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老年人大脑皮质机能定位的临床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CT图像上对大脑皮质机能区简单而准确的定位方法。方法:随机抽取50例健康老年人的CT图像,以大脑表面沟回为标志辨认大脑皮质机能区。结果:大脑表面沟回为标志辨认大脑皮质机能区。结果:大脑表面沟回在健康老年人CT图像上显示清楚,易于辨认。中央沟、外侧沟、额上沟、顶枕沟、距状沟、脑室、脑池可作为定位大脑皮质机能区的主要解剖标志,并以8个典型CT轴位图像表示其结果。结论:大脑表面沟回是在CT图像上识别健康老年人大脑皮质机能区的一种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侧裂区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外侧裂区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外侧裂区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主,可伴有癫痫或对侧肢体无力.经翼点或扩大翼点人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术,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外侧裂区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可选择翼点入路;熟练掌握侧裂区解剖知识,术中注意保护侧裂动、静脉及重要功能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神经外科已进入微创时代。在切除大脑中央区病灶的手术中,虽然神经导航可进行病灶的定位和导向以及中央沟的初步定位,但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皮质运动和感觉区的功能仍显不足。近几年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大脑中央前沟基于连合间径(AC-PC)定位体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平面投影回归方程。方法: 将30名健康成年人颅脑横断层MRI数据经格式转化导入Photoshop CS软件包,经过严格的图像配准,建立以AC-PC 中点为原点的三维立体坐标系,从中央前沟最外侧点为起始点,向内取X绝对值为3 mm倍数点为取样点,测量、记录该点坐标的X、Y值,Z值为所在层面图像距离 AC-PC 平面的层数与层间距的乘积,所有取样点坐标值构成中央前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求解其空间拟合平面回归方程。结果: 成功构建大脑中央前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在空间各平面上的投影回归方程。结论: 大脑中央前沟与设定的大脑空间坐标系有相对稳定的定位相关性,构建大脑中央前沟立体定位数据集预期中央前沟邻近区域病灶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介入放射治疗及微创神经外科等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在人类学、体质测量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央沟中央沟是指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之间的脑沟,即额叶外侧面和顶叶外侧面之间的间隙,又称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影像学诊断中,中央沟是1个重要的解剖标志,有时病变的定位与鉴别诊断,首先需要对中央沟作出准确的解剖定位。1.CT和MRI表现中央沟是位于缘支前方就的第1条脑沟,因此,只要找到带状沟的缘支,能够确定中央沟的位置。在CT和MRI图像中,直接确定带状沟缘支比较困难,一般习惯借助中央前沟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图1、2),因为中央沟位于中央前沟外侧裂和大脑侧窝外侧裂是位于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充满脑积液,是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病变微创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来达到最好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 2 8例颅内病灶患者进行 3mm层厚的CT或磁共振 (MR)扫描 ,利用导航工作站进行术前计划、切口设计、术中指示病灶部位及重要颅内结构。结果 :所有病灶定位准确 ,全切 2 3例 ,次全切除 2例 ,大部切除 3例。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达到准确定位及切除病灶 ,减少功能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颅骨翼区形态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积累解剖学资料,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翼区及其周围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行了翼区分型、翼区中点定位、翼区中点与脑膜中动脉沟前支关系、颧骨额突上角、下角及颧弓形态的观察。结论:翼区分型结果与文献记载相似,翼上骨各型比例与文献记载有异,翼区中定位以双水平距与垂直距共同定位较为简便而准确,翼区中点多位于脑膜中动脉沟前支前上方,颧骨额突上、下角及颧弓形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病变微创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来达到最好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8例颅内病灶患者进行3mm层厚的CT或磁共振(MR)扫描,利用导航工作站进行术前计划、切口设计、术中指示病灶部位及重要颅内结构。结果:所有病灶定位准确,全切2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达到准确定位及切除病灶,减少功能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外侧裂区胶质瘤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手术方法。方法:对42例手术证实为外侧裂区胶质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切30例,次全切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外侧裂区胶质瘤青壮年多见,病程相对较长,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为主,有定位体征倒不足1/3。翼点入路暴露较好,术中对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和伴行的大脑中静脉的主干以及重要功能区的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颅骨缝与大脑皮层表面的位置关系,进而利用颅骨缝的位置进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定位。方法用成人尸头10具经行解剖研究,保留颅骨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鳞状缝以及颞上线,将其余脑颅骨骨质磨除,以显露大脑皮层表面与各颅骨缝的位置关系。结果成人颅骨冠状缝在中央前沟的前方跨过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的后部,冠状缝上点距中央沟上点约4.45±0.44cm,冠状缝下部距中央沟下点的水平距离约2.36±0.22cm,即冠状缝向后倾斜的角度要比中央沟向后倾斜的角度小;鳞状缝的上部位于外侧裂前部的下方,后转向下,跨过颞中回的中部及颞下回的后部;颞上线的前部覆盖于额下沟,向后走行靠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然后转向下,跨过缘上回、角回以及颞叶后部;人字缝的上部跨过顶叶,向外下走行后跨过顶枕沟后止于星点。结论熟悉颅骨缝与大脑皮层表面的位置关系有利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正确的颅骨骨瓣形成,进而达到正确的脑叶和颅内特定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颅骨缝与大脑皮层表面的位置关系,进而利用颅骨缝的位置进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定位.方法 用成人尸头10具经行解剖研究,保留颅骨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鳞状缝以及颞上线,将其余脑颅骨骨质磨除,以显露大脑皮层表面与各颅骨缝的位置关系.结果 成人颅骨冠状缝在中央前沟的前方跨过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的后部,冠状缝上点距中央沟上点约4.45±0.44cm,冠状缝下部距中央沟下点的水平距离约2.36±0.22cm,即冠状缝向后倾斜的角度要比中央沟向后倾斜的角度小;鳞状缝的上部位于外侧裂前部的下方,后转向下,跨过颞中回的中部及颞下回的后部;颞上线的前部盖于额下沟,向后走行靠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然后转向下,跨过缘上回、角回以及颞叶后部;人字缝的上部跨过顶叶,向外下走行后跨过顶枕沟后止于星点.结论 熟悉颅骨缝与大脑皮层表面的位置关系有利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正确的颅骨骨瓣形成,进而达到正确的脑叶和颅内特定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中央前沟与其邻近脑沟毗邻关系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以AC-PC线为扫描基线获取正常成人头颅活体3mm薄层MRI图像,联合应用eFilm Workstation2.1工作站和Adobe Photoshop8.0软件包,横断层面与矢状断面相结合对照观察、定位、标记、描绘,对中央前沟与其邻近脑沟的毗邻关系进行系统的形态学研究。结果:大脑中央前沟与大脑纵裂呈"Y"形相交,MRI显示率为8.33%;大脑中央前沟与额上沟、额中沟及额下沟均呈倒"T"形相交,MRI显示率分别为90.00%、3.33%和76.67%;大脑中央前沟与中央沟有近似平行排列和呈倒"Y"形相交2种情形,MRI显示率分别为83.33%和16.67%;大脑中央前沟与外侧裂呈斜"Y"形相交,MRI显示率为80.00%;大脑中央前沟与外侧裂前升支呈平行排列,MRI显示率为98.33%。结论:大脑中央前沟与邻近脑沟毗邻关系的MRI形态学研究结果可为中央前沟邻近区域病变的定位诊断、立体定向及微创神经外科提供断层影像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对冲性侧裂区脑挫裂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2例对冲性侧裂区脑挫裂伤患者,治疗组56例采用扩大翼点手术入路,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去骨瓣开颅,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4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8.6%;对照组有效2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0.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术后重度脑水肿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是治疗对冲性侧裂区脑挫裂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术后脑梗死及重度脑水肿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CT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方法:本文通过2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发病6h内)的CT分析,并采用薄层扫描急窄窗照片技术、摆正体位等方法,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CT表现有: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皮层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面不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侧裂区中小型AVM破裂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对怀疑有AVM的脑出血患者条件允许时在术前进行3D—CTA、MRA或DSA检查,可有助于了解AVM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翼点或标准大骨瓣入路,先在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切开皮质前首先观察皮质表面是否有异常血管,避开重要功能区。清除血肿后查看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及异常血管团。中小型AVM由于容易再出血,术中尽可能予以全切除。亦可在清除血肿后沿大脑中动脉M2、M3逐步解剖,剪断进入AVM的血管,将其全部切除,但侧裂的引流静脉(深或浅大脑中静脉)必须保留。结果:本组17例患者术后1周内恢复清醒9例,术后8~14d恢复清醒5例,术后15~30d恢复清醒3例。术后1周复查头颅CT均未见血肿残留及复发,全部病例术后1个月内行DSA检查未发现AVM残留。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Ⅲ级15例,Ⅳ级2例。结论:侧裂区中小型AVM的破裂出血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急诊手术清除血肿的同时,将畸形血管切除,可避免颅内再次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第2次手术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王栋良 《中外医疗》2009,28(35):181-181
鞍区位置深、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手术入路有额下、翼点、前额纵裂、额外侧经侧裂入路等,目前以前额纵裂入路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7.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在国内占颅内肿瘤的35.26%~60.96%(平均44.69%)。侧裂区的胶质瘤由于周围有大脑中动脉等重要的血管及其分支和深部的重要神经组织,手术操作主要在血管主干间隙进行,要达到全切除肿瘤而不损伤侧裂血管及正常脑组织,手术难度大。2001年7月至2007年9月,我们应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侧裂区胶质瘤1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开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近3年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和慢性硬膜下积液病人侧裂及鞍区的显微解剖资料及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资料。结果通过鞍区及侧裂显微手术实践,基本掌握了鞍区解剖知识和侧裂分离技术。3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中,25例恢复正常工作,9例轻残,2例重残需人照料,术后死亡3例(占7.6%)。术后脑积水4例。结论熟悉鞍区显微解剖知识和侧裂分离技术对于基层医院开展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一、脑血管造影定位诊断的划区:(一)侧位片(图13):在冠状缝以前称为额区;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划分侧裂上、下两区;由冠状缝到枕内隆突的颅骨弧距的中点与西氏点的连线划分侧裂上与侧裂后区;由枕内隆突上方(A)点与中颅窝底(B)点连线(AB)与斜坡上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基底静脉前段的显微解剖结构,以便在翼点手术入路中更好地保护。方法取15具(30侧)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翼点手术入路,分别从手术中常用的间隙进行操作,观察基底静脉前段与手术间隙的关系。最后去除颅盖骨,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基底静脉本干及其属支进行观察、测量,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有4侧基底静脉前段缺如,22侧紧贴视束后行,4侧距离视束较远。基底静脉前段的长度为(7.83±1.73)mm,直径(1.73±0.78)mm;前段紧贴视束处与视交叉外侧缘的距离为(12.11±0.24)mm。大脑前静脉与大脑中深静脉汇合处距视交叉外侧缘(14.36±1.67)mm,距颈内动脉分叉处(8.13±0.98)mm,距大脑中动脉的最近距离为(7.65±0.21)mm。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手术时,熟悉基底静脉的显微解剖,可以在手术中减少其损伤,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