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觉重建干预对脑瘫和发育迟滞合并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在本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和发育迟滞合并斜视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诊断后按进行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两组。评定工具为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测试适应性发育商,角膜映光法测试斜视眼位度数。两组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智训时进行以往的感知认知训练的同时,利用遮盖法,进行视觉重建干预,建立单视视觉能力,重视视觉感知认知训练,每周3次,每次30 min,并进行家庭干预指导,每天坚持1 h的双眼的单视功能训练。1个月后复查前2个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干预后,患儿适应性功能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由原来(42.57±15.08)分提高到(61.57±15.00)分(P0.05),提高19分;对照组由原来(52.72±13.59)分提高到(58.90±17.89)分,提高6分。对照组斜视度数前后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斜视度数纠正明显,眼位纠正度数平均数值为(7.90±5.17)°(t=7.49,P0.05)。结论早期视觉重建干预能改善患儿的斜视程度,提高视觉和适应性功能,改善面部容貌。  相似文献   

2.
谢秀杰 《临床医学》2020,40(6):62-64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为受试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运动发育水平[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PDM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情况。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及总发育商(TMQ)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均0. 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 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BB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升(P均0. 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FIM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升(P均0. 05),且观察组[(102. 14±12. 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9. 15±13. 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恢复有积极影响,不仅可显著改善其运动水平及平衡功能,还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在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持续6个月。比较患儿的全身运动功能、家长负面情绪等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反射(5.81±0.60)分、固定(22.17±2.81)分、移动(67.02±7.13)分、物体控制(19.33±2.58)分、抓握(21.67±2.81)分、视觉-运动统合(58.32±6.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47±0.51)分、(18.09±1.79)分、(61.02±6.17)分、(16.00±1.81)分、(18.01±1.98)分、(49.63±5.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焦虑自量表(42.01±9.76)分、抑郁自评量表(37.01±4.61)分低于对照组的(49.51±6.09)分、(51.27±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全面有效的综合干预能够改善全身运动功能、调节家属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前庭功能训练与传统的综合运动康复疗法联合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庭功能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异常姿势反射及肌张力得到纠正和控制,运动发育落后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Gesell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后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能区DQ均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两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能区的发育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言、个人-社交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疗效优于仅使用常规康复疗法,是脑瘫患儿早期康复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某院收治的脑瘫患儿8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实施爬行训练,两组均训练12周,对比两组认知功能及智力发育变化情况。结果训练后,两组患儿各项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认知功能(11.67±2.12)分、运动功能(13.71±3.16)分、语言功能(14.23±3.02)分、自理功能(11.21±3.54)分、社会适应能力(14.36±4.02)分均高于对照组(8.37±1.62)分、(9.15±2.68)分、(10.08±2.31)分、(8.84±2.12)分、(10.13±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MDI和PD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MDI(96.78±8.21)分、PDI(97.38±8.64)分均高于对照组(93.52±6.54)分、(93.27±6.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实施爬行训练,有助于提升患儿认知功能,促进其智力发育,效果高于常规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在暂时性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暂时性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引导式教育训练,观察组给予认知功能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8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语言、适应性、社交的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esel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语言发育商(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更有助于刺激患儿感官神经,引导患儿进行语言学习,从而提高语言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康复成效,为脑瘫患儿的优质诊疗照护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均接受运动疗法,包括上肢功能运动疗法、摄食行为运动疗法、双耳杯应用运动疗法、膳食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引导式教育,包括认知层面的引导式管理、引导式情感放松性冥想。在干预前与干预后第4周末,2组均接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调查;采用BSID智力发育量表对2组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和智力发育指数进行比较;采用DQ智商量表对2组的大动作、语言、精细动作、社会行为、适应能力5项智商值进行比较;对2组摄食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其摄食时的行为表现和摄食时间进行效果划分。结果:2组在干预后的ADL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均有所改善,研究组干预后的ADL评分为(85.7±6.3)分,高于对照组(67.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指数分别为(98.4±7.9)分、(99.1±8.4)分,均高于对照组(87.4±6.6)分、(94.6±7.0)分,同时2组在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指数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DQ智商得分分别为(96.3±7.9)分、(100.8±9.2)分、(97.6±10.4)分、(101.6±8.4)分、(98.5±7.8)分,均高于对照组(83.2±6.9)分、(86.0±8.5)分、(84.1±9.4)分、(84.3±7.1)分、(83.2±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摄食行为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应用于脑瘫患儿,能促进支配患儿躯体功能的日常活动行为重塑,且能促进患儿心智水平发育,利于个体病情康复。随着脑瘫患儿对外部世界内化度的深化,能提高个体的精神情感水平,最终可实现患儿病情的整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康复科及神经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治疗时间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FCA、BI评分分别为(46.37±9.16)分、(75.43±10.28)分、(58.62±10.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32±8.15)分、(66.89±9.04)分、(52.65±9.16)分(P<0.05),且观察组MMSE评分为(20.36±2.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9±3.69)分(P<0.05)。结论对于认知障碍伴偏瘫的脑卒中后患者,加强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对其提高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运动发育特点。方法 6~36月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430例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和Gesll发育量表(GDS)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商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及总体发育水平均落后,且轻、中、重度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DMS-2各项标准分均与GDS适应性发育商明显相关(P<0.01);不同智力发育水平患儿的粗大运动项标准分与精细运动发育商明显相关(P<0.01),精细运动项标准分与粗大运动发育商明显相关(P<0.01)。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均落后,智力发育水平与运动发育水平相关,智力发育迟缓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治疗仪联合早期综合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迟滞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早期综合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治疗仪干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发育商、智力、运动功能、日常行为功能及适应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各项能力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临床疗效及发育商、智力、运动功能、日常行为功能及适应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治疗仪联合早期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提高精神迟滞患儿的智力水平和发育商,改善患儿运动能力、日常行为能力及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接收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5例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结果干预前,两组GMFM中D区、E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GMFM中D区(33.87±2.77)分、E区(43.57±8.49)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0.16±3.07)分、(37.79±7.5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187、3.502,P均0.001)。干预前,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1.65±0.33)分,低于对照组的(2.45±0.41)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0.531,P0.001)。结论脑瘫患儿接受常规康复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降低其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游戏结合言语训练在2~5岁语言发育迟缓高危儿童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泸州市人民医院190例2~5岁伴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高危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言语训练,观察组患儿结合游戏进行言语训练,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训练效果,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定患儿的言语发育商。比较两组家长对康复的满意度。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康复训练有效率为86.32%(82/95),对照组为73.68%(7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Gesell发育量表评分(60.36±8.25)分,对照组(56.67±7.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康复效果、服务态度、专业技能、人文关怀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5岁伴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高危儿童中,结合游戏进行言语训练可改善患儿言语发育商,更好地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3.
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婴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婴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5/2004-05天津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12个月龄痉挛型双瘫及四肢瘫脑瘫患儿共80例,以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过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从治疗初即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训练内容如下:①辅助下站立位抗重力训练,包括“自由站”与“捆站”两种方式。②双下肢能充分承重基础上行单下肢承重。③双下肢能充分承重基础上行躯干运动训练。④为独站、独走准备的立位运动训练。⑤以上内容循序渐进进行,1h/d。直至下肢能完全承重,异常站立姿势有效控制,患儿能独走后再考虑停用踝足矫形器。对照组按常规康复治疗,在24个月的观察期内,能独走后需要时再使用踝足矫形辅助站行,改善步态。实验评估:①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12,24个月后进行功能评估。量表内容包括5个方面(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每个方面包括10项具体内容,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每项完成得2分,大部分完成得1.5分,完成一半得1分,小部分完成得0.5分,不能完成0分,满分为100分)。②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2,24个月后可独走(3步以上)患儿人数。结果:对照组中途脱落4例,最终76名患儿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综合功能评定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12个月后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分数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10.35±3.38),(8.25±2.71)分;(2.61±0.97),(2.01±0.82)分;(8.30±4.37),(6.36±3.26)分;P均<0.05],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综合功能总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35.05±9.62),(29.00±7.10)分,P<0.05]。③治疗24个月后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分数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5.15±2.25),(12.61±4.03)分;(4.35±1.24),(3.45±1.67)分;(10.61±4.71),(7.05±3.57)分;P均<0.001],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方面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7.70±3.22),(6.22±3.15)分;(15.61±3.04),(13.50±5.02)分;P均<0.05],综合功能总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3.60±13.32),(42.83±10.48)分,P<0.001]。④观察组治疗12,24个月后能独走患儿人数均高于对照组[9例(22.5%),19例(47.5%);2例(5.6%),6例(16.7%),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8~12月龄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综合功能,有助于实现尽早步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儿童保健工作中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改善运动发育落后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我院儿保体检中发现的运动发育落后患儿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与对照组(34例)。干预组采用配套运动训练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不给任何干预,6个月后再次对两组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粗大运动商(GM)、精细运动商(FM)、总运动商(TM)无显著差异(P>0.05),6月后两组运动能力虽然都有所提高,但干预组的GM、FM、TM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DMS—2及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对运动发育落后患儿有明显改善作用,适合于基层医院儿童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颅磁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某院接收的脑瘫患儿86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43例,采用肌力训练治疗;观察组患儿43例,采用经颅磁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80 d,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80 d后,观察组患儿的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肌力训练能够有效治疗脑瘫患儿,促进患儿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高危早产儿感觉能力及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某院收治的80例高危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神经发育疗法(NDT)训练,基于此,观察组加用感觉统合训练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感觉能力指数(TSFI)、认知发育指数(MDI)、精细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干预3、6、9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SFI指数较高,干预6、9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DI、PDI指数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早产儿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感觉能力,利于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对患儿的认知功能有较大改善,促进患儿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早期视觉干预对年龄偏小的弱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门诊就诊的61例(107眼)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全国统一弱视诊断标准确诊后,进行遮盖以及超早期的视觉感知-认知个性化训练方案治疗。[结果]干预前后适应性改善情况由原来53.90分±12.78分,提高到72.70分±13.05分(t=-16.69,P0.05),平均提高19分。训练前后适应性发育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57±15.08vs 61.57±15.00,t=-11.52,P0.05)。弱视治愈19例(38眼),进步26例(40眼),无效16例(29眼),有效率72.9%。[结论]超早期视觉干预,遮盖以及视觉感知-认知个性化训练对年龄偏小的弱视患儿的影响显著,促进智能发育,提高适应性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将引导式教育用于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瘫儿童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引导式教育法。比较2组护理总有效率、适应性发育商及生活质量水平。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观察组适应性发育商水平(78.64±7.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08±6.88)分(P0.05);且观察组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应评分(P0.05)。结论:为脑瘫儿童开展引导式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升其智力水平,确保儿童生活质量,该干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 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 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脑性瘫痪(脑瘫)高危患儿运动功能和发育商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3/2004-03滕州市财贸医院儿保体检筛查确认生长发育落后的患儿74例,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6±1)个月。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两组同时进行常规的脑蛋白水解物及高压氧舱等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规范的家庭干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分别有97%(36/37),86%(32/37)患儿运动功能提高1,2个月龄以上,发育商提高10,20分以上,差异明显(χ2=8.933,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有效改善高危脑性瘫痪患儿的发育商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