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倦怠,即工作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出现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职业倦怠对个人和组织影响都是巨大的,对个人而言,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对组织而言,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及医患关系的协调。因此,减轻和消除工作倦怠,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是医院管理者及医  相似文献   

2.
工作要求、工作控制点与医生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构成的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倦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都有不良影响[1].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1-2].近年来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从事以人为工作对象、并且在工作中又要控制自己情感的个体,如教师、医护工作者等助人类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3].不同职业人群职业倦怠的研究屡有报告,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是职业倦怠研究的热点.有研究发现,我国90%以上的医生曾经感到过身心疲惫[4-5],而引起职业倦怠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很多,本文对医生职业倦怠个体及社会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职业倦怠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热情降低、对人冷淡、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的心理压力。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构成.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尤其在服务性行业中,员工的职业倦怠将会对工作效率带来显著的影响.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树海  魏利国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3):1033-1034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job burnout),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倦怠的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职业倦怠被看作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最终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现象,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对护士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丽棠 《广西医学》2008,30(1):143-145
工作倦怠(job bumout)简称为倦怠,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产生的一种反应,是工作压力的结果之一.Maslach等[1]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综合征,包括情感疲惫(tmotional exhaustion)、情感耗竭、消极怠慢(cynicism)、职业敏感缺乏(lack of professional efficacy).职业倦怠感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征[2].  相似文献   

8.
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应激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job bumout)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非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激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积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和职业不稳定因素,探讨职业倦怠与职业不稳定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陕西省咸阳市29所二级及以上医院52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制作职业倦怠、职业不稳定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为88.46%。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为95.65%,其中轻度倦怠占34.78%、中度倦怠占47.83%、重度倦怠占13.04%。从职业倦怠各维度分析,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维度超过临界值的比例分别为10.87%、52.17%和89.13%,随着职业倦怠程度的增加,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超临界值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P < 0.01)。职业不稳定因素前3位为工作压力大(91.30%)、领导重视不够(78.26%)和待遇低(63.04%)。秩相关分析显示,院感工作兴趣与情感耗竭呈负相关关系(P < 0.05),领导重视不够与成就感降低呈正相关关系(P < 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院感工作兴趣对情感耗竭维度的作用最大(β=-0.450,P < 0.01),领导重视不够对成就感降低维度和职业倦怠的作用最大(β=0.273、-0.291,P < 0.10和P=0.05)。结论咸阳市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职业倦怠的发生与工作压力大、领导重视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6):2219-2221
目的:研究社区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护理质量,进一步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自拟问卷调查深圳市社康中心135名护士的职业特征,并以Maslach倦怠量表测量其职业倦怠情况。结果:社区护士在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存在明显的倦怠,得分分别为(26.65±6.38)和(33.97±8.31);且不同职业特征的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表现不同。结论:政府需加大对社区卫生的重视及投入,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及成就感,改善其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11.
自从工作倦怠被提出后,它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工作倦怠主要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本文在以有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工作倦怠的含义、测量及特殊群体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出现的一种身心耗竭、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职业倦怠极易出现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满意度降低、缺勤、离职、医疗事故和个人意外发生率增加。本文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银川地区3所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注册护士进行访谈,旨在了解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内心感受,分析发生状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因为不能有效的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症状。护士在完成三班倒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此工作领域中的诸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自身健康。对职业前景茫然,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易产生疲劳、厌倦、焦急、烦躁;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会减低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解决护士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都给予关心和支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对护士应有合理的角色期望,给她们创造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有效减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job burnout)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1-3].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非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4].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激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积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职业倦怠也称为职业厌倦,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其实质是职业兴趣与职业动力的衰减,是一种心理问题. 不同职业不同人群出现症状的时限各不相同.据调查,人一般在工作3年后,"职业倦怠"发生的比率为10%左右;工作满5年以后,则高达30%以上;而拥有更长经历的职场人士则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这说明职业厌倦与工作态度的成熟度以及工作职位高低都有关,工作成熟度或职位高的人士更容易感受到成就感,因而对工作产生厌倦感会相对低一些.调查还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工作感到厌倦.这表明,比较感性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工作的枯燥.  相似文献   

16.
医学院校辅导员伦理困惑与职业倦怠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其图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240-241,246
医学院校辅导员出现的伦理困惑和职业倦怠如不及时纠正,不仅危害大学生的学业和日常生活,还会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针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出现的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兴趣降低、职业焦虑、职业角色矛盾、价值观冲突等伦理困惑与职业倦怠症状,应采取加强辅导员人文关怀、提高辅导员经济收入、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等措施;探索辅导员转业新路径,集合各方力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义教育;提升医学院校辅导员自我认同感,及时、有效地纠正、疏导其伦理困惑与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灌注师职业倦怠情况和工作压力源,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国内修订后的工作倦怠量表(M—GS)测量212名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并观察其与人口学特征、职称及收入的关系。采用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量表测量灌注师的工作压力源。分析灌注师工作倦怠与各压力源分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调查显示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与国内医务人员常模相似。男性灌注师的成就感高于女性(P〈0.05);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以30~39岁年龄组为最高(P〈0.01)。硕士研究生情绪衰竭较高(P〈0.01);中级职称灌注师的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最高(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成就感逐渐升高(P〈0.05);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人员情感疏远程度最高。问卷显示使灌注师最感压力的工作问题依次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组织管理、职业兴趣、职业发展、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与职业倦怠相关系数较高(〉0.4)的压力源依次是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结论30一39岁年龄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教育程度高者的职业倦怠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职业倦怠程度逐渐降低。与职业倦怠相关性较高的工作压力源分量包括职业发展、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和职业兴趣。  相似文献   

18.
肖清平  廖容  唐万珍  叶流 《重庆医学》2012,41(18):1882-1884
职业倦怠指对工作中长期的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应激状态。最初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于1974年提出,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容易在服务性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护理工作是一种典型的服务性行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临床导师制对实习生职业认同感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的63例实习生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方式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的74例实习生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实行临床导师制带教模式。对比两组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及职业倦怠感。结果观察组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导师制能有效缓解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感,使其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更高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新疆某自治州不同工龄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进行调查,为职业倦怠干预选择良好时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伊宁市的2 000名职业人群进行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心理障碍阳性率为29.9%;不同工龄的职业人群在恐怖以及精神病性两因子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工龄的职业人群在倦怠总分、情感耗竭以及人格解体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存在相关性。结论:工龄短的职业人群应是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