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近20年的文献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求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临床证候分型。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和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录入数据、分析排序。运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频数和累积频率分析,分析对比不同分型频数和累积频率变化。结果:统计文献中中医证候分型202种(次),名称共计63种,依据证候标准,统一相近证候名称后有29种标准中医证候,并依据频数排序。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分为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虚火、肝阳上亢/上扰/亢盛、痰瘀互结/搏、痰浊阻滞/凝聚等5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发病机理及治疗等临床研究状况,着重归纳了近10年来临床常用的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对其治疗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发病机理及治疗等临床研究状况,着重归纳了近10年来临床常用的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对其治疗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洪国灿  顾凌  胡维 《国医论坛》2012,27(5):17-19
目的: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治疗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所有中药方剂,统计各味中药的使用频数,分析内服及外用方剂中的用药规律及差异。结果:共有104首方剂纳入研究,70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40次,活血化瘀药19味189次,祛风湿药14味62次;34个外用方剂中,祛风湿药15味117次,活血化瘀药17味113次,补益药8味30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其内服方剂以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而外用方剂则侧重于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99味,使用频次479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8.93%;其中药味以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61.02%;药性以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74.42%;归经以肝、脾、心为主,累积频率达58.56%.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瘀滞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变,刺激和压迫椎动脉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者。其主要症状是眩晕,故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或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患。在颈椎病发病率中,仅次于神经根型而占第二位。本病于1926年由Barre和Lieou首先报告,随后我国刘永祥于1928年报告过,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本病的认识,临床研究及报道日趋增多,下面试就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头、面部症状较多见。偏头痛最多见,大约每10个病人中至少7个具有一侧性偏头痛,10%病人双侧都痛,表明两侧的椎动脉都有病变;其次是耳部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性眩晕等,发生率也占70%左右;再次是视力障碍,约占40%。病人症状可自行缓解。此病的西医发病机理已有明确论述,笔者现对于该病的中医认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999年~ 2 0 0 3年 ,对 2 1例症状以眩晕为主 ,体征明显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最大 67岁 ,最小3 3岁 ;病程最短 1周 ,最长为 8浕 ;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 ;2 1例中 ,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 ,症状、体征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临床表现 :以眩晕为主 ,眩晕性质为旋转性 4例 ,摇晃性、浮动性 10例 ,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或倾斜感 7例 ;眩晕发作为阵发性 15例 ,持续性 6例 ;眩晕与颈活动有关 18例 ,与改变体位有…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总结施杞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并探索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09-2015年龙华医院施杞教授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医案265例,对纳入医案中的药物利用SPSS 21.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总计使用药物202种,最常用的中药是川芎,柴胡,怀牛膝,党参,天麻5味药物。聚类分析发现施杞教授临证常用的药物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圣愈汤和天麻钩藤饮是施杞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核心处方。结论:聚类分析结果体现了施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并重,重在肝肾,兼顾痰瘀,标本同治的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施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1.
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7.2%和96.4%,对照组分别为37.5%和83.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以及推拿手法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015年8月20日至2017年1月17日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原则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中医针灸,观察组加用推拿手法。观察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生命质量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概率93.75%、收缩期峰值血流(2.75±2.79)cm/s、血管搏动指数(0.71±0.22)、平均血流速度(27.39±2.34)cm/s、阻力指数(0.52±0.09)、心理状态(84.29±2.59)分、生理功能(82.96±2.34)分、社会关系(85.61±3.41)分、物质生活(88.75±2.02)分、头痛(0.67±0.18)分、恶心呕吐(0.43±0.09)分、眩晕(0.58±0.11)分、肩颈痛(0.98±0.12)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及保守治疗方法,每周1次,3次1疗程,治疗2疗程,随访3月-1 a。结果:治愈55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4.2%。结论:药物注射联合针刀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疗程短,易于接受,症状改善快,效果肯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中药内服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别给予中药内服加手法和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6%,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68%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内服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辨证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7例门诊患者按掷骰子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常规针刺,取穴百会、风池及夹脊穴针灸,刺针消毒刺入;得气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针刺法至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30min,期间行针2~3次,1次/d。治疗组59例辨证针刺:头痛眩晕加刺太冲;气血不畅加刺合谷;常规针刺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疗程间隔3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9例,有效19例,无效1例,痊愈率66.10%。对照组痊愈26例,有效28例,无效4例,痊愈率44.8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物理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BD-2030型微电脑颈腰椎治疗仪和自拟方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治愈6例,好转1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3.3%。[结论]物理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治以微调手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头清胶囊,4粒/次,3次/d,2组均以10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临床痊愈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0%,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头昏、恶心、耳鸣、耳聋、视物程度等症状评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挑与牵旋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针挑合牵旋手法与单纯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VATCS)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血管舒缩弹性、血液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01例与对照组97例,治疗组采用牵旋手法结合针挑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牵旋手法治疗,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右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表观黏度和血浆黏度值。结果:治疗组双侧VA、BA的Vpeak、Vmin值经治疗后明显加快,接近或已经恢复至正常值范围,而VA、BA的PI及RI值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全血表观黏度和血浆黏度值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针挑与牵旋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促进血管舒缩弹性的恢复,增加脑部血供,降低血流黏稠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