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容量保证(VG)与压力控制(PC)两种机械通气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03月至2021年04月NICU收治的胎龄<32周或出生体质量<1 500g,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分为VG组和PC组。比较两组拔管前的呼吸机参数及动脉血气,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呼吸支持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最终RDS早产儿79例完成研究,男46例、女33例,平均胎龄(30.1±1.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 239.0±158.0)g,VG组36例、PC组43例。与PC组比较,VG组在拔管前的平均气道压较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呼吸支持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治疗中,VG通气可能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后行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26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61例),而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住院患儿采用nSIMV(6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撤机失败率与原因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通气治疗4h后,nSIMV组pH值、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氧合指数(OI)均高于nCPAP组(均P0.05);nSIMV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nCPAP组(P0.05)。nSIMV组和nCPAP组撤机失败率分别是9%(6/65)和30%(18/61)(P0.05),其撤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血症(2%vs 5%,P0.05)、高碳酸血症(6%vs 11%,P0.05)和呼吸暂停(2%vs 13%,P0.05)。两组患儿在呼吸机支持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SIMV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9%vs 30%,P0.05),但两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RDS早产儿撤机后采用nSIMV不仅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撤机失败率,且治疗后胃肠道副反应小,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67例,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SNIPPV组(33例)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34例).比较2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拔管失败率及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 无创通气3h及12 h血气分析显示,SNIPPV组pa(O2)高于NC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管后,SNIPPV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均<0.05),呼吸暂停发作频率低于NCPAP组(P=0.000);与NCPAP组比较,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氧疗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NIPPV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N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50例RDS早产儿,常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nSIMV组或nCPAP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nSIMV组需气管插管行呼吸机通气比率明显低于nCPAP组(24% vs 60%, P<0.05);nSIMV组CO2潴留和低氧血症的比率分别为12%和24%,明显低于nCPAP组的40%和36%(P<0.05)。结论:nSIMV能更有效地对RDS早产儿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24-52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保护通气策略在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常频通气(SIMV模式)治疗的64例重症早产儿RDS临床资料,按患儿所应用的通气策略分成研究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36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通气策略,2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患儿极期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时间(Ti)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频率(R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儿极期动脉血pH值、氧分压(PO2)均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发生率、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肺出血、慢性肺疾病(CLD)、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内出血(IVH)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早产儿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VALI的发生率,缩短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不增加CLD、PDA、IVH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6.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对6 5例RDS患儿实施SIMV ,观察上机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实施SIMV后 ,5 0例 (76 9%)青紫即刻减轻或消失 ,49例 (75 4 %)吸气性呼吸困难减轻 ;6h内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由 (5 6 5± 1 12 )kPa升高至 (8 75± 2 13)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由 (7 4 3± 1 6 6 )kPa降低至 (5 6 5± 1 5 4)kPa ,血氧饱和度 (SaO2 )由 (6 5 2 3± 12 0 0 ) %升高至 (87 4 3± 7 85 ) %,pH由 (7 2 2± 0 0 9)升高至 (7 37± 0 0 6 )。SIMV过程中 ,45例 (6 9 2 %)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多为G- 杆菌感染 ;其他并发症包括动脉导管重新开放、颅内出血、肺出血和慢性肺疾病 ,但少见。 5 5例RDS患儿治愈 (84 6 %) ,死亡 4例 (6 2 %)。结论 SIMV通气模式对RDS有良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但应注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触发同步性、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1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先后给予NAVA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通气各60 min,在模式选择顺序上采用随机化处理。比较不同通气模式中患儿生命体征、触发同步性和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NAVA模式下吸气触发延迟时间较SIMV模式明显缩短(P0.05);2种模式下动脉血pH、PaCO2、PaO2、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NAVA模式时自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和呼吸做功均较SIMV模式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能改善触发同步性,降低气道峰压,并减少膈肌负荷和呼吸做功。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有创通气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临床医生越来越多地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初始治疗中采用无创通气(NIV)技术.在过去的40 年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一直是治疗RDS 的主要模式,甚至是唯一的NIV 模式.近十年来,随着传感器和人机连接界面的改进,产生了不少新的NIV 模式,如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等.随后的研究表明,有些新的模式在RDS 的治疗上可能较NCPAP 更为优越.为了让临床医生了解NIV 在早产儿RDS 初始治疗中应用的新进展,更好的运用NIV 技术,该文复习了近年来相关文献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后两种撤机方式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胎龄≤ 32+6周或体重≤ 1 500 g、首选HFOV治疗的RDS早产儿101例,随机分为HFOV直接撤机组(观察组)50例,HFOV转为常频机械通气撤机组(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患儿撤机后72 h内的撤机失败率,撤机前2 h、撤机后2 h、撤机后24 h的血气分析各指标,比较两组呼吸支持治疗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出院时的转归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撤机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vs 14%,P > 0.05)。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4±39)h vs(88±69)h,P < 0.05]。两组患儿总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撤机前后的血气分析各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对于RDS早产儿,使用HFOV后采取直接撤机策略是安全可靠的,且可减少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32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伴有创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5 mg/kg)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对提高撤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38例≤ 32周并给予有创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169)和常规组(n=169)。两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咖啡因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咖啡因。比较两组撤机后48 h的再插管率、呼吸暂停的发作次数;撤机后2 h的血气分析及血糖、心率、平均血压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次插管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34),呼吸暂停发作次数(≥ 2次/d)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5)。撤机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较常规组升高,PaCO2较常规组降低(P < 0.05);两组患儿PaO2、血糖、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48);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的枸橼酸咖啡因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早产儿RDS的撤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极早产儿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4例退出研究,79例完成治疗和观察(仰卧位组37例,俯卧位组42例),以容量辅助/控制模式机械通气。俯卧位组患儿每仰卧位通气4 h行俯卧位通气2 h。分组干预之前以及分组干预后仰卧位组每6 h、俯卧位组每于转换为俯卧位后的1 h,分别记录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命体征。结果 俯卧位组FiO2、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机械通气时间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潮气量、呼气末正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俯卧位组的PO2/FiO2比值高于仰卧位组,而氧合指数、呼吸频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PaO2、pH、BE、心率和有创动脉血压平均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通气能改善机械通气极早产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吸入氧体积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刘慧强 童笑梅 韩彤妍 张慧 郭明 张雪峰 刘新建 张翔 张铭涛 刘芳 暴丽莎 郑军 田秀英 高琦 张婉娴 段洋 孙夫强 郭玮 李玲 肖敏 刘伟力 姜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3):231-237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方式(MISA)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失败的高危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8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用MISA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胎龄≤ 32周,且临床考虑为RDS早产儿(n=148)的基本信息、围产期情况、用药情况、合并症、临床转归等病例资料。根据MISA治疗是否失败(MISA失败定义为MISA后72 h内需要机械通气)分为MISA失败组(n=16)和MISA成功组(n=13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SA失败的高危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的影响。结果 MISA失败率为10.8%(16/1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前RDS > Ⅱ级发生率高、用药前平均动脉压低、用药前脉压差大、首次给药剂量低、注药时间及总操作时间长是MISA失败的危险因素(分别OR=5.983、1.210、1.183、1.055、1.036、1.058,P < 0.05)。控制上述高危因素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SA失败组BPD的发生率高(OR=8.537,P < 0.05)。结论 给药前RDS程度重、血压监测平均动脉压低、脉压差大是MISA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PS给药剂量低、注药时间及总操作时间长可能增加MISA失败的风险;MISA失败可能导致早产儿BPD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 < 0.05)。结论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N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分别实施NIPPV和NCPAP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氧合指数(OI)、pH值、PaCO2、呼吸支持时间、并发症、成功率、住院病死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实际纳入研究对象62例,其中NIPPV组32例,NCPAP组30例。在无创通气治疗后1 h,NIPPV组OI高于NCPAP组(P<0.05),而pH值和PaCO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PPV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ET)比例低于NCPAP组(P<0.05)。NIPPV组患儿治疗成功率高于NCPAP组(P<0.05),但两组呼吸支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气胸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BPD发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NCPAP相比,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行MVET比例。但尚不能证实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住院病死率和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可引起患儿不适,但是否导致疼痛仍存有争议。已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应用麻醉镇痛药并未减轻患儿疼痛。因此,不推荐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早产儿常规应用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假设目前加拿大NICU早产儿机械通气过程中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使用呈下降趋势。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4~2009年间出生胎龄 < 35周、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 24 h的早产儿接受镇静剂和麻醉镇痛药使用的趋势。入院时处于濒死状态、先天畸形、需要外科手术(除外眼科激光手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胸腔置管引流或孕母有麻醉药品滥用史的早产儿不纳入该研究。根据早产儿是否接受麻醉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美沙酮、舒芬太尼、杜冷丁、阿芬太尼和可待因等)或镇静剂(如水合氯醛、咪达唑仑、劳拉西泮、苯巴比妥、戊巴比妥、氯胺酮和丙泊酚)以及早产儿胎龄(胎龄 < 29周和胎龄29~34周)分组,采用Cochrane-Armitage趋势分析方法评估早产儿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应用趋势。5 638名早产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 169名(38.5%)应用了麻醉镇痛药,897名(15.9%)应用了镇静剂,722名(12.8%)同时接受了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治疗。最常用的麻醉镇痛药是吗啡(62.2%)和芬太尼(63.8%);最常用的镇静剂是苯巴比妥(44.9%)和水合氯醛(44.2%)。镇静剂的使用在胎龄 < 29周和胎龄29~34周两组早产儿中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 < 0.01);但胎龄 < 29周组早产儿麻醉镇痛药的使用显著增加(P=0.03),胎龄29~34周组麻醉镇痛药的使用未发现明显的趋势变化。
经历有创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有疼痛感受吗?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吗?据成人有创通气的研究结果报道,约25%的ICU患者出院后仍记得在ICU住院期间的感受,并承认经历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过程是很痛苦的。然而,现实中很难区分患者的疼痛感受是由于ICU住院期间的有创通气引起,抑或是因在ICU住院期间躯体的疾病或其他因素所致。同理,对于住院期间早产儿皮质醇水平的升高,是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因机械通气引起的疼痛和/或应激所致同样很难鉴别。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有创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或镇静剂的使用并没有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却令人担忧。但目前在NICU住院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给患儿应用麻醉镇痛药或镇静剂仍然是很普遍的现象。
该研究数据来自于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该协作网覆盖了加拿大全国范围内30家三甲医院。样本量大,数据收集方法有效、可靠,这是该研究的主要优势。其主要不足在于机械通气早产儿没有明确的应用镇静或麻醉镇痛药物的指征,一些分析只能是从现有的数据外推。此外,该研究早产儿上机过程中其他非药物镇痛替代措施的应用,也可能会高估或低估麻醉镇痛药/镇静剂的作用。其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缺乏疾病的严重度、上机时间以及麻醉镇痛/镇静药物应用的评估依据,以及研究资料未能收集到上机过程中环境因素或非药物干预措施减轻患儿不适/应激/疼痛的数据,所以不能对机械通气过程中麻醉镇痛/镇静剂使用趋势做出更为深入的解释。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机械通气过程中接受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早产儿是受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的高风险人群,而这些药物在这个群体中的应用又呈现增加趋势;但如果对NICU住院早产儿经历的疼痛和应激不予管理,也会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对早产儿的疼痛采用量表进行评估,根据循证医学指南指导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应用,从患儿舒适的角度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
尽管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可能的潜在不良反应的否定证据也逐渐增加,但加拿大新生儿医师仍然担忧机械通气早产儿连续应用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以及肌松剂的不良反应。用非药物的措施减轻机械通气患儿的不适/应激/疼痛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且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一些在研的、旨在减轻早产儿上机过程中经历的中等程度的疼痛/应激、同时又尽可能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并考虑到对患儿远期神经发育影响药物的研究已经得到批准。另外,住院新生儿经历的慢性疼痛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且也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需要学者们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小结:加拿大NICU胎龄 < 35周的机械通气早产儿镇静剂的使用呈下降趋势,临床应用遵循了循证医学的证据,但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在胎龄29~34周早产儿组并没有变化,且超低胎龄早产儿组(胎龄 < 29周)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呈增加趋势。加拿大的新生儿医师在决定是否给有创机械通气的早产儿使用麻醉镇痛/镇静剂时是慎重的,但该研究结果显示加拿大NICU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并没有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