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癫痫性脑病是由癫痫性异常引起的进行性功能障碍,其主要原因是频繁或严重的临床癫痫发作和(或)持续大量的癫痫性电活动,这些疾病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依赖其发病年龄不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本文对其特征、诊断、分类、治疗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婴儿恶性游走性部分性癫癎综合征是在婴儿期发病的一种严重的癫癎性脑病,1995年由Coppola等首次报道,目前世界共有近80例报道,国内暂无报道.目前该综合征病因不明,早期诊断困难,传统抗癫癎药物疗效不佳.该文就婴儿恶性游走性部分性癫癎综合征可能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早期癫癎性脑病(EEEs)患儿临床特点,并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寻找致病性微缺失/重复.方法 收集2012 年7 月至2013 年4 月60 例不明原因EEEs 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集患儿及其父母样本,应用SNP array 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验证及父母来源分析,寻找可疑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结果 60 例不明原因EEEs 患儿诊断婴儿痉挛症34 例,大田原综合征3 例,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癎3 例,余20 例分型不明确.77% 患儿伴有中重度智力障碍.颅脑影像学检查提示35% 患儿脑发育不良或脑萎缩.54 例患儿中,17% 有小头畸形.经治疗28 例患儿癫癎控制,16例未控制,5 例死亡,1 例失访.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5 人发现7 个致病性或可疑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结论 不明原因EEEs 临床表现多样,预后差.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可发现致病性或可疑致病性拷贝数变异,丰富癫癎脑病基因型数据库,促进对不明原因EEEs 病因学的进一步认识,为患者家庭再生育的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年龄依赖性癫性脑病是 1976年由日本学者大田原俊辅提出 ,其包括大田原综合征 (早婴型癫性脑病伴爆发抑制 ,Ohtahara综合征 ,EIEE)、婴儿痉挛 (West综合征 )、Lennox -Gastaut综合征 (Lennox -Gastautsyndrome,LGS)。具有以下特点 :1.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发病 ;2 .有特定类型的临床发作 ;3.持续性特异性样放电 ;4 .伴智力落后 ;5 .病程进展 ,随年龄增长可演变为另一型。多数治疗困难、预后不良。但抗癫新药的出现也为控制癫性脑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对年龄依赖性癫性脑病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一、Lennox -Gastau…  相似文献   

5.
癫疒间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儿童癫疒间发病率比成人高,而婴幼儿又是起病的高发年龄段。我院2001~2004年诊断癫疒间患儿293例,其中≤3岁139例(占47.4%),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39例婴幼儿癫疒间中,男87例,女52例,男女之比1.25∶1;年龄:1个月~1岁53例(占38.1%),~2岁46例(占33.1%),~3岁40例(占28.8%);病程2d~6个月。1.2辅助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进行视频脑电图(video蛳EEG)监测118例。139例均做头颅CT检查,82例行头颅M RI检查,5例行头颅M RA检查。检测血生化(钾、钠、氯、糖、钙、离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伴有非癫癎发作的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与癫癎发作的鉴别能力。方法:1 198例9个月至6岁的脑瘫患儿纳入研究,对伴随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明确伴随的发作是否为癫癎发作,并观察伴随非癫癎发作患儿的发作症状、年龄、脑瘫型别及脑电图特征。结果:共578例(48.24%)患儿伴随发作性症状,其中伴随癫癎发作者231例(19.28%),非癫癎发作322例(26.88%)。322例伴随非癫癎发作的脑瘫患儿中,发作性症状包括非癫癎性强直发作、发作性摇头、耸肩或头后仰、发作性哭闹、惊恐发作、睡眠肌阵挛、刻板性运动等;158例(49.1%)显示脑电图有非特异性异常;111例(34.5%)在基层医院误诊为癫癎;1岁以内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高于1岁~和3~6岁组患儿;痉挛型脑瘫患儿非癫癎发作频率最高(168例,52.2%),其次为不随意运动型(69例,21.4%)和混合型(65例,20.2%)。结论:脑瘫患儿伴随的发作性症状部分为非癫癎发作,注意与癫癎发作相鉴别。非癫癎发作发生频率与患儿年龄及脑瘫型别有一定关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2):933-935]  相似文献   

7.
~~抗癫癎药物治疗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SCN1A基因编码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a1亚单位,是引起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基本单位.SCN1A基因是与癫(癎)综合征相关的最重要的基因之一.SCN1A基因突变导致癫(癎)表型异质性,临床表现多样化,轻者表现为热性惊厥,重者表现为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癎).通过检索SCN1A基因突变数据库,发现约900多种与癫(癎)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突变.该文就SCN1A基因突变与相关癫(癎)综合征及SCN1A基因筛查的重要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婴儿良性癫临床发作 ,通过 6~ 15个月临床随访 ,探讨婴儿良性癫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 2 0 0 2年 2月~ 2 0 0 3年 1月来我院神经专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癫患儿临床资料 ,其中 38例符合婴儿良性癫诊断 ,年龄 3~ 2 4个月 ;男∶女为 17∶2 1,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 7例单药治疗 ,其中 2例首次就诊未治疗 ,再发作后选择治疗 ;11例未治疗 ;2例服药 6个月后停药 ;均经 6~ 15个月随访 ,所有患儿临床发作停止 ,智能正常。结论 婴儿良性癫临床并不少见 ,预后好 ;对不愿治疗患儿应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持续性部分性癫癎(EPC)患者的病因学及临床特点,促进对EP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有EPC发作的儿童癫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并比较不同病因所致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 6例患儿中男1例、女5例,起病年龄在1岁7个月至9岁,2例诊断为Rasmussen脑炎(RE),1例为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1例为POLG基因突变所致Alpers综合征,1例为Angelman综合征(AS),1例为结核性脑膜炎,后两例患者EPC发作分别有癫癎持续状态所致急性脑病和颅脑手术的诱因,余4例患儿EPC发作为自然病程进展。所有患者具有除EPC以外的局灶性癫癎发作,症状学包括自动症、双侧非对称性强直、偏转、复杂运动、植物神经症状等,部分伴有意识障碍。EPC持续时间为数天或数月。所有患儿头颅磁共振(MRI)均有异常发现,包括局部异常信号、皮层肿胀、弥漫或一侧脑萎缩、局部皮层增厚、层状坏死等。3例患者行头颅PET/CT扫描并发现局部高代谢或高代谢与低代谢并存。所有患儿脑电图(EEG)均有异常,异常电活动分布分别为脑区性、半球性或弥漫性,EPC发作时EEG改变部分可识别、部分不易辨认。所有患者EPC发作对于抗癫癎药物治疗均不敏感,AS患儿的EPC相对自限;FCD患儿行癫癎病灶切除术,术后发作控制,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例诊断为RE的患儿,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后无发作,遗留明显功能障碍。Alpers综合征患者预后最差。结论 EPC是特殊癫癎发作类型,儿童患者的病因以免疫炎症及代谢性病因为主,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及预后取决于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7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患儿的刺激性G蛋白α亚基(GNAS)基因和甲状腺素受体α(THRA)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并初步探讨GNAS和THRA基因突变型与CH患儿的临床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70例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为CH的患儿,采集外周血并进行DNA样本提取,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GNAS和THRA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70例CH患儿中,3例患儿(4%)检出9种GNAS基因的错义突变(包括3种已知基因突变和6种新突变),4例患儿检出同1种THRA基因多态c.508A > G(p.I170V)。经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ACMG/AMP指南分析发现2种GNAS基因突变[c.301C > T(p.R101C)、c.334G > A(p.E112K)]致病的可能性大。3例携带GNAS基因突变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结论 GNAS基因突变与CH的发病有关,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异质性;THRA基因突变可能与CH的发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突变特点。7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至4岁6个月,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病史,免疫球蛋白IgG及IgM水平低下,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或比例异常。高通量测序发现病例1的BTK基因存在c.1684C > T突变,病例2的BTK基因存在IVS8+2T > C剪接位点突变,两个突变均遗传自患儿母亲。病例3~5存在IL2RG基因突变,分别为c.298C > T、IVS3-2A > G以及c.164T > A突变,其中c.164T > A突变未见报道。病例6的RAG2基因存在c.204C > G突变,病例7的RAG2基因存在c.913C > T以及c.824G > A复杂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存在免疫学指标异常,高通量测序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突变基因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明确且完成JMML 常见突变基因检测的14 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14 例JMML 患儿中,男11 例(79%),女3 例(21%).诊断时中位年龄2.0 岁(范围0.6~6.0 岁).14 例患儿中检出PTPN11 基因突变4 例(29%),N-RAS 基因突变3 例(21%),1 例同时伴有PTPN11 和K-RAS 基因突变(7%),6 例未检测到突变基因(43%).4 例PTPN11 基因突变患儿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2.5 岁,从发病至明确诊断中位时间为1.0 个月,外周血WBC 计数及单核细胞绝对值明显增高,PLT 计数降低,随访至今3 例患儿死亡,1 例病情进展;3 例N-RAS 基因突变患儿男女比例为2: 1,中位发病年龄2.0 岁,从发病至明确诊断中位时间13.7 个月,随访至今2 例患儿死亡,1 例未见明显进展.结论 PTPN11 是JMML 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类型,常伴有血WBC计数及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PLT 计数降低,疾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N-RAS 突变病例病情进展缓慢;复合突变基因类型由于病例数少,临床特征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Dubin-Johnson综合征(DJS)是ABCC2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长期或间歇性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文报道1例DJ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ABCC2变异特点。患儿为9.5月龄男婴,因发现肝功能异常9个月就诊,主要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期起病的黄疸,多次血生化检查均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升高,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病因不明,疗效不佳。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3 cm可及,质中,脾不大。遗传学分析显示患儿ABCC2基因存在c.3988-2A > T和c.3825C > G(p.Y1275X)两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来源于母亲和父亲,其中c.3988-2A > T为未报道的新剪接位点变异,从而确诊为DJS。给予熊去氧胆酸和苯巴比妥口服治疗半月,黄疸消退,生化指标改善,但远期预后有待随访观察。文献复习发现,DJS新生儿/婴儿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生后不久出现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其ABCC2基因变异存在明显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该文总结分析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点。6例NVM患儿起病年龄3个月至12岁,男4例,女2例,心律失常5例,心功能不全3例,精神差1例,胸闷、叹气1例。4例患儿检测到NVM相关基因变异,其中MYH7基因变异2例,PRDM16基因变异1例,ACTN2基因+TNNT2基因变异1例。心功能改善4例;2例患儿心功能改善不明显,其发病年龄小,超声心动图示收缩功能降低更明显,心肌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升高更明显。NVM是引起儿童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首发有胸闷、叹气、心律失常、心影增大、心肌酶增高明显的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检查,可确诊NVM,NVM可有多种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16.
渐进性早发性脑病是由于NAXE基因变异导致的致死性脑病。本研究报道1例渐进性早发性脑病的临床和遗传性特征。患儿,男,4岁,因行走不稳,肢体无力2年就诊。患儿及其兄(已去世)均在2岁左右起病,均表现为斜视、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发育落后,且感染后多次出现呼吸衰竭。患儿NAXE基因存在新发复合杂合突变:c.255(外显子2) A > T来自患儿母亲,c.361(外显子3) G > A来自患儿父亲。NAXE基因编码NADHX和NADPHX细胞代谢产物修复所必需的差向异构酶。本病存在线粒体NAD (P) HX修复系统的缺陷,进展快,极易在感染后迅速出现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7.
Kallmann综合征(KS)是一类罕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嗅觉功能缺陷和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本文报道的5例KS患者就诊年龄为6月龄至19岁,男4例、女1例,均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其中3例伴嗅觉功能缺陷(2例MRI发现嗅球发育不良),1例伴唇腭裂,1例婴儿期表现为小阴茎、隐睾、右肾缺如。5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正常,其父母临床表型均正常,1例的伯父自幼有第二性征发育不全伴嗅觉障碍。高通量测序发现2例存在已报道的FGFR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分别是c.1097C > T(p.P366L)、c.809G > C(p.G270A);1例存在KAL1基因的新发移码突变:c.1877_1887/p.S627Tfs*6,该缺失突变碱基序列移码并产生截短蛋白,蛋白结构明显改变,具有高度致病性。KS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大,可伴不完全显性遗传,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ETFDH基因新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及ETFDH基因突变特点。该患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显示C14:1升高,C8升高,同时还有C6、C10、C12均升高。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患儿ETFDH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分别是c.992A > T和c.1450T > C,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c.1450T > C在HGMD数据库中显示为致病性突变。Polyphen-2、Provean等软件均预测c.992A > T这个新突变可能致病,突变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该研究拓展了ETFDH基因突变谱,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病因诊断及其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临床诊断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CMPA住院婴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80例CMPA患儿中,6月龄以内患儿占72.5%(203例)。表现为腹泻171例(61.1%),血便149例(53.2%),呕吐71例(25.4%),湿疹57例(20.4%),营养不良42例(15%),便秘13例(4.6%);轻-中度CMPA258例(92.1%),重度CMPA 22例(7.9%)。重度CMPA组营养不良发生率(50.0%)高于轻-中度组(12.0%),血便发生率(22.7%)则低于轻-中度组(5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CMPA组营养不良发生率(10.3% vs 24.6%)及重度CMPA患儿比例(4.4% vs 18.0%)均低于人工喂养CMPA组,而人工喂养CMPA组的血便发生率(37.7%)则低于母乳喂养CMPA组(56.6%)及混合喂养CMPA组(5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CMPA多发生于6月龄以内婴儿,以腹泻、血便起病多见,病情大多为轻-中度。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更易导致重度CMPA,更易引起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CH)患儿DUOX2 基因突变类型和特点,并初步探讨基因型- 表现型的关系,为CH 患儿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10例CH 伴甲状腺肿大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 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DUOX2 全部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在1 例患儿中发现DUOX2 基因第28 外显子cDNA 的3632 位点发生了G>A 的突变(c.G3632A),导致第1 211 密码子的精氨酸变为组氨酸(p.R1211H).在3 例患儿中发现DUOX2 基因第17 外显子cDNA 的2 033 位点发生了T>C 的突变(c.T2033C),导致第678 密码子的组氨酸变为精氨酸(p.H678R).此两种突变均为杂合型的错义突变.结论 CH 患儿存在DUOX2 基因杂合突变,该杂合突变可能引起蛋白质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CH;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