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负压引流在隆乳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通过术后引流量的观察,对负压引流在降乳术中的应用作一评价。取乳晕切口,胸大肌深面分离假体腔隙,在乳房假体未放前,于乳房下皱襞另截一小口,将引流管置入腔隙内,引流管外口连接负压引流器。术后,有数量不等的引流量,少者于10ml,最多为50ml,平均每侧引流量为20ml。负压引流是预防和治疗降乳术后出血及血肿形成的有效措施;假体腔隙内维持负压,还有利于乳房塑形,使乳房外形更逼真;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乳房下皱襞切口假体隆乳术后不同负压对引流量的影响, 并尝试提出能使患者获得最佳预后的负压水平。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经乳房下皱襞切口行假体隆乳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 术后分别应用不同水平负压引流, 其中-80~-85 kPa组、-40~-60 kPa组、-15~-30 kPa组于术后统一应用600 ml可调负压引流瓶;0~-5.2 kPa组于术后应用300 ml引流鼓。引流管拔除标准为24 h引流量小于10 ml且引流液清亮。分别记录4组患者术后每日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引流量、引流装置接受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对各组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 每组20例。组间均衡性分析:4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锁骨中点至同侧乳头距离、乳房下皱襞至同侧乳头距离、乳房组织厚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3.
隆乳术后血肿形成是乳房硬化包膜挛缩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自制便携式负压引流装置 ,将术后渗出物彻底引流 ,减少了乳房硬化发生率。经 4年 6 5例临床使用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 6 5例 ,130个乳房 ,均采用乳晕切口 ,每例双侧血性引流量 2 0~ 35ml,平均 2 5ml。2 便携式负压引流的制作 取 2 0ml一次性注射器 2个 ,头皮穿刺针 2个 ,剪去穿刺针 ,在其远端剪 4~ 6个侧孔 ,另一端连接 2 0ml一次性注射器。3 临床应用 将软管侧孔端置入已分离好的隆乳腔穴底部 ,植入假体分层缝合 ,缝线固定软管 ,抽吸负压 ,排除积血 ,再次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各种原因的女性乳房不对称,采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假体分别置入两侧乳房不同组织层次的假体腔隙层面,以矫正乳房不对称.方法 采取乳晕下缘弧形切口,经乳腺下缘横行切开入路,按需要分离乳腺后各种不同组织层次的假体腔隙,置入术前选定的合适假体,调整两侧乳房大小、形态及手感达到对称一致.结果 术后均无感染和血肿发生,术后6个月内包膜挛缩发生率7%,均经及时、有效的按摩而消失.随访2~10年,两侧乳房基本对称,外形自然逼真,效果满意.结论 通过术前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的个体化设计,经乳晕切口选择不同层次置入假体,可有效的解决假体隆乳术后不对称.  相似文献   

5.
隆乳术后出血和血肿的形成是引起乳房硬化包膜挛缩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通过自制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将隆乳术后渗出物彻底引流,减少了血肿形成和乳房硬化的发生率,经4年65例临床使用,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65例,女性,平均35岁,均采用乳晕切口,每例双侧血性引流量20~35ml,平均25ml。二、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取20ml一次性注射器2个,头皮穿刺针装置2个,剪去头刺针,在其远端的软管剪4~6个侧孔,另一端连接20ml一次性注射器。三、临床应用隆乳腔穴分离完成后,把连接一次性注射器剪有侧孔…  相似文献   

6.
负压引流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术后引流量的观察,对负压引流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作出评价。方法 对48例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患者,用内径2mm的多侧孔硅胶管置于皮肤软组织扩张器(STE)下方,经切口高处或另戳孔引出,外口接负压引流器。结果 术后有数量不等的血性引流物排出。结论 对放置扩张容量在100~200ml以上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具有创伤不、操作简单、术后易管理等优点,是防治术后出血及血肿形成的最简便而有效的措施,有减少扩张术早期常见并发症--血肿及感染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肿胀技术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肿胀技术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自2003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2例假体隆乳术求美者(104只乳房),均采取经腋窝入路胸大肌下置入圆形毛面硅凝胶假体的方法,假体体积200~240ml.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肿胀技术分为A、B两组,观察所有求美者术后每天引流量和引流液颜色,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结果 本组52例求美者(104只乳房),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5d,当单侧24h引流量少于30ml时拔除引流管.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A组(未应用肿胀技术组)48只乳房,出现Baker Ⅲ级以上包膜挛缩4只,包膜挛缩(≥Ⅲ级)发生率为8.33%;B组(应用肿胀技术组)56只乳房,出现Baker Ⅲ级以上包膜挛缩2只,包膜挛缩(≥Ⅲ级)发生率为3.57%;两组包膜挛缩发生率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肿胀技术行胸大肌后假体隆乳可明显降低假包膜挛缩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和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46例患者,根据术后引流管留置压力的不同分为常压引流组(n=78)和负压引流组(n=68)。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症状性血肿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17分法)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中位数为50.0ml(30.0,80.0ml),负压引流组为212.5ml(160.0,262.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为141.0ml(105.0,200.0ml),负压引流组为367.5ml(297.5,470.0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3.0d(2.0,3.0d),负压引流组为3.0d(3.0,4.0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及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应用常压引流与应用负压引流临床疗效一致,但常压引流可以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假体隆乳术后形态不佳的矫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形态不佳的原因和矫治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将乳房不佳分为5种类型:圆球型、上部膨隆型、下坠型、单侧双乳型及不规则型。通过松解纤维囊、纤维囊折叠缝合、重新分离隆乳腔隙、更换假体、乳房悬吊术等方法,进行矫治再次隆乳术。结果经过至少6个月随访观察,本组106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隆乳术后乳房形态不佳主要与假体体积过大、腔隙分离不到位、假体移位、乳房下皱襞过度分离、纤维囊挛缩及引流、包扎位置不当等因素有关,针对不同原因实施相应的手术方法矫治,能够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病变麦默通切除术后乳房的血肿形成。方法 :研究对象为接受麦默通手术的乳腺病变病人,存在术后高危出血风险。在麦默通切除病变后,即刻放置残腔负压引流管,观察并分析术后引流情况及影响引流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本研究共80例病人,术中通过超声引导,均成功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第1天引流量≥30 mL、10~30 mL以及≤10 mL的病例分别为3例、32例和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小、肿块位置以及术前超声检查提示肿块内血流丰富与术后第1天引流量10 mL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最大径2 cm(OR=14.47,95%CI:3.58~58.53,P0.001)和肿块内血流丰富(OR=5.13,95%CI:1.41~18.69,P=0.013)是术后第1天引流量10 mL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1个月随访,病人术后患侧乳房无明显血肿和皮肤淤斑形成。结论:对于乳腺病变接受麦默通切除手术,特别是肿块最大径2 cm或超声检查提示肿块内血流丰富的病人,术后负压引流可减少术后血肿及皮肤淤斑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分析经乳晕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46例乳腺脓肿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取经乳晕切口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采取脓肿切开行开放引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乳房变形率、切口瘢痕形成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乳晕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引流,并发症少,对乳房组织损伤小,痛苦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房下皱襞切口入路配合高负压引流系统治疗巨大乳腺纤维腺瘤的价值.方法 巨大纤维腺瘤患者16例,均采用乳房下皱襞切口入路切除肿瘤,乳房后间隙置高负压引流系统.肿瘤大小(5 cm×5 cm×4.5 cm) ~(15 cm×10cm×9 cm). 结果 本组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术后病理均为乳腺青春期纤维腺瘤,术后随访3个月~1年,切口美观、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具有隐蔽性. 结论 乳房下皱襞切口设计简单,部位隐蔽,显露充分,美容效果好;配合高负压引流系统行乳房后间隙引流,避免了术后胸壁加压包扎,改善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术后三种负压引流效果对比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3种负压引流的效果。方法 通过测定自制负压瓶的负压来阐明其引流的可靠性,对103例次乳腺癌术后负压引流的效果及皮瓣下积液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制负压引流瓶在室温下的负压达83.33kPa,吸入200ml液体后的负压为74.12kPa;经Chi-Square Test检验,单纯负压瓶引流与负压引流袋+加压包扎及负压瓶+加压包扎二组间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自制负压引流瓶是可靠、方便、适合推广到各级医院的理想的引流器。  相似文献   

14.
白彦  袁伟  范巨峰  庞星原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52-1254,I0008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可适合任何程度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的手术方法,术后乳头乳晕复合体感觉良好,外形丰满、自然。方法:在乳房中下部作一横向的弧形切口,切除中央皮肤两侧袪真皮的三角区,形成扇形皮瓣,上提乳头乳晕至新的正常位置,锥体塑形成新乳房。结果:从2001年1月 ̄2006年5月50例术后效果令人满意,无乳头乳晕血运障碍,3例乳房中线伤口表皮裂开,经2周换药治疗愈合,未影响手术效果。结论:扇形组织瓣可适用各种程度的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术后乳头乳晕复合体感觉良好,新乳房外形丰满,是一种安全实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肥胖者腹部切口内置负压引流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防治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腹部手术切口内置负压吸引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无因脂肪液化而导致手术切口裂开的发生。结论切口内置负压引流可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裂开。  相似文献   

16.
纤维胆道镜在小切口胆道取石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在小切口胆道手术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应用纤维胆道镜术中经胆总管切口入路、经胆囊管口入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者570例,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不置T管者695例,经胆囊管口途径取石后直接结扎胆囊管者120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者或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者71例. 结果 术中结石取净率达96%,术后残石率为3.6%,结石复发率为1.4%.胆总管直接缝合病例中5例术后引流管内引出胆汁样液体,最多者每日达100 ml,经持续负压引流5~12 d后自愈,考虑为针眼漏胆. 结论 应用纤维胆道镜明显提高了小切口胆道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术后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小乳合并垂乳时,为了减少术后横行或垂直切口瘢痕,自1993年2月至1995年2月,采用乳晕缘切口缝合法行垂乳上提悬吊固定8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位引流与切口引流对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80例单侧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0例,均采用耳后乳突区置入50 ml扩张器。手术切口均为耳后发际中段内1 cm,置入平面为筋膜下,注射壶外置。经手术切口引流组(A组),手术切口处放置引流,使引流管与扩张器导管一并从切口处引出,切口分层缝合。低位引流组(B组),在剥离腔隙最低位下1 cm做一小切口,经该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扩张器注射壶经切口引出。结果A组中3例发生血肿,3例感染,2例切口裂开,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7 d。B组中无一例发生血肿、切口裂开,2例发生感染,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4 d。瘢痕面积B组小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引流可缩短引流时间,明显降低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预防手术切口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在骶前囊肿切除术后促进骶前残腔及会阴切口恢复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0例接受骶前囊肿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骶前引流方式不同,分为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67例)和传统骶前引流组(63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骶前残腔、会阴部切口并发症及治疗效果,骶前残腔、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处理及效果等。结果 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会阴部切口感染、骶前积液并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骶前引流组[3例(4.5%)vs 10例(15.9%),1例(1.5% )vs 7例(11.9%);P均<0.05];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骶前残腔恢复时间及会阴部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传统骶前引流组[14(12,24)vs.16(14,40)d,12(10,28)vs. 14(12,48)d;P均<0.05]。两组共21例术后骶前残腔及会阴部感染,骶前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组切口拆开引流处理低于传统骶前引流组[0 vs.10例(58.8%),P<0.05];其骶前残腔及会阴部切口感染症状转归时间短于传统骶前引流组[(5.0±1.4)d vs.(7.2±2.6)d,P<0.05]。结论 骶前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可降低骶前积液及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加速骶前囊肿切除术后骶前残腔及会阴部切口恢复,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0.
免气腹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免气腹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10月,对69例急性阑尾炎行免气腹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硬膜外麻醉下,在右下腹麦氏点处做1.5~1.8 cm的切口,用免气腹悬吊装置,提起右下腹壁,建立腹腔镜操作空间。阑尾切除的方法有以下3种:完全腹腔外切除阑尾;腹腔内先游离阑尾,然后再在腹腔外切除阑尾;在腹腔内完成阑尾切除术所有的操作。如果有局限性腹膜炎,或阑尾残端炎症严重或残端处理不满意,则在右下腹放置引流管,并从切口处引出。结果 3例需要延长切口完成手术。免气腹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成功66例,平均手术时间51 min(38~72 min),术中出血10 ml,无邻近肠管损伤。手术后24 h内均能下床活动。术后1例局限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无腹腔出血。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免气腹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