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弥散张量成像及神经纤维束示踪的出现为外周神经细微结构的显示及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目的:前瞻性分析健康成人大腿近段坐骨神经纤维束示踪、弥散张量成像的可行性及最佳成像参数。 方法: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技术对28名健康志愿者双侧坐骨神经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及神经纤维束示踪,b值分别为1 200,1 400,1 600 s/mm2。 结果与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及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功者26名,成功率93%,神经纤维束示踪图上能清晰显示近段坐骨神经,与T1WI上解剖图像融合较好。两侧坐骨神经具有相同的弥散特征:随着b 值增加,信噪比逐渐减少,b值为1 200 s/mm2,信噪比值最大为142.72±32.25,神经纤维束长度最长,所占体素最大,但不同b值的弥散张量参数无差异(P > 0.05),且两侧坐骨神经弥散张量参数无差异。说明正常成人大腿近段坐骨神经的弥散张量成像及经纤维束示踪是可行的,可清晰显示坐骨神经走行及弥散特征;最佳b值为1 200 s/mm2。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坐骨神经;磁共振成像;神经纤维束示踪术;成年人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30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不同b值条件下,研究PM滤波方法对提高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图像质量的作用。方法在b值为800~2800s/mm2的条件下分别对模体及志愿者实施DTI.利用改进的PM滤波方法对获得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进行处理后求解张量参数.得到反映水分子各向异性扩散程度的FA图。通过比较标准FA图与处理后FA图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PM滤波的效果。结果随着b值的升高,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FA误差逐渐增大。当b值小于2000s/mm2时.经过PM滤波后.可得到RMSE较低的后处理图像。结论b值在1000.2000s/mm2范围内,应用PM滤波方法是提高人脑DTI图像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MRI DWI序列是一种简单易行、特异性较强、敏感度较高且能早期诊断活动性骶髂关节炎、监测其活动性的检查方法之一,但DWI序列对骶髂关节显示的最佳b值尚无统一标准。 目的:通过比较10-20岁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MRI不同b值时DWI及表观弥散系数差异,寻找MRI DWI序列显示骶髂关节的最佳b值。  方法:随机选择21名10-20岁无骶髂关节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骶髂关节轴位T1WI、STIR及DWI扫描(b值为0,300,600,900 s/mm2),观察不同b值对骶髂关节的显示情况,对图像进行评价;同时,分别测量双侧骶髂关节的骶侧、髂侧关节旁骨髓的表观弥散系数,对不同b值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表观弥散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21名健康志愿者42个骶髂关节在b值为300,600 s/mm2时,图像显示清晰,对比度好,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关节。b值为900 s/mm2时,图像伪影较大,图像质量模糊,对比度差,无法完成表观弥散系数值的测量。b值为600 s/mm2时,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所测得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变化范围小,而b值为300 s/mm2时,表观弥散系数值差异性较大。结果显示600 s/mm2是MRI DWI序列显示骶髂关节的最适宜b值,不仅能清晰显示双侧骶髂关节,而且所测得关节旁骨髓的表观弥散系数值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对盆腔淋巴结的观察效果.方法 对47例病理证实的子宫颈癌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扫描.DWI进行4种不同方法的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即冠状6mmMIP组、横断6mmMIP组、横断10mmMIP组、三维全景组.分别记录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所显示的淋巴结数,比较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的淋巴结显示情况.由2位放射诊断医师全盲随机观察所有图像,比较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淋巴结的观察效果.结果 (1)短径<5 mm及位于双侧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与DWI(b=1000 s/mm~2)原始图像显示的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中以横断6 mm MIP为最佳.(2)弥散加权成像结合T_2WI发现淋巴结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MRI[(7.1±3.4)个/例比(5.3±2.5)个/例,P<0.05].结论 对于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横断6 mm MIP重建对于不同大小、部位的盆腔淋巴结显示最佳;而对于小于5 mm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误差较大,需结合薄层DWI原始图像观察.3.0 T磁共振DWIBS分辨率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显示盆腔淋巴结,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0T 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核准。选择经临床病理学证实12例PCa(20个病灶)和9例BPH(15个病灶)男性患者,其中PCa患者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71.08岁;BPH患者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1.78岁。回顾分析21例患者3.0 T MRI多b值DWI表现。多b值DWI扫描使用盆腔8通道相控阵线圈,采用EPI-STIR序列,并行采集技术,b值分别为0、300、600、900、1 200、1 500、1 800、2 100 s/mm2,扫描时间260 s。利用GE Functool 4.4工作站测量多b值DWI上PCa和BPH不同b值时的信号强度,描绘其b值-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曲线斜率和信号衰减率(Sde),测量标准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比PCa和BPH的b值-信号强度曲线斜率、Sde和标准ADC值。结果 b值为0、300、600、900、1 200、1 500、1 800、2 100 s/mm2时,PCa的信号强度分别为(520.41±156.11)、(345.43±89.29)、(262.06±74.85)、(212.63±78.87)、(182.14±75.56)、(156.98±73.24)、(137.31±68.26)、(120.11±63.08)MR unit;BPH的信号强度分别为(605.71±146.32)、(357.83±84.91)、(221.44±65.62)、(177.04±55.58)、(145.02±53.43)、(116.39±59.26)、(98.03±56.42)、(86.11±53.62)MRunit,各个b值时PCa和BPH的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的b值-信号曲线斜率为50.01±18.86,BPH为64.95±21.25,PCa者低于BPH者,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和BPH的Sde分别为76.43%±11.38%和88.54%±3.68%;标准ADC值分别为(×10-3mm2/s)0.588±0.135和1.11±0.15,PCa的Sde和标准ADC值明显低于BPH者,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T MRI多b值DWI中b值-信号曲线Sde及标准ADC值对无创鉴别PCa和BPH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MR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实验性兔肝纤维化模型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肝纤维化的能力。方法5只对照组兔和22只实验组兔进行DWI检查。兔肝纤维化模型使用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动物肝脏纤维化分期为S0~S4,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为G0~G4。DWI使用b值为600s/mm2,测量DWI图像信号强度值(S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和不同肝炎症活动度分级时平均SI、ADC和EADC值变化。结果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SI和EADC值逐渐升高、ADC值逐渐下降(P<0.05);随炎症活动度分级增加,SI值逐渐升高,ADC值和EADC值波动式下降和升高(P<0.05)。结论随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进展,SI和EADC上升,ADC下降。初步研究结果显示,DWI对于全面评价肝纤维化时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介绍了一种分析人大脑水分子弥散信息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综合利用多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信息,使用新的算法,计算出一个新的弥散参数(Rd),并重建出该参数的图像。在对25名正常成人脑组织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表观弥散系数(ADC),该方法能明显提高弥散图像的信噪比,有效区分大脑不同组织结构,提高了对水分子弥散运动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椎间盘磁共振功能研究大都是平卧状态非负荷下进行的,不能反映人体直立下椎间盘负荷状态下的形态及功能改变,因此需要研究模拟人直立状态下的椎间盘磁共振功能成像特点。 目的:探讨轴向负荷对受检者椎间盘表观弥散系数值及T2值的影响。 方法:募集腰腿痛患者17例,年龄34-65岁。轴向负荷前后进行常规T2W、T1W、弥散张量成像、T2-mapping成像,负荷质量为体质量的40%-50%,负荷10 min后扫描第2个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约负荷15 min扫描第2个T2-mapping序列。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单次激发平面回波(EPI),TR 2 500 ms,TE 89 ms,弥散方向为6个方向,b值设为400 s/mm2,扫描时间4∶10 min。利用弥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重建表观弥散系数图、b0图,测定其负荷前后椎间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T2-mapping序列自动重建出T2值图,测量髓核全椎间盘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值、T2值,分析短时轴向负荷前后表观弥散系数值、T2值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17例85个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结果:Ⅰ级0个,Ⅱ级26个,Ⅲ级19个,Ⅳ级30个,Ⅴ级10个。表观弥散系数图84个纳入研究,T2值图85个纳入研究。84个椎间盘短时轴向负荷下,短时轴向负荷下全椎间盘(减少38×10-3 mm2/s,Z=2.567,P < 0.05)及髓核区表观弥散系数值减少(减少62×10-3 mm2/s,Z=3.461,P < 0.05),表观弥散系数变化主要影响Pfirrmann Ⅲ级椎间盘(减少55×10-3 mm2/s,Z=2.556,     P < 0.05)。T2值的变化主要影响正常椎间盘(Pfirrmann Ⅱ级),负荷下椎间盘T2值减低(减少3.17 ms,Z=2.967,P < 0.05),其余级别椎间盘负荷下表观弥散系数值、T2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短时轴向负荷下椎间盘表观弥散系数值与T2值的变化因退变Pfirrmann分级不同而不同,评价椎间盘的活体MRI功能可能要根据不同的退变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评价中1.5T MR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良性淋巴结增大病人15例及鼻咽癌病人37例进行常规MR及多b值DWI检查,对不同b值的DWI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对不同b值下良、恶性淋巴结ADC值的ROC曲线进行记录。结果:b=800 s/mm2时鼻咽部变形小,图像背景抑制充分,伪影少,周围软组织与病灶具有较好的对比度,小淋巴结显示清楚;鼻咽癌、良性淋巴结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随着b值增大均呈下降趋势,8种b值下转移性淋巴结与鼻咽癌原发灶向比较,ADC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良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相比较,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800 s/mm2时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定效果最好,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2%。结论:1.5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能有效鉴别淋巴结性质,b值取800 s/mm2时,DWI图像具有较好的质量,且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定诊断效果最好,可在临床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提出使用磁共振图像(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 对耳软骨T2*值进行在体无创检测, 探究既能对耳软骨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又能定量评估在体耳软骨生物成分的方法, 为耳软骨再造和修复整形手术评价的标准化提供新思路。首先, 使用1个UTE和5个短回波时间(TE)的成像组合序列采集30名志愿者右侧外耳的MRI图像;然后, 利用采集到的每名志愿者的图像进行组内刚性配准及手动分割耳软骨与外耳轮廓(包含耳软骨及周围组织, 如皮肤、脂肪和其他软组织)的预处理;接下来, 分别运用单指数和双指数衰减模型在分割出来的耳软骨和外耳区域进行T2*值测量;最后, 分别使用这两种模型拟合耳软骨信号强度随回波时间变化的衰减曲线, 并比较拟合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 在30例右耳的单成分分析(单指数模型)实验中, 外耳的T2*m平均值为(49.269±16.979)ms, 耳软骨的T2*m平均值为(23.799±9.629)ms。在双成分分析(双指数模型)中, 外耳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11.713±3.111)ms, 长成分T2*l平均值为(65.128±13.132)ms, 耳软骨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5.577±1.830)ms, 长成分T2*l平均值为(30.628±8.413)ms。统计分析显示, 单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m, 和双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s、T2*l, 在外耳和耳软骨区域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在曲线拟合中, 双指数模型优于单指数模型(R2[bi]=0.999±0.001 vs R2[mono]=0.905±0.014, P<0.05)。实验结果表明, 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在体耳软骨进行T2*值无创检测具备可行性, 有望为软骨组织工程和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的耳软骨-支架复合物应用在耳廓修复和再造中提供医学影像学的支撑, 也为小耳畸形外科整形手术术后定量评估耳软骨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