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确诊动脉导管未闭(343例)、房间隔缺损(428例)、室间隔缺损(229例)择期行介入封堵术10岁以下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组及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结果2组患儿术中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中不良反应、术中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顺利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结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或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麻醉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麻醉苏醒快,无明显临床区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及重症先心病患儿心导管造影检查时麻醉管理的体会。方法:121例ASAⅠ~Ⅳ级的先心病患儿,静注阿托品、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泵注丙泊酚,面罩吸氧,术毕30~60分钟患儿完全清醒。结果:121例中,2例封堵失败,2例封堵伞脱落,1例重症先心病心导管检查时缺氧急性发作,抢救无效死亡,余均获成功。结论:导管室麻醉具有其特殊性,麻醉处理关键在于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咪达唑仑、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全凭静脉麻醉效果满意,且操作简单。气管内插管麻醉在必要时可提供更安全和良好的手术条件。  相似文献   

3.
张艳花  陈静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02-103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入手术室后分别静注负荷剂量氯胺酮0.3mg/kg、瑞芬太尼0.1μg/k、咪达唑仑0.05mg/kg全凭静脉麻醉。结果:患儿术中安静入睡,镇痛完善(镇静评分在5分以上)。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术毕苏醒时间缩短。结论: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的麻醉方法。方法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所有患儿人室后经鼻导管吸人氧气,建立监测。可合作的患儿先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1、咪达唑仑0.1mg·kg^-1、阿托品0.01mg·kg^-1,对不合作的婴幼儿则先肌肉注射氯胺酮8一10mg·kg^-1、咪达唑仑0.1mg·kg^-1、阿托品合剂0.02mg·kg^-1;入睡后静脉泵人l%丙泊酚注射液10mg·h^-1·kg^-1维持麻醉,在操作过程中当麻醉减浅时可静脉推注氯胺酮0.5~1mg·kg^-1或丙泊酚1mg·kg^-1,当封堵伞置放成功后停止泵人丙泊酚,整个手术过程严格控制液体人量。术毕保留监测并继续吸氧。结果98例均获得较满意麻醉效果,其中88例术毕经超声和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正确,无分流存在;8例仍存在少量分流和杂音,2例室缺患儿主动脉瓣有少量反流。在手术过程中当导丝或封堵伞通过缺损时会出现一过性的窦性心动过速或早搏,此时可观察暂不作处理;但对于心率减慢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可嘱手术医生暂停操作,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0.1~0.5mg,本组患儿发生心率减慢需静脉推注阿托品者共有23例。结论静脉全麻加局部麻醉效果满意,且操作更为简单,镇痛、镇静完全,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一种良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5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治疗,6例患儿入导管室后能配合行外周静脉穿刺输液,麻醉诱导用氯胺酮1.5~2mg/kg、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推注;其余52例小儿均需在基础麻醉下开放外周静脉,予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推注。两组维持麻醉均以丙泊酚25~75μg/(kg.min)进行连续静脉输注,必要时间断追加盐酸氯胺酮0.5~1mg/kg。结果 57例患儿在非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其中有1例患儿术中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1例患儿术中出现呛咳、喉痉挛,均能解除。所有患儿术后无麻醉并发症发生。全部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均获成功。结论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的麻醉深度和密切的观察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的重要保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介入治疗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全凭静脉内麻醉,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吕淞  王涛 《海南医学》2013,24(1):100-101
目的介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导管室内的麻醉体会。方法 50例ASAⅠ~Ⅲ级的先心病患儿静注硫酸阿托品0.02mg/kg、盐酸氯胺酮2mg/kg做基础麻醉,入室后肌注盐酸氯胺酮6mg/kg,静脉追加咪达唑仑0.1mg/kg,盐酸氯胺酮1mg/kg,并予面罩吸氧。术后入住麻醉苏醒室观察至患儿完全清醒。结果患儿血流动力学正常,能很好的耐受手术。诱导苏醒平顺,所有患儿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氯胺酮是安全、有效、经济的麻醉选择。麻醉处理关键在于熟悉病理生理,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徐益萍  吴蔚宇  徐美英 《上海医学》2005,28(11):926-928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直肠内灌注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用药方法的可行性、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5例,随机均分为3组:KMR组:术前30 min直肠内灌注氯胺酮5 mg/kg+咪达唑仑0.5 mg/kg+阿托品0.02 mg/kg;MR组:术前30 min直肠内灌注咪达唑仑0.5 mg/kg+阿托品0.02 mg/kg;MO组: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结果 3组间患儿对药物的接受程度、药物抗焦虑和镇静效果及用药后的脉搏、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KMR组的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0%,显著高于MR组的66.7%和MO组的73.3%(P值均<0.05).结论直肠内联合应用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优于单独应用咪达唑仑.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直肠内灌注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前用药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小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Ⅰ组(实验组):选择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剖宫产病人30例,采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咪达唑仑0.04mg/kg,氯胺酮0.5mg/kg静脉注射,胎儿娩出后,酌情追加氯胺酮、异丙酚维持麻醉。Ⅱ组(对照组)30例:Ⅰ组每例后第1例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组成。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BP、HR、SpO2、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度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麻醉方法均能满足手术要求,Ⅰ组病人均不能回忆手术经过,无呕吐发生,两组脐带血气分析度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外麻醉组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能满足剖宫产手术要求,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优缺点与安全性。方法 2~12岁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导管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入室时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行基础麻醉,P组采用丙泊酚6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M组采用咪达唑仑0.15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式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支持及体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醒时间P组(15.9±5.4)min短于M组(21.2±5.9)min(P<0.05)。结论 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均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小儿心导管术的麻醉,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患儿苏醒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优缺点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12岁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导管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入室时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行基础麻醉,P组采用丙泊酚6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M组采用咪哒唑仑0.15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况、呼吸支持及体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清醒时间(15.9±5.4)min短于M组[(21.2±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均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小儿心导管术的麻醉,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患儿苏醒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全麻诱导时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I组麻醉采用咪达唑仑0.03mg/kg,氯胺酮0.5mg/kg,丙泊酚1mg/kg,万可松0.1mg/kg诱导插管;Ⅱ组麻醉采用咪达唑仑0.03mg/kg,芬太尼0.05mg/kg,丙泊酚1mg/kg,万可松0.1mg/kg诱导插管。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I组麻醉诱导后HR、SBP、DBP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II组麻醉诱导后SBP、DBP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HR增快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全麻诱导时,循环相对稳定,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硬膜外预防性联合使用咪达唑仑与氯胺酮对麻醉后寒战(PAS)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SAⅠ-Ⅱ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咪达唑仑组(M组)、氯胺酮组(K组)、咪达唑仑加氯胺酮组(KM组)。L3-4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mL后,对照组硬膜外注入5mL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入等体积咪达唑仑0.05mg/kg 5mL、氯胺酮0.5mg/kg、咪达唑仑0.05mg/kg加氯胺酮0.5mg/kg。麻醉起效15min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寒战发生率,评估患者恶心呕吐以及精神症状,观测脉氧饱和度变化,氧饱和度小于90070者给予面罩吸氧,术后24h进行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有1例与M组2例患者术中输血退出。KM组(7例,23%)PAS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16例占53%,P〈0.01)。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及呼吸抑制各组间无显著差异(M组3例,C组1例,P〉0.05)。结论硬膜外联合注射咪达唑仑可以预防PAS发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或咪唑安定的麻醉特点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术前静注2mg/kg 氯胺酮,术中分别用咪唑安定0.1-0.2mg/kg/h或异丙酚8-12mg/kg/h持续静脉注射维持至手术结束前10~ 15min,若术中患儿对手术刺激有反应酌情追加氯胺酮1-2mg/kg。结果异丙酚组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咪 唑安定组且手术平稳,恢复快捷,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是安全有效的,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对丙泊酚静脉麻醉中循环功能及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麻醉组(A组)、咪达唑仑丙泊酚麻醉组(B组)2组,每组20例。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A组给予芬太尼100μg,丙泊酚2mg/kg,阿曲库铵0.6-0.8mg/kg诱导,B组咪芬合剂(咪达唑仑2mg,芬太尼100μg),丙泊酚2.0mg/kg,阿曲库铵0.6-0.8mg/kg诱导,然后观察其麻醉过程循环功能及麻醉后苏醒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A组意识消失时间长于B组(P〈0.05),术中B组病人循环功能较A组稳定(P〈0.05),麻醉后苏醒时间较A组长(P〈0.05),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优于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5.
王旭  姜虹  朱也森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905-1906
目的:研究亚麻醉剂量咪达唑仑对犬吞咽强度的影响。方法:11条随意来源犬,各进行5组实验,氯胺酮麻醉下,首剂咪达唑仑0.1mg/kg后,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h(组1)、0.1mg/kg/h(组2)、0.3mg/kg/h(组3)、0.5mg/kg/h(组4);对照组为组5。观察实验犬的自发吞咽和诱发吞咽,记录甲杓肌肌电图,监测实验犬吞咽的强度。结果:自发吞咽和诱发吞咽的峰高,剂量4较对照组降低,自发吞咽的持续时间,剂量4较对照级缩短(P〈0.05)。结论:亚麻醉的咪达唑仑也能明显抑制吞咽反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实验大鼠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A组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mg/kg,B组腹腔注射5%氯胺酮120mg/kg,C组尾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kg和芬太尼0.05mg/kg,记录3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3组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麻醉操作时间较A、B组长(P〈0.01);各组麻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较戊巴比妥钠与氯胺酮腹腔注射更适于在大鼠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伟  李卫  夏氢  王健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27-29
目的 观察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在各年龄段地震创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因地震创伤急需行清创术的伤员56例,按年龄段分为三组,通过静脉依次给予咪达唑仑0.05~0.1mg/kg、氯胺酮1~2mg/kg,术中据情况追加氯胺酮0.5~1mg/kg.观察记录各组伤员术中MAP、HR、R及SPO2的变化,记录诱导及苏醒时间以及术中和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各组伤员术中MAP、HR、R及SPO2维持较为平稳,诱导及苏醒均较为迅速,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 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可为地震创伤手术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及副作用少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8.
子宫颈口的神经丰富,扩张宫颈时会引起痉挛性疼痛,可出现剧烈反应。我们以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术前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或咪达唑仑1mg。待术者准备就绪后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或氯胺酮0.3~0.5mg/kg加丙泊酚1mg/kg。30秒后开始手术,5~10min时或受术者皱眉轻动时追加丙泊酚30~50mg维持镇痛,必要时再追加丙泊酚30-50mg,直至手术结束。  相似文献   

19.
李冰  戴体俊 《重庆医学》2015,(14):1885-1887
目的:比较4种不同麻醉药物在麻醉诱导期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药物分别为丙泊酚2.00 mg/kg、依托咪酯0.30 mg/kg、咪达唑仑0.15 mg/kg和地佐辛0.20 mg/kg ,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降至50以下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采用经颅多普勒脑血流监测仪(TCD),监测并记录4组患者入室后诱导前(T0)、插管前1 min(T1)、插管时(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插管后5 min(T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率(Vm‐MCA)、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除咪达唑仑组外,其他3组T1时Vm‐MCA 均明显降低于T0(P<0.05);插管后,咪达唑仑组和依托咪酯组的Vm‐MCA、SBP、DBP与基础值相比显著升高,丙泊酚组和地佐辛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在对气管插管引起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波动的抑制较丙泊酚和地佐辛弱。  相似文献   

20.
孙大新  刘莹  军进 《当代医学》2011,17(32):89-90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手术中输注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对外科切皮等刺激时患儿血压及心率的影响,以及是否需要吸入七氟醚控制麻醉深度。方法将28例进行体外循环下先心病修补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MDZ组)第1小时给予咪达唑仑0.2rag/(kg·h),右美托咪定组(DEX组)第1小时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h),第2小时后两组输注剂量均减半。两组麻醉诱导均给予芬太尼10μg/kg、咪达唑仑0.2mg/kg以及维库溴铵0.2mg/kg。第1小时芬太尼及维库溴铵均按以上剂量维持,之后输注剂量减半,直至手术结束。在手术切皮及切胸骨等强刺激时吸入七氟醚以控制血流动力学反应。结果在上述麻醉方法下,1h后两组收缩压及心率均显著下降。但在DEX组,手术切皮刺激时,收缩压及心率均不增加,并且较少有患儿需要吸入七氟醚补充麻醉。结论在儿童CHD手术中,输注右美托咪定能有效辅助芬太尼麻醉,控制血流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