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予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中药汤剂口服,B组予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治疗,C组患者同时接受A、B2组的治疗方法.治疗7d后观察患者皮损改善情况、疼痛缓解程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VAS评分比较,A、C2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C2组高于B组(P<0.05).结论 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法切中带状疱疹多湿、多热、多郁之病机,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皮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配合西药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来素琴  丁小玲 《新中医》2017,49(5):74-76
目的:观察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IC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ICP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西药组与联合组各40例。西药组给予西药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利胆汤。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瘙痒程度评分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记录2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0%,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及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和瘙痒程度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5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西药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7.5%,西药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可改善ICP患者的总胆汁酸水平,降低对肝脏的损伤,改善妊娠结局,缓解瘙痒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韩香  王文艳  张卫文 《陕西中医》2013,34(7):772-773
目的:通过胆淤方联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评价其临床疗效、围产期结局及新生儿评分情况。方法:选择ICP患者2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24例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并加服胆淤方(茵陈蒿、黄芩、砂仁、当归、小蓟草);对照组118例仅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两组均治疗7d及14d后,评价皮肤瘙痒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测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变化及围产期结局、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瘙痒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两组实验室指标TBA、ALT、AST值治疗后7d、14d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治疗14d后,治疗组TBA、ALT、AST值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有差异性;两组妊娠结局、羊水污染、新生儿评分未发现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ICP降胆汁酸盐及肝功转氨酶较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茵陈黄疸冲剂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I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陈黄疸冲剂;比较两组治疗后瘙痒症状、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转氨酶、胆红素)改善情况及分娩后围生儿预后和产后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瘙痒、转氨酶、胆红素及总胆汁酸等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妊娠结局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茵陈黄疸冲剂对ICP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择本院104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平均数字法将其分成A组与B组,各52例,给予B组常规疗法,给予A组患者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结果:A组血生化指标、瘙痒症状评分以及妊娠结局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结论: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ICP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并改善患者肝功能、肝酶以及胆汁酸等水平,保障母婴安全,可在临床中预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西药治疗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中药妊娠退黄汤、西药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效果。方法:32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 UDCA15mg/kg·d,10天为一个疗程;B组妊娠退黄汤,每日一剂,10 天为一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瘙痒、转氨酶、胆汁酸明显下降(p< 0.05),组间无差异(p>0.05)。停药后瘙痒、胆汁酸、肝酶出现反跳现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UDCA和妊娠退黄汤治疗ICP是安全有效的,但妊娠退黄汤治疗ICP后不易出现瘙痒及生化指标的反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损害程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检测58例ICP患者肝功能,将ICP患者根据皮肤瘙痒程度、转氨酶、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红素升高值分为轻、中、重3组,均行护肝及对症治疗,并定期查B超、胎心音电子监护。结果症状重、转氨酶、总胆汁酸与胆红素均升高者,其胎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缓等并发症增加,母亲肝功能恢复也较慢。结论ICP患者可能合并较重的肝功能损害,如果伴有胆汁酸、胆红素的升高,尤其要加强胎儿的监护,预防围生儿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及围产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将100例IC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熊去氧胆酸组50例,观察组熊去氧胆酸结合中药组50例,疗程均为2周。跟踪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缓解及胆汁酸、肝转氨酶水平及围产儿结局。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胆汁酸(TBA)及转氨酶(ALT、AST)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产儿窒息、早产率低。结论: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中药比单纯用UDCA治疗可以明显降低ICP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9.
梁健 《陕西中医》2011,32(4):456-457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复方茯苓汤(茯苓、泽泻、黄柏、栀子、龙胆草、甘草等)配合西药(西替利嗪)治疗本病64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20%,对照组为76.00%,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清热利湿,祛斑消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总胆汁酸水平及终止妊娠时间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康美医院收治的86例ICP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血总胆汁酸(TBA)水平与终止妊娠孕周分组,比较围生儿的不良结局。结果:与ⅠB组和ⅠC组比较,ⅠA组的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ⅡB组和ⅡC组比较,ⅡA组的围生儿不良结局〔低体质量儿、羊水污染、心肌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孕妇血TBA水平为10 TBA≤40μmol·L~(-1)时,且妊娠为37周终止妊娠可显著减少围生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茵柴利湿汤联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单胎ICP孕妇随机分为西医组与中西医组,各30例。西医组予熊去氧胆酸和S-腺苷蛋氨酸治疗,中西医组采用茵陈利湿汤加上述药物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总胆汁酸、瘙痒评分及剖宫产、早产、小于胎龄儿、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入住NICU、围生儿死亡发生率的差异,评价茵柴利湿汤治疗ICP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总胆汁酸、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总胆汁酸、瘙痒评分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剖宫产、早产、小于胎龄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入住NICU的发生率低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柴利湿汤联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2.
张艳  贾淑亚 《陕西中医》2019,(1):122-124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进行分组试验。A组(n=40)选择经前1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B组(n=40)选择经前3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C组(n=40)选择经前5d给予温针灸+中药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治疗后的NR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B、C组的NRS评分显著优于A组;C组的NRS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B、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C组的痛经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P<0.05);B、C两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C组的总有效率又显著高于B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显著低于A、B两组(25.00%、20.00%)(P<0.05)。结论:不同时间点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予以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但经前5d和经前3d予以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经前1d,而经前5d的效果又显著优于经前3d治疗,故接受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时间越早,其临床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5,(10):1309-1310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住我院的符合观察标准的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治疗3d、治疗6d后的血清胆红素、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结果:两组间治疗3d后的血清胆红素、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6d后,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以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疗程。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胆汁淤积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排石汤配合西药治疗泌尿系结石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尚  梁根相 《陕西中医》2010,31(8):968-969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排石汤(黄芪、萆、石韦、金钱草、益母草等)治疗本病6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清热利湿,益气活血,排石通淋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黄汤配合护理措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中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9.6%、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黄汤配合护理措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7):828-829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中药对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输卵管妊娠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A组采取甲氨蝶呤联合中药治疗,B组采取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C组采取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三组疗效并记录副反应。结果:C组的血β-HCG下降≥15%为92.5%,大于A组的77.5%和B组的82.5%;C组的包块缩小≥30%为82.5%,大于A组的70%和B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61±1.63)d,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血β-HCG转阴时间为(19.36±6.41)d,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副反应率为82.5%,显著高于C组的37.5%和A组的32.5%(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联合中药的治疗效果优于甲氨蝶呤单独治疗或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史增友  任大勇 《陕西中医》2009,30(8):978-979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类中药与西药配合体外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通淋排石汤(扁蓄、金钱草、大黄、乌药、石韦等)与西药配合体外碎石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1次碎石1周排净率80.0%,明显优于对照组53.3%(P<0.05)。治疗组2次碎石2周排净率3.3%,低于对照组13.3%。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清热利湿通淋,碎石排石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俄吉洛 《陕西中医》2010,31(7):801-802
目的:探讨健脾清热利湿类中药结合西药治疗妊娠晚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30例妊娠晚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对照组50例,单纯采用熊去氧胆酸、地塞米松、磷酸肌酸钠等治疗,观察组加服清淤利胆汤(茵陈、黄芩、黄芪、地肤子、栀子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观察组总有效率是77.5%。结论:妊娠晚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结合西医治疗妊娠高血压并发症临床疗效。方法:16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选用自拟中药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选用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妊娠高血压患者并发头痛、水肿、胃肠道不适、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中药结合西药在治疗妊娠高血压患者并发头痛、水肿、胃肠道不适、胎儿宫内生长受限、预防胎儿宫内缺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明显改善了妊娠高血压患者的母婴结局,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陶承静  赵灏 《新中医》2016,48(5):172-174
目的:观察清淤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转氨酶及胆汁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ICP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淤利胆汤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新生儿结局,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转氨酶(ALT)及胆汁酸(TBA)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5.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皮肤瘙痒、黄疸、心烦、面色萎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症状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疗后2组TBA、ALT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清淤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ICP,能够降低患者TBA、ALT水平,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