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占女性肿瘤的第2位。在乳腺癌的病理学种类中,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45%左右[1]。其中54.6%的浸润性导管癌是由X线钼靶检查发现,但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2]。现将北京民航总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总结如下,其中12例行超声检查,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女性,年龄27~73岁,平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钼靶影像学特征,评价钼靶影像学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100例经病理证实乳腺良恶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钼靶影像学分析研究。结果乳腺良性病变64例,术前钼靶检查诊断符合51例,正确率为80%;乳腺恶性病变36例,术前钼靶检查诊断符合31例,正确率为86%。结论数字化钼靶摄影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优越于超声检查,诊断早期乳腺癌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3.
乳腺检查有较多方法,有超声,红外线等,但钼靶X线乳腺摄影仍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一种较为精确的重要手段,对于观察乳腺肿瘤,钙化以及血管分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了进一提高钼靶X线摄影技术,我们对钼靶X线乳房摄影技术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良性病变的临床及钼靶X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良性病变的临床及钼靶X线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乳腺导管良性病变的临床与X线表现.结果单纯溢液14例,溢液伴乳腺肿块4例,仅触及肿块18例,无症状2例.钼靶X线平片征象:①肿块型(19/37);②结构紊乱型(2/37).钼靶X线平片加造影:①导管扩张伴钙化(1/37);②导管内充盈缺损伴肿块(2/37);③导管扩张伴充盈缺损(5/37);④单纯导管内充盈缺损(9/37).结论 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的铜靶X线特点,并分析其与病理分级、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单纯性乳腺DCIS,观察其钼靶X线表现,并与病理分级对照.结果 (1)钼靶表现:43例中单纯钙化10例,结构紊乱伴细小钙化5例,肿块伴钙化9例,单纯结构紊乱7例,单纯肿块8例,非对称性致密4例;钼靶X线评估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中2、3类者共12例,其中结构紊乱及非对称性致密者11例.(2)43例中出现钙化者24例,表现为中间性钙化者13例,高度恶性钙化者11例,中间性钙化出现在非高级别组中6例,高度恶性钙化出现在高级别组中11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3)钼靶表现与病理分级、ER/PR表达的关系:11例非高级别组中,10例ER/PR阳性,6例钼靶表现为结构紊乱伴或不伴有细小钙化,2例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32例高级别组中,14例ER/PR阳性,6例钼靶表现为结构紊乱,2例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ER/PR表达与病理学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钼靶表现与病理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DCIS的钼靶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对结构紊乱伴或不伴有细小钙化及非对称性致密易低估.钼靶X线表现与基于分子生物改变为基础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对患者的预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与X线表现。方法:总结经病理证实的102例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X线表现。结果:各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触诊肿块91例(89.2%),肿块伴疼痛9例(8.8%);疼痛5例(4.9%);溢液溢血10例(9.8%)。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26例(25.5%),肿块伴钙化55例(53.9%),簇状沙砾样钙化15例(14.7%),结构扭曲伴钙化6例(5.9%);肿块边缘呈分叶征46例(45.1%),边缘不清65例(63.7%),毛刺征53例(52.0%);血管增粗26例(25.5%);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34例(33.3%)。其他征象:乳头凹陷11例,皮肤增厚11例,大导管增粗3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好发年龄41~60岁,临床表现以肿块为主,左侧发病高于右侧。X线表现常见为肿块及钙化,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他征象:结构紊乱、乳头凹陷、皮肤增厚、大导管增粗对定性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乳腺脂肪瘤钼靶X线及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钼靶X线与CT在诊断乳腺脂肪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脂肪瘤的钼靶X线、CT表现。结果 乳腺浅层脂肪瘤3例,腺体间脂肪瘤2例,乳腺后脂肪瘤3例。右乳6例,左乳2例。病变最大4cm×4. 5cm,最小2cm×3cm。均为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体病变, 1例内有分支状钙化。圆形或类圆形7例,分叶状1例。边缘均清楚。结论 钼靶X线征象结合临床与病史,对乳腺脂肪瘤可做出正确诊断。CT显示病变密度与部位层次优于钼靶X线。  相似文献   

8.
乳腺X线摄影技术质量控制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X线摄影至今仍为乳腺疾病检查的首选技术方法。本文以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质控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就乳腺X线摄影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以期在相关工作开展时有所借鉴。由于乳腺X线摄影的精度要求较人体其他部位更高,所以其中部分内容可作一般X线摄影质量管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的表现。结果 :3 8例中 ,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为丛样微小钙化点 16例( 4 2 .1% ) ,边界不规则高密度影 13例 ( 3 4.2 %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充盈缺损或中断 6例 ( 15 .8% )。超声显示为界限不清和形态不规则实性肿块 11例 ( 2 8.9% ) ,界限清楚和形态规则实性肿块 6例 ( 15 .8% ) ,囊实性肿块 3例 ( 7.9%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准确诊断率分别为 78.9%和 5 2 .6%。结论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有诊断价值 ,但前者优于后者 ,二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胰管内乳又状黏液性肿瘤的CT特点,并与临床、病理对照,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54岁。术前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8例患者亦进行了B超检查,1例行MR检查。结果 CT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6例,胰头颈体部低密度肿块1例,胰腺体积增大1例,肿块最大径5.6~9.5cm不等,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例肿块边界尚清晰,1例病灶与胃后壁紧密粘连。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5例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黏液溢出者3例,胰头体部胰管中断1例,4例全程胰管扩张。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结合ERCP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PET/CT图像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率前提下缩短PET/CT图像采集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8例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在CT扫描后按1、2、3min/床位依次进行3次PET扫描,共得到54帧图像。患者按体重分为以下3组:(1)45~60kg(7例),(2)61~75kg(7例),(3)76~90k(4例)。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确定每例患者病变的位置和数目,图像质量由2位医师独立判断。结果3min/床位PET/CT图像上共检出127个病灶,其中最小的病灶直径约为3mm,除1min/床位图像漏检3个病灶外,其他所有病灶均能被1min/床位、2min/床位的图像识别。(1)~(3)组患者在3min/床位采集图像上识别的病灶数分别为71、41、15个,第1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不同采集时间图像上均能被识别,第2组患者1min/床位采集图像遗漏了3个病灶,而2min/床位图像识别出的病灶数与3min/床位图像相同。第3组患者的所有病灶在3种采集图像上也均能被识别。1、2min/床位的PET图像质量均较3min/床位图像差,1min/床位图像质量最差,主要表现为图像本底噪声高、对比度差。3组患者中,第3组患者图像质量最差。结论对体重低于60瞻患者,1~3min的采集时间,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而对体重60k以上患者,建议选择2~3min/床位的采集时间,对病情较重或不合作患者,根据需要可考虑选择1min/床位的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 X 线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 X 线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X 线片45例无明显阳性表现;②12例乳晕及中央区可见大小不同的结节影,其中3例结节内可出现弧形钙化及粗颗粒样钙化,4例可见增粗的导管影,2例既有结节钙化,也伴有导管增粗;③3例中央区仅见增粗的导管影;④X 线乳导管造影检出率在93%以上,其中34例增粗的大导管末端呈杯口状截断,21例可见导管内圆形或卵圆形及柱状充盈缺损,且4例多发,55例导管呈不同程度的增粗。结论:X 线片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但价值有限;乳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是临床上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较为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检查质量控制和扫描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 分析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对扫描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和优化。方法 对78例怀疑冠心病或冠心病复查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回顾性分析成像质量,探讨心率替代(override)功能的应用价值,分组分析扇区选择与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心率与对比剂增强效果的相关性,优化扫描参数。结果 (1)心率替代功能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CT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2)心率70次/min以下的单扇区重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要求;70-79次/min之间的心率,选择双扇区重组图像的评分要高于单扇区;(3)预测对比剂总量70m1组的平均心率为60.7次/min,65.7%(23/35)的患者增强药量稍显不足;总量为60ml组的平均心率为71.1次/min,52.9%(18/34)的患者增强效果良好。结论 根据心率选择心率替代功能的使用,适当的扇区扫描模式和对比剂总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检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CT机质量控制检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CT机质量控制检测方法的探讨及应用。方法:用美国模体实验室的Catphan 500模体和瑞典奥利科公司的Solidose 400剂量仪检测CT机扫描架的定位光精度、扫描床运动精度、层厚、CT值线性、视野均匀性、噪声、高对比度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和CT剂量指数(CTDI)。结果:所检测CT机作为整机均合格,但部分指标不合格。结论:通过对噪声、CT线性、对比度分辨率等图像性能参数的检测,可有效保证系统性能良好和维持最优化的图像质量;对CTDI的检测,可及时了解辐射危险水平,进而优化扫描方案,在保证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病人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临床病史、X 线和 MRI 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价值。方法:搜集术前两周同时行乳腺MRI 及 X 线检查的患者635例,其中14例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分析单纯 X 线、单纯 MRI 以及三者结合(临床病史、X 线和 MRI)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X 线,MRI 及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分别为14.3%、71.4%、85.7%;特异度分别为98.6%、99.2%、99.5%;漏诊率分别为85.7%、28.6%、14.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8.2%、66.7%、8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99.4%、99.7%。三者结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明显提高(P 值分别为0.00、0.00、0.01、0.01),漏诊率显著降低(P =0.00)。结论:依据临床病史、X 线及 MRI 三者结合能够提高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模型实验探讨钡造影剂(简称钡剂)在基于CT衰减校正(AC)技术的^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中产生伪影的规律。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0.05、0.1、0.2、0.3、0.4、0.5、1.0、2.0、3.0kg/L)、相同体积(2.5m1)和相同质量浓度(0.5kg/L)、不同体积(0.5、1.0、1.5、2.0、2.5m1)的钡剂灌人乳胶指套并浸于含^18F—FDG水溶液(3.7kBq/m1)的圆柱体模型中。按常规行符合线路数据采集和重建,观察图像并作定量分析。结果模型中均匀液体部分的AC图像放射性分布均匀,非衰减校正(NAC)图像放射性分布呈中央低周边高的不均匀状态。钡剂部位在NAC图像中低于周围液体计数形成“冷区”,在AC图像中高于周围计数呈“热区”。质量浓度≥0.1kg/L的钡剂以及直径〉10mm(V银剂=0.5ml)的乳胶指套在AC图像上产生了“热区”伪影。结论基于CT的AC技术改善了^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的图像质量,但钡剂的存在可能造成衰减的过度校正,形成“热区”伪影。对体内残留钡剂的患者,通过仔细阅读CT图像、AC及NAC图像,能够鉴别放 射性浓聚区是否为伪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显示乳腺癌的最佳位置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随机抽取88例经X线诊断、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MLO位和CC位照片,对其病灶在两个位置上的显示情况和MLO位的影像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乳腺摄影的最佳位置和质控方法。结果MLO位显示率为98.86%,CC位显示率为82.95%;影像质量合格率为64.77%,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LO位是乳腺癌显示的最佳位置,其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摆位和压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静脉尿路造影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解决办法。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行数字X线静脉尿路造影的100例影像质量属合格等级患者资料,由1位资深主任医师和1位资深副主任技师带领质量控制小组阅片、讨论和分析影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造影前准备不充分,肠内容物多,肾影欠清,腹影灰暗,尿路影暗淡,影像伪影多、对比差有41例,占研究总例数41.0%;患者腹部不适、饥饿或肠管受刺激,肠腔积气多,尿路影受干扰,影像分辨率低有28例,占研究总例数28.0%;未很好掌握最佳曝光时间,肾盂、肾盏或输尿管或膀胱显影不够充盈,尿路影像质量欠佳有19例,占研究总例数19.0%;数字影像后处理技术欠佳,影像淡白或灰黑,对比差有12例,占研究总例数12.0%。结论肠内容物、肠腔气体、摄影时不抓住最佳曝光时间和数字影像后处理技术不当均影响静脉尿路造影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