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PCI经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20 mg/d,观察2组用药后4周、12周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心肌梗死、心绞痛、再次进行血运重建、心脏性猝死)、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12周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2组血脂均下降,LDL-C达标率分别为76.4%和55.8%,A组高于B组(P<0.05).hs-CRP水平降低,A组降低幅度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服药后4周A组3例、B组1例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正常上限值3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阿托伐他汀80 mg治疗提高LDL-c达标率、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等方面效果明显,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各40例。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7.5%(7/40),常规治疗组为55%(22/40)。经统计学处理,阿托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少ACS早期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85例行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40)和对照组(n=145),两组均按PCI常规治疗,观察组PCI术前7d开始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术前未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观察两组肌酸激酶同功酶-MB(CK-MB)、肌钙蛋白Ⅰ(Tn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TnI及CK-MB峰值分别为(0.12±0.26) μg/L、(2.61±3.0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1±1.14) μg/L、(6.85±14.38) μg/L(t=3.951、3.414,均P<0.05).结论 PCI术前1周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10 mg/d,1次/d;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治疗,40 mg/d,1次/d.3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清炎性因子、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比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7,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水平、SOD、MDA水平分别为[(5.49±0.53) mmol/L比(4.81±0.42) mmol/L],[(1.9 ±0.7) mmol/L比(1.2-±0.8)mmol/L],[(2.44±0.35) mmol/L比(1.74±0.28) mmol/L],[(16.54±6.56) mg/L比(10.37 ±5.72)mg/L],[(107.2±10.4) U/L比(119.9±13.5) U/L],[(4.84 ±0.29) nmol/L比(4.18 ±0.26) nmol/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4、3.235、3.540、3.892、3.206、3.089,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良好调节血脂、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接受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d和40mg/d治疗。测定术前,术后4、12、24周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24周,2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hs-CRP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和hs-CRP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2组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变化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于入院24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比较用药前、出院时及随访治疗期间血脂指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ACS患者血脂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用阿托伐他汀(降血脂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7例ACS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1,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后,总胆同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载脂蛋白B(APO-B)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但仅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出院时及随访3、6个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可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未见与药物有关的肝肾损害、肌肉溶解及致残的严重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结论 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能降低患者TC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7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2组,随访6个月,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载脂蛋白B(APO-B)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出院时及随访3、6个月hs-CRP水平可显著快速降低,各组间比较均P〈0.05;③用药后未见与药物有关的肝肾损害、肌肉溶解及致残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S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减少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中年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性因子的变化,同时监测其调脂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入选60例女性ACS患者经PCI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其中中年女性(40~59岁)组30例,老年女性(60~75岁)组3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分别抽血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G、TC、LDL-C、HDL-C及ALT、AST、CK.结果:(1)中年女性组血脂异常患病率低于老年女性组;(2)中年女性组与老年女性组术前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即刻hs-CRP均高于术前(P<0.05);(4)两组在术后1周及1个月hs-CRP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年女性ACS患者虽然血脂异常率低,但其炎性因子水平仍有明显增高,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减少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和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34例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60例PCI术前12 h内顿服阿托伐他汀40~80 mg者为他汀治疗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74例为非他汀治疗组.记录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术中情况,并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6、24h抽取静脉血,测定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脂水平.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吸烟史、既往血运重建史、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肌酐、多支血管病变支数、治疗药物、造影下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PCI术后阿托伐他汀和非他汀治疗组静脉血总胆固醇含量分别是(2.74±0.47)和(2.66±0.44)mmol/L,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是(1.81±0.37)和(1.72±0.13)mmol/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CI术后心肌损伤(CK-MB高于正常值上限)发生率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非他汀预处理组[10.0%比23.0%,(3.4±2.7)个/ml比(5.3±2.9)个/ml,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减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药物治疗是预防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抗炎症和免疫调节药物、抗增殖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药物、促进损伤血管内膜内皮化的药物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SYNTAX积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经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和(或)一至三支病变并接受PCI的患者。对每1例患者进行临床SYNTAX积分计算,根据分值大小分为3组,其中0~22分为低分组,23~32分为中分组,33分及以上为高分组,根据不同组别行分层分析。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心功能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3组不同SYNTAX积分患者术后1年内MACCE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和再发心肌梗死)和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每分输出量(c0)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组不同SYNTAX积分患者术后1年内住院频数和住院总日数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SYNTAX积分是预测PCI预后的较理想工具,该积分系统也适用于中国冠心病左主干病变和(或)一至三支病变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 SYNTAX 评分 (SxScore) 和 SYNTAXⅡ评分 (SxScoreⅡ) 对无保护左主干 (ULMCA) 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后 30 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CCE) 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 PCI 治疗的 209 例 ULMCA 冠心病患者, 通过电话、 门诊和 (或) 再次入院随访患者 PCI 术后的 MACCE, 包括全因死亡、 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靶血管血运重建、 卒中及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征计算 SxScore 和 SxScoreⅡ, 根据 SxScore 标准分为低分组≤22 分,中分组 23~32 分, 高分组≥33 分, 比较 3 组的临床资料, Cox 回归评价两种评分系统对 PCI 术后 MACCE 的预测能力。结果 209 例患者中, 失访 12 例 (5.7%), 中位随访时间为 30.2 个月, 56 例 (28.4%) 观察到 MACCE。SxScore 低、中、 高分组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9.0%, 28.6%和44.4%。SxScoreⅡ低、 中、 高分组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2.8%、 23.8%和 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SxScore、 SxScoreⅡ高分值、 高龄、 合并糖尿病和低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为 MACCE 的危险因子,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SxScore、 SxScoreⅡ高分值仍为 MACCE 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SxScore 和 SxScoreⅡ对冠状动脉ULMCA 病变患者行 PCI 治疗后的 MACCE 均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应用无负荷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老年ACS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罗非班非负荷量组、负荷量组和对照组,各60例。非负荷量组PCI术中(导丝通过病变后即刻)替罗非班以0.15μg/(kg·min)的剂量维持静脉滴注24h,负荷量组PCI术中替罗非班以10μg/kg于3min内推注完毕,后0.15μg/(kg·min)的剂量维持静脉滴注24h。对照组不使用替罗非班。比较3组术中、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水平,PCI术后即刻罪犯血管(CV)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与术后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T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以及术后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非负荷量组和负荷量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术后心肌酶水平明显降低,30d内的MACE事件发生率也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后12h对照组(58.5±1.5)%、非负荷量组(28.6±1.4)%、负荷量组(32.6±3.2)%,用药后24h对照组(57.9±2.3)%、非负荷量组(44.2±1.7)%、负荷量组(46.1±1.9)%;心肌酶CK—MB:对照组(16.6±3.5)U/L、非负荷量组(13.3±2.2)U/L、负荷量组(12.5±4.0)U/L;LDH:对照组(298±61)U/L、非负荷量组(245±52)U/L、负荷量组(257±48)U/L;cTnI:对照组(0.78±0.17)μg/L、非负荷量组(0.37±O.18)μg/L、负荷量组(0.28±0.23)μg/L;30d内的MACE事件发生率:3.3%(2/60)、1.7%(1/60)比13.3%(8/60),均P〈0.05]。非负荷量组和负荷量组血小板聚集率、心肌酶水平、CV的TIMI血流分级、30d内的MACE事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ACS患者介入术中使用无负荷量替岁非班,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CV的TIMI血流,减少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Anticoagulant therapy is critical to prevent ischemic recurrences and complication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 an injectable anticoagulant has several limitations: lack of predictability of its biological efficacy, platelets activation, heparin-induced thrombopenia and bleedings. Bivalirudin, a synthetic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has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at promised better clinical outcome in ACS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Areas covered: The present review aimed to summarize two decade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that compared bivalirudin to UFH in ACS patients treated with PCI. Early trials highlighted a reduction of bleedings with bivalirudin compared to UFH in combination with glycoprotein inhibitors (GPI). Recent studies questioned this reduction given that GPI are less and less used during PCI. Further, trials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risk of stent thrombo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bivalirudin. In light of this data, bivalirudin has been downgraded i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nd appears as a second line anticoagulant agent after UFH. Expert opinion: The highly questioned reduction of bleedings under bivalirudin and the potential risk of stent thrombosis are unwarranted. Based on clinical trials, UFH has no equivalent in terms of anticoagulation in ACS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络脉舒通冲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分络脉疏通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络脉疏通组给予PCI+常规药物+络脉舒通治疗,对照组给予PCI+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 wk。入院后即刻,PCI术后24h、7d抽取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mRNA(IL-6mRN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同时,观察PCI术后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回落?结果:PCI术后24h,2组病人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升高,但络脉疏通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PCI术后2h、24h、7d,络脉疏通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较前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络脉疏通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络脉舒通具有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A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B组(n=99,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全部病人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1);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75 nag·d~(-1)。A组再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kg~(-1)负荷剂量,推注3 min,而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48 h。入选后即刻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状态及心电图,24 h和72 h复查。结果:入选24 h后,A组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状态较B组明显下降(P<0.05),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9±s 11)%vs (87±8)%,P=0.03]。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A组高于B组(97%vs 82%, P=0.045),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3级A组高于B组(63%vs 42%,P=0.048)。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A组高于B组(9%vs 1%,P=0.045)。随访30 d,2组死亡率无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A组低于B组(6%vs 27%,P=0.013),进一步分析A组严重心绞痛(6%vs 21%,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6%vs 25%,P=0.021)较B组显著降低。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对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的再狭窄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并观察PCI前后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行冠脉内支架安置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PCI术后予阿魏酸钠治疗。分别测量2组PCI术前,术后即刻、12 h、1 d、3 d、7 d的ET-1及NO水平。术后3 d行冠脉CT检查,测定支架处管腔面积,6 mo后再次行冠脉CT检查,测定支架处最窄处面积,分别计算2组6 mo后的管腔丢失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即刻及12 h的ET-1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2组对比,各个时段的ET-1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 0.05);NO水平在术前2组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组术后即刻NO水平为(1.7±s 0.6)ng·L-1,对照组为(1.7±0.5)ng·L-1,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12 h、1 d、3 d、7 d的NO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 mo后PCI术支架处的管腔丢失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39±0.28)%,(0.5±0.3)%,治疗组的管腔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CI术后应用阿魏酸钠,可能有在受体水平阻滞ET-1的作用,同时增加NO水平,从而抑制内膜的增生,为预防PCI术后再狭窄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9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根据超高龄老年人的患病特点,对16例90岁以上行PCI术的CHD患者加强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生命体征及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结果 全部患者均能接受PCI手术治疗,术中顺利,术后CHD症状明显改善,康复出院.结论 充分评估超高龄CHD患者行PCI术的必要性与安全性,强化围术期的个性化优质护理管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40例ULMCA病变患者采用PCI治疗,随访6~20个月,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PCI治疗即时成功率10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随访6~20(7±2)个月,术后4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l例,CAG证实回旋支开口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PCI治愈;术后动员28例患者在6~12个月进行CAG复查,其中回旋支开口支架内再狭窄3例,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开口再狭窄1例,2例再狭窄患者有心绞痛症状,3例再次行PCI,无需要CABG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心血管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12.5% (5/40),再狭窄率10.0%(4/40).结论 对经过选择的ULMCA病变进行PCI是安全可行的,有良好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