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治疗T1aN0期直肠神经内分泌(良性)肿瘤。Moon SH等研究者为了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T1aN0期直肠神经内分泌(良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选择了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35例连续病例的组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及短期肿瘤治疗效果。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49.0岁(32~74岁),平均手术时间35.6 min(7~82 min),组织完整切除率达74.3%,未见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出血。1例发生非腹膜炎症状引起的穿孔,术后3 d出院。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ESD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切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标本直径均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标本厚度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切除、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完全切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变组织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治疗早期结直肠肿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62例早期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把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肿瘤切除情况、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96.67%、6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8.75%、40.62%,P0.05),两组病灶残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10.00%、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25%、21.87%,P0.05)。结论早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应用ESD治疗的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EMR治疗患者,且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的几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多种直肠类癌内镜下切除术的优缺点,Zhao等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了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透明帽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该研究共纳入了30例直肠类癌患者,3种方法各10例,肿瘤直径均小于1cm。研究结果:传统EMR组、EMR.C组及ESD组中各有8、8及10例的肿瘤被一次性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5月~2016年5月采用ESD治疗GI-NENs 40例(食管1例,胃2例,十二指肠1例,阑尾1例,结肠2例,直肠33例),先在内镜下对病灶边缘进行环形标记,然后用甘油果糖靛胭脂肾上腺素稀释液黏膜下注射后环周切开,最后沿固有肌完整剥离切除肿物。结果 40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术后病理示1例侵及肌层,超声内镜术前判断病变累及层次的正确率为97.5%(39/40)。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完整切除率为97.5%(39/40),G1级34例,G2级6例。33例随访平均30.4月(2~56个月),均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GI-NENs好发于直肠,以G1和G2级常见。ESD是治疗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能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5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25例病变位于黏膜层,16例位于黏膜肌层,17例位于黏膜下层),应用HOOK刀及IT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治疗,病变大小0.4~3.4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15~95 min (平均40 min),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剥离使用或不使用圈套器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58例结直肠肿瘤(直径≥2.0cm),非随机分为两组,黏膜剥离使用圈套器(ESD-S)治疗29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29例,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指标及术后结肠镜随访情况。结果 ESD-S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ESD组,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ESD组优于ES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以及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D相比,ESD-S比较适合治疗直径<3cm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早期大肠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研究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炎性指标水平、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变直径≥2cm患者的手术时间较之病变直径2cm患者更长,且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研究组病变完全及整块切除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术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感染、穿孔、吻合口瘘、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患者应用ESD治疗应激反应小,病变组织切除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胃肠道黏膜下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85例(102处黏膜下病变)行内镜下套扎术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72例(85处黏膜下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及穿孔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查病变消除情况。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门诊内镜复查,观察组痊愈率为97.65%,对照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治疗胃肠道黏膜下病变可达到与EMR相同的疗效,但术中出血少,患者住院时间短,是安全微创的方法,但应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浅表性肿瘤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74例食管浅表性肿瘤患者按病灶周径(1/3周,1/3~2/3周,2/3周)分层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6例)和ESTD组(38例),分别行ESD及ESTD治疗,比较各组的剥离面积、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剥离面积无差异(P0.05)。在病灶周径1/3周时,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及2/3周时,ESTD组的手术时间[(50.7±21.3)min及(61.7±29.8)min]明显短于ESD组[(79.8±19.5)min及(119.8±35.4)min](P0.05)、剥离速度[(21.1±5.6)mm~2/min及(28.8±6.1)mm~2/min]明显快于ESD组[(14.5±3.7)mm~2/min及(15.2±5.1)mm2/min](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时,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无差异(P0.05),在周径2/3周时,ESTD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SD组(P0.05)。ESD组中,术中出血6例,术后迟发性穿孔2例,术后狭窄10例;ESTD组中,术中出血5例,术后狭窄1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浅表肿瘤,大面积食管肿瘤同传统ESD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治愈性切除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于早期胃癌治疗效果,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行EMR术,另外80例行ESD术。比较EMR组与ESD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结果 EMR组的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局部复发率高于E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的手术时间较ESD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发生率和穿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具有更好的切除效果,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是治疗早期胃癌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传统经肛门局部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低位直肠腺瘤效价比。方法 2012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较大腺瘤病人96例,按两种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传统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48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肛门疼痛情况、住院费用和耗材比。结果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肛门局部切除组术后第2小时、8小时、12小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均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肛门局部切除组住院费用和耗材比少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确定低位直肠腺瘤治疗方案时,应根据病人病情、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经济情况等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小肿瘤(直径≤1 c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本院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小肿瘤的102例病人,观察肿瘤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内镜随访,评价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102例均成功完成内镜治疗,肿瘤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总结护理对策。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8例(95.00%)成功完整切除病灶,2例因病灶较大借助圈套器切除。术中出血2例,肠穿孔1例。术后苏醒期躁动1例,迟发性出血1例,肠功能紊乱1例。术后随访1年,复发1例(2.50%)。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疗效确切,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围手术期做好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圈套器内镜下黏膜下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效果,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采用传统高频切开刀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设定为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改良圈套器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设定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手术费用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圈套器内镜下黏膜下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可取得与传统高频切开刀相似的效果,且可降低手术治疗费,缩短住院时间,但会增加手术时长。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及胃癌等,既往以内镜黏膜切除术为早期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但该手术难以完整切除病灶,患者预后并不满意 [1].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现克服了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局限性.ESD可一次性完整地切除病灶,具有...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病理符合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治疗(普通圈套器电切组,12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EMR组,47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ESD组,39例)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疗效。 结果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78.57%(77/98)。普通圈套器电切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为66.67% (8/12),EMR组为82.98% (39/47),ESD组为76.92% (30/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63)。仅1例ESD治疗后发生穿孔,其他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均未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对病变未超过黏膜下层的小的消化道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Yoshida等证实了结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应用新式止血方法—止血钳能有效防止穿孔和手术中的出血。笔者纳入了2005~2010年期间250例行ESD的结直肠肿瘤患者,根据止血钳应用于ESD前(采用组,n=102)或后(未采用组,  相似文献   

20.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C)及癌前病变(PL)(早期CC~PL)的疗效。2014年1月—2016年12月,CC~PL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各73例,分别行ESD治疗和EM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出血与住院时间,病灶切除情况:基底病灶残余、组织治愈性切除、整块切除,术前、术后3月血清T细胞,CD3~+、CD4~+、CD8~+、CD4~+/CD8~+;术前、术后3月CEACAM-1、微血管密度值(MVD),两组术后并发症及1年复发、存活情况。结果显示,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均大于EMR组(P0.05)。ESD组整块切除率(97.26%)、治愈性切除率(68.49%)均高于EMR组整块切除率(75.34%)、治愈性切除率(46.58%)(P0.05)。ESD组基底病灶残余率(2.74%)与EMR组(4.11%)无差异(P0.05);两组切缘阳性率均为0。术后3月,ESD组血清CD3~+、CD4~+、CD4~+/CD8~+均高于EMR组,血清CD8~+及MVD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一年复发率均低于EMR组(P0.05)。两组一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ESD治疗早期CC~PL病灶切除效率高,可有效降低CEACAM-1水平,弱化其致癌功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