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曾报道过全美10位耳科医师施行的96例后壶腹神经切除术治疗壶腹嵴顶石症,92%解除了头位性眩晕。1983年吕月为庆祝Schuknecht在耳科学的成就而召开的“耳组织病理学及其临床意义”的学术讨论会上,作者进一步论述了顶石症和后壶腹神经切除术问题。沉着于嵴顶中的变性耳石团使后半规管壶腹嵴顶对重力敏感这一假说已得到实验与临床的支持。但有两种现象对后半规管壶腹嵴在产生头位性眩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出现于患者头及体位迅速变换时、伴有强烈眩晕感的短时程、大振幅眼震,称为发作性位置性眼震(PPN),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尚知之不多,被认为主要系由椭圆囊斑的耳石崩解后的碳酸钙晶体沉着于后半规管壶腹嵴部所致,故名嵴顶沉石症(cupulolithiasis)。其发生与内耳年龄改变、颅脑外伤时的迷路振荡、曾患中耳病、迷路外壁手术、前庭动脉前支栓塞、慢性感染灶  相似文献   

3.
美尼尔氏病与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LS)均属迷路最常见疾病。美尼尔氏病的发病机理以膜迷路积水为基础,良性眩晕则因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动力学障碍所致。两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从治疗和预后考虑,区别两病极为重要,如美尼尔氏病可在鼓室内滴注庆大霉素治疗,而良性眩晕需进行位置训练或单独壶腹神经切除术。典型的美尼尔氏病具有三联征,突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变部位为后半规管(PSC)壶腹(或壶腹顶),椭圆囊的耳石碎屑沉积于壶腹,增加了壶腹的重量,加重壶腹对位置改变的反应。1979年Epley提出耳石复位法(CRP),其方法:确诊为BPPV后,病人平仰卧,头轻微伸展,振动器固定在受侵迷路的乳突上。常用振动器有三种:①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在所有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病理机制主要有两种,来自椭圆囊的耳石颗粒落人半规管,结石主要位于半规管内,偶尔可见结石黏附于壶腹嵴,前者为管结石症,后者为壶腹嵴结石症。国内还没有完整的BPPV流行病学资料,目前的数据主要根据德国的一项研究,女性多于男性,1年的BPPV的发生率为1.6%,在眩晕门诊中占患者的20%-30%,发作期平均为2周,1年的复发率为50%左右。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患者就诊于神经内科及耳鼻咽喉科门诊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其中约80%为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17%~20%,一般认为是由于脱落变性的耳石进入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刺激壶腹嵴而产生眩晕[1]。  相似文献   

7.
用无依托式头外伤装置,造成豚鼠轻型头外伤模型。痛觉恢复后立即处死6只(Ⅰ组),存活15天处死5只(Ⅱ组)。颞骨火棉胶包埋,切片光镜观察,见两囊斑病变为大片耳石脱落、斑松解、剥离及感觉上皮空泡化、纤毛区大量球形体。1耳球囊斑脱落耳石靠近连合管。壶腹嵴病变为感觉上皮空泡化,上皮紊乱、松解,纤毛区大量球形体及嵴周嗜碱性颗粒附着。嵴周嗜碱性颗粒附着与嵴顶结石症病理变化一致。表明在头外伤后前庭病变,尤其是两囊斑的损害明显。其继发性病变,如嵴顶结石,连合管堵塞,可能是部分头外伤后听及前庭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前庭学     
911323 半规管与囊斑教学用立体纸膜的制作/王有祥…∥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5(2).-122 介绍制作的半规管与囊斑的纸膜,基本上能表示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及球囊斑的解剖位置,具立体感。详述制作方法。图2(本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Smad4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前庭终器形忿改变,探讨Smad4基因对于前庭发育的作用。方法利用建立的Smad4条件基测敲除小鼠模型.通过光镜观察Smad4(+/+)、Smad4(+/-)与Smad4(-/-)三种基因型小鼠(0.5、1.5月龄)的球囊及囊斑、椭圆囊及囊斑、半规管及壶腹嵴、前庭神经节、内淋巴管与囊的形态结构、毛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缺失情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的形态结构、毛细胞及纤毛的排列缺失情况。结果Smad4(-/-)小鼠个体及内耳明显小于Smad4(+/+)和Smad4(+/-),而后面二者区别不大。所有小鼠的球囊及囊斑、椭圆囊及囊斑、半规管、前庭神经节、内淋巴管与囊的大小和结构正常,淋巴囊腔饱满,囊斑处的感觉上皮、耳石、毛细胞及纤毛排列整齐,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变.三个基因型间没有差异。Smad4(-/-)小鼠壶腹嵴囊性变多且严重、后半规管壶腹嵴出现明显的副嵴、偶尔可见壶腹嵴感觉上皮空泡样变。壶腹嵴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排列整齐,形态无明显改变,未见缺失。扫描电镜示球囊斑、椭圆囊斑、后、外、上半规管壶腹嵴正常,三个基因型之间没有差异。结论Smad4(-/-)小鼠的前庭终器有轻微病理改变,Smad4(+/+)与Smad4(+/-)小鼠的前庭终器形态结构基本正常.表明Smad4对于前庭终器的发育影响可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人前庭器官的超微结构,借助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5人(10耳)的前庭感觉上皮。结果显示:①球囊斑呈“L”形,椭圆囊斑形如打开的贝壳;②Ⅰ型感觉细胞呈烧瓶样,Ⅱ型感觉细胞呈试管状;③感觉细胞纤毛排列呈阶梯状,动纤毛最长,且位于最长的静纤毛一侧,椭圆囊斑最长的静纤毛和动纤毛靠近微纹,其极性也向微纹,球囊斑则背离微纹,水平半规管壶腹嵴的动纤毛朝向椭圆囊侧,上、后半规管壶腹嵴则朝向半规管侧;④耳石形状大小不一致,呈现两端为锥形的圆柱状晶体。  相似文献   

11.
<正>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临床不鲜见,其表现特征为体位改变所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并伴有典型的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irection-changing positional nystagmus,DCPN),其DCPN可分为向地性和背地性[1],二者的发生机制分别符合BPPV管石症学说和壶腹嵴顶结石学说,这两种学说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2]。水平半规管管石症的向地性DCPN  相似文献   

12.
人前庭感觉上皮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前庭器官的超微结构,借助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5人(10耳)的前庭感觉上皮。结果显示:①球囊斑呈“L”形,椭圆囊斑形如打开的贝壳;②I型感觉细胞呈烧瓶样,Ⅱ型感觉细胞呈试管状;③感觉细胞纤毛排列呈阶梯状,动纤毛最长,且位于最长的静纤毛一侧,椭圆囊斑最长的静纤毛和动纤毛造近微纹,其极性也向微纹,球囊斑则背离微纹,水平半规管壶腹嵴的动纤毛朝向椭圆囊侧,上、后半规管过来腹嵴则朝向半规管侧;④耳右形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随头位变化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发作,该病分为后半规管型、外半规管型、上半规管型及多半规管.其中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其次为外半规管BPPVo外半规管BPPV根据发病机制、原理、眼震方向等有多种分类方法.近年来外半规管BPPV的手法复位逐渐被熟悉,但一些患者复位后效果不佳,如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部分患者行常规手法复位后发作性眩晕仍然存在.我们将这部分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类型归结为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本文主要围绕外半规管BPPV的概念及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复位方法,尤其对于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的复位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用回顾门诊病历的方法探讨了32例患有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PPV)患者的治疗方法。HC-PPV是一个综合症,病因可能是从位于内淋巴尾部或水平半规管前支内的囊斑上分离的耳石碎片,当病人头位恰巧摆动到病变侧时,这些碎片刺激壶腹部,产生位置性眩晕和水平眼震。症状包括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头位改变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潜伏期很短(几……  相似文献   

17.
红外摄像眼震镜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眼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al-go,BPPV)作为最常见的外周性旋转性眩晕,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是变性脱落的耳石坠入后半规管作用于壶腹嵴所致。而变位性试验是诊断BPPV的常规检查手段,变位性眼震的类型和方向对BPPV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红外摄像眼震镜(videonystagmoscope,VNS),在变位性眼震试验中对42例怀疑为BPPV患者进行实时检测,并在头位变位疗法中动态观察眼震变化,以评价VNS在BPPV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前庭学     
970618哺乳动物前庭迷路的体外发育:周围性眩晕的研究手段/周祥宁…//天津医药一1 996,24(l)一4一7 首次在国内报告小鼠前庭迷路的体外发育。采用周祥宁和Van De Water建立的HEMA水凝胶器官培养法培养第12一13天CBA/C57小鼠胚胎的内耳原基7一8天。内耳原基的上部发育成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半规管的壶腹晴由一排感觉毛细胞和2一3排支持细胞构成。晴的上方有正在发育的峪顶。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表面都有一层耳石膜。这些囊斑内可见一层感觉毛细胞和1一2层支持细胞。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壶腹峪、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毛细胞有排列规则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良性阵发性头位性眩晕(BPV)的产生,后半规管峪顶结石症对BPV的症状、体征做了较符合逻辑的解释。源于椭圆囊的耳石因各种形式的损伤而松脱,在重力作用下落于后半现管壶腹呢,刺激毛细胞产生眩晕症状。用切断后半规管神经一单孔神经治疗后半规管功能障碍引起的BPV患者137名。年龄25~86岁,平均57岁,男女比45:92。在这些病人中进行146次单孔神经切断术(SN),其中128名仅行一次,另9名行两次连续SN。方法为局麻下翻开鼓室皮瓣,暴露中耳后半部分,去除外耳道后下方的骨壁暴露圆窗龛(RWN),用电钻磨开RWN上方骨质,圆窗…  相似文献   

20.
迷路切除及前庭神经切断是解除眩晕的有效方法,但是有些病人仍复发。既往的形态学研究表明,残留的感觉上皮、神经再生及神经瘤形成是眩晕复发的原因,然而,感觉神经再生过程中静止或运动的姿势变化研究甚少。为阐明该问题,作者取9只蛙,切断右侧前庭神经上支,测量蛙头的倾斜角度及恢复情况。姿势恢复后处死动物,将前庭神经连同前、水平半规管、椭圆囊一起取出。刺激半规管,测定壶腹神经的动作电位,壶腹嵴、椭圆囊作扫描电镜观察,断端近侧前庭神经干作光镜观察。结果发现术后蛙保持强迫体位,头和躯体倾向右侧,健侧的上下肢伸直。术后即刻头位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