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崇山  李学军  杨叔禹  杜建 《光明中医》2008,23(10):1414-1415
目前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依据个人经验、文献古籍记载,尚未统一,这样的辨证分型较易出现偏倚,可信度低.提出应该制定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证候分类,探讨证型与发病机制有关临床检测指标的关系,通过"以方测证"方法来反证辨证分型的可靠性,从而建立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调查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制定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调查表,为进一步的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预调查结果,编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信息专家问卷,向全国30名专家发放问卷调查并进行问卷分析。结果:专家对该课题的积极系数比较高,经过统计分析筛选出了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指标并进行了量化分级。结论:采用文献调研和德尔菲评价法(Delph i法)可以构建中医证候调查表,为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目的与思路进行历史回顾,重点论述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中医证候与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研究思路需要审视和思考,在证候研究中必须有创新性,并进一步提升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683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所得临床信息进行归类,辨证后得出中医证候,分析和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相关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有5个主要中医证候,气阴两虚证200例,痰湿阻遏证190例,阴虚热盛证132例,痰瘀互结证104例,阴阳两虚证57例。结论:代谢综合征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其次是痰湿阻遏证、阴虚热盛证、痰瘀互结证、阴阳两虚证;其病情发展演变规律顺序为痰湿阻遏证,痰瘀互结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脂与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最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索知网等数据库近年来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医心系病症证候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现代谢组学相关方法与技术对心系病症证候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有重要推动作用。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可以为研究中医心系病症及证候提供广阔的研究思路,在中医证型规范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优势。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是一门关注机体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以推测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新兴科学研究技术,这种研究模式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故适用于中医多靶点、多系统的整体研究。因此将代谢组学引入中医证候研究,探究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性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通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多个层次阐明中医证候学的科学内涵,并从整体水平评价中医证候本质的客观化。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进行的中医证候"痰湿证"的研究进展,试图归纳中医证候"痰湿证"的代谢特点和证候本质,从建立"痰湿证"代谢组学数据库,全面获取"痰湿证"的定量研究,从微观角度对"痰湿证"进行解读,并逐步形成"痰湿证"现代医学的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临床收集符合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填写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表,采用频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各证候在总体样本中的总构成比,由此得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常见证候.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肾阳虚证、脾虚痰湿证、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痰湿化热证、瘀血阻滞证最为常见,其中肾阳虚证居多.结论: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明确本病病因病机及制定临床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凝聚了历代医家经验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丰富的宝藏。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研究技术,其关注的是机体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以推测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这与中医学"整体观"、"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因此,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在寻找中医证候的潜在标志物和差异性代谢通路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探索中医证候本质、使用现代科学术语阐释中医药内涵提供了突破口。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的中医证候本质的临床研究进展,试图归纳中医证候的代谢特点和探索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9.
对代谢综合征领域中医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成果数量上处于劣势,成果质量上有待于提高,涉及到的现代医学指标简单且缺乏创新性,证候研究状况混乱,治疗靶向集中在"标"而不是"本"方面。提出建立代谢综合征中医浊病学说的意义在于:中医疾病观的重新审视,对中医食饮代谢理论充实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医临床拓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物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采用生物系统论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总结,通过目前中医证侯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情况,提出了中医证候学研究需要重视证候的功能性和证候的整体性特征。1生物系统论与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对接证候实质研究一直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且曾一度陷入困惑的境地。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生物系统论强调的整体有着相似性,近几年来生物系统论的诞生似乎又给中医证候的研究带来了新曙光。学者们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证候实质研究,提出了证候实质研究的假说和研究思路。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特定时刻一个基因组、一组细胞或者组织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这一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证候的内在发病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从代谢组学的观点而言,证很可能是人体代谢网络功能发生变化后的一种特异生理病理状态,或者两者有某种对应关系。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由于代谢网络发生特异性“扰动”所产生的代谢物的相应波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反映该“证候”的特征性代谢模式,这也许有可能成为中医“证”型研究的一个突破口[2]。呈现某证患者的机体内必然有引发该证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物质基础,且分布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正是由于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的这些物质基础的某种改变引发了中医的各种证候。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临床特点在研究中备受重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临床上的应用为中西医学找到了共同的语言,成为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新热点与突破点,而中医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证候的研究。就近5年病机证素与代谢组学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病证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的关键与思路。方法: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认识的特色,证候特征以及方药作用规律,归纳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病变的现代分子病理学特征。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治具有一定规律性,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其证候实质及方药作用规律研究可能获取重要突破。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体现中医妇科学“补肾调经”、“补肾助孕”等证治特色的重要疾病,应积极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系统,只有采用与证候复杂性相适应的思维方法才能揭示其内涵,而代谢组学的动态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研究特点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相吻合.因此,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在辨证分型、证候物质基础、证候代谢途径和证候药效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303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证候特点及其与BMI、血脂的关系。结果代谢综合征以痰湿内蕴型最多见,且痰湿内蕴型代谢综合征的BMI和血脂较高(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以痰湿内蕴型最多见,其主要病机为痰湿内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建国后出版的中医内科书进行计量分析,基于中医内科书进行胸痹心痛证候分类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49-2009年出版的中医内科书,建立数据库,通过专家会议遴选高质量、影响力大的中医内科书,对书中胸痹心痛证的分布、证的名称、证候所属症状进行规范,最终建立基于中医内科书的胸痹心痛证候分类草案。结果:通过专家会议,最终提出11个胸痹心痛证候分类,与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比,证所属证候较为一致,与临床应用较为相符。结论:通过中医内科书建立胸痹心痛证候分类草案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还应结合其它文献资料、专家问卷、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践等方法,从而最终建立胸痹心痛证候分类。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医临床分科及学术组织的设置是以病为主,这不符合中医诊疗思路,而应按中医的特色,以证候为中心进行分设。在此讨论了研究证候疗效和变化的必要性,论述了以证候为单元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了研究证候的方法,认为"以证候统病"的诊治更符合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的中医证候分布调查报告的完整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检索以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调查为内容的文献,从3部分,17个项目分析报告本身的完整性,并将其与报告的3项基本属性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2年间的49篇文献,包含了学位论文、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和会议论文;各报告项目的完成度不同,而完整性与报告的基本属性无明确关联。结论:MS的证候分布研究报告侧重介绍研究的宏观设计和结果,略于介绍研究执行和结果的细节以及研究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也需要制定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报告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其整体的功能状态难以用简单的临床化学指标或指标集成来表达,而新涌现的代谢组学无歧视代谢轮廓表达与中医整体观下的证候状态表述相互吻合,将代谢组学理念及技术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必将带来中医证候本质方面研究的新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主要包括动物造模的中医证候代谢组学和基于临床的证候代谢组学分析,以推进代谢组学在中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上,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性强,更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总体来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标准化的工具。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或将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主,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学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重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探索并构建微观诊断指标体系或是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的思路,并对代谢组学自身特点、研究方法,以及代谢组学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研究的优势进行了介绍.认为代谢组学作为后基因时代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点,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研究极具意义.而脾肾阳虚证作为慢性肾脏病多发证候,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分析其特异性代谢产物标志物,进而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