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常秀  梁金好  周筱燕 《吉林医学》2013,(33):6886-6889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TNF-α、IL-1β、NF-κB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病例(研究组)和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病例(对照组)各3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组蜕膜组织中PR、TNF-α、IL-1β、NF-κB的表达差异,并分析TNF-α、IL-1β、NF-κB及PR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与正常人工流产蜕膜组织比较,不明原因自然流产蜕膜组织PR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1),而NF-κB、TNF-α和IL-1β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01,P=0.008,P=0.009)。相关性分析显示,不明原因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PR表达与NF-κB表达明显负相关(r=-0.508,P<0.013),而TNF-α和IL-1β的表达均与NF-κB的表达显著正相关(r=0.680,P<0.001,r=0.670,P<0.001)。结论:TNF-α、IL-1β及NF-κB表达增加和PR表达减少与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有关,即PR的减少可能是导致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因素之一,可能与NF-κB的激活启动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IL-17、T细胞激活上调性表达分泌因子s(RANTES)及其受体CCR5在正常早孕及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3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和30例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的蜕膜组织,分别应用RT—PCR、ELISA方法检测蜕膜组织中IL-17、RANTES及CCR5的表达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定位其蛋白的表达。结果①早孕蜕膜组织中均有IL—17mRNA、RANTESmRNA、CCR5mRNA的表达,流产组蜕膜组织中IL-17mRNA、RANTESmRNA、CCR5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LISA法定量检测结果与PT—PCR结果趋势一致。③IL-17与RANTES的表达呈正相关。④IL-17定位于蜕膜细胞胞质,RANTES定位于蜕膜细胞胞质及胞膜,CCR5定位于蜕膜细胞胞核。结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IL-17、RANTES及其受体CCR5的表达水平较正常早孕者高,这种改变可能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对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转录因子-κB(NF-xB)活化和IL-6、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急性期KD患儿20例(KD组),健康对照组20例。实验设为4组:自然培养组、乙酸肉豆蔻佛波酯培养组(PMA组)、PMA+DEX培养组(DEX组)和PMA+MP培养组(MP组)。各抽取其静脉血3m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其PBMCs,并培养48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48h培养后PBMCs内NF-κB的活化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PBMCs活化培养后上清液IL-6和IL-17的分泌量。结果①在自然培养情况及仅用乙酸肉豆蔻佛波酯(PMA)刺激后,KD组中NF-κB的活化率、IL-6和IL-17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KD患儿MP组和DEX组NF-κB的活化和IL-6、IL-17的分泌量较PMA组均显著下降(P〈0.01),而KD患儿MP组和DEX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PMA刺激后,KD患儿NF-κB的活化率、IL-6和IL-17的分泌变化相一致,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587、P〈0.01,r=0.453、P〈0.05);④PMA刺激后,KD患儿IL-6和IL-17的分泌变化相一致,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38、P〈0.01)。结论KD患儿急性期炎性细胞因子IL-6、IL-17的分泌和NF-κB的活化在介导KD免疫性血管损伤中起重要作用;MP在KD急性期的抗炎作用机制是抑制IL-17的表达和NF-κB的活化,并阻滞其炎性细胞因子IL-6等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对星形胶质细胞内胞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转录活性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HSV-1感染星形胶质细胞,通过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NF-κB,TNF-α,IL-10的表达;同时研究NF-κB通路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对TNF-α,IL-10表达的影响。结果星形胶质细胞被HSV-1感染后,胞核内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IL-10均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DTC可抑制NF-κB活化,导致核内NF-κB蛋白表达下调,使得细胞分泌TNF-α,IL-10降低,与HSV-1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被HSV-1感染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活化NF-κB,从而上调TNF-α,IL-10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p38蛋白激酶对脂多糖诱导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化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38蛋白激酶对脂多糖(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肺泡巨噬细胞。设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SB203580(p38蛋白激酶抑制剂)+LPS组、PDTC(NF—κB抑制剂)+LPS组和SB203580+PDTC+LPS组。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蛋白激酶和NF—κB抑制蛋白(I-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后胞核NF-κB和p38蛋白激酶染色显著增强,而I—κB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SB203580、PDTC均可显著降低LPS刺激的肺泡巨噬细胞NF-κB,p38蛋白激酶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并显著增强I—κB的表达(均P〈0.05)。同时应用PDTC和SB203580预孵育肺泡巨噬细胞,与LPS刺激组相比,p38蛋白激酶和NF—κB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I-κB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但分别与SB203580+LPS和PDTC+LPS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LPS刺激肺泡巨噬细胞p38蛋白激酶和NF—κB活化;p38蛋白激酶可能通过调节I-κB降解而调控NF—κB的活化,NF—κB可能是p38信号途径下游的最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PV)对高糖(HG)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RMC)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将RMC分别培养于正常葡萄糖浓度(5.5mmol·L^-1,NC组)、HG浓度(25mmol·L^-1,HG组)和葡萄糖25mmol·L^-1+PV100μmol·L^-1(HG+PV组)中,采用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RMC增殖水平,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NF-κB mRNA表达。以及Phospho-ELISA法分别检测胞质和胞核内总NF-κB p65、活性NF-κB p65(NLS-NF-κB)、磷酸化NF-κB p65(Ser276-NF-κB)的表达。结果HG组RMC增殖水平较NC组显著增高(P〈0.01),且RMC胞核内的NLS-NF-κB、Ser276-NF-κB表达水平均较NC组显著增高(均P〈0.01);HG+PV组的RMC增殖水平均较NC组和HG组显著降低(均P〈0.01),且胞核内的NLS-NF-κB、Ser276-NF-κB表达水平均较NC组和HG组降低(均P〈0.05);各组总NF-κB p65蛋白分泌水平、RMC胞质内NLS-NF-κB和Ser276-NF-κB表达水平及NF-κB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V可显著下调HG培养的RMC胞核内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并可能为其抑制RMC增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膈肌萎缩信号通路——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中E2-14K、MAFbx和MuRF-1蛋白表达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p50表达情况,以及前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大鼠血清及膈肌中的表达,探讨膈肌萎缩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气管内滴入脂多糖+反复熏香烟法复制COPD大鼠动物模型。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膈肌内E2-14K、MAFbx、MuRF-1及NF-κB p50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膈肌中IL-17的表达。结果 Westernblot结果显示COPD大鼠膈肌中E2-14K、MAFbx、MuRF-1及NF-κB p50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96±0.12比0.53±0.09,0.99±0.10比0.53±0.08,0.95±0.08比0.51±0.16,1.11±0.10比0.64±0.50,P均〈0.01)。ELISA结果显示IL-17在血清及膈肌中的表达均升高(P均〈0.01)。NF-κB p50与E2-14K、MAFbx、MuRF-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0.92、0.86,P均〈0.01);血清IL-17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F-κB p50、E2-14K、MAFbx、MuRF-1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4、0.90、0.85、0.84及0.79,P均〈0.01);膈肌IL-17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F-κB p50、E2-14K、MAFbx、MuRF-1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0.90、0.72、0.86及0.80,P均〈0.01);血清IL-17与膈肌IL-17呈显著正相关(r=0.84,P〈0.01)。结论 COPD大鼠膈肌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与NF-κB通路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膈肌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IL-17可能参与了膈肌萎缩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rfactorκB,NF-κB)的活化对IL-1a转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取32例确诊为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以其中的14例患者的鼻中隔黏膜作对照,用凝胶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用RT-PCR检测IL-1a mRNA的表达,对NF-κB的DNA结合活性与IL-1a的转录水平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鼻息肉组织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鼻息肉组织中IL-1a mRNA的表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鼻息肉组织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与IL—1a的转录呈显著正相关(r=0.777,P〈0.01)。结论IL_la是鼻息肉中NF-κB激活后所分泌的重要的细胞因子,NF-κB和IL-1a引起的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Toll样受体3(TLR3)和核因子-κB(NF-κB)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所致猝死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3与NF-κB在VMC猝死者及非VMC对照组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两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心肌组织中TLR3、NF-κB的阳性细胞数为(12.2200±3.49249)和(28.3300±4.6743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1750±0.93464)和(3.7900±1.43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种蛋白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490,P〈0.05)。结论TLR3、NF-κB在VM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TLR3、NF-κB的活化可能成为治疗VMC的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靶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和环氧合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42例胃癌中NF-κB、COX-2的表达和MVD,以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30例)作对照。结果 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0%(88/142),显著高于对照组(2/30,P〈0.01);NF-κB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显著相关(P〈0.05)。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1%(91/142),在对照组无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且COX-2的表达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NF-κB和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0,P〈0.01)。NF-κB阳性表达组或COX-2阳性表达组胃癌MVD显著高于其阴性表达组。结论 NF-κB和COX-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胃癌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组织中细胞质衔接蛋白(Act1)、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介素17(IL-17)的表达及三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例UC活动期病例为UC组,按肠黏膜病理学分级将UC组进一步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将健康体检者或结肠单发息肉切除术后复查肠镜结果正常者(3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各组结肠黏膜中Act1、NF-κB p65、IL-17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UC组Act1、NF-κB p65与IL-17表达水平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UC组结肠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和固有层Act1、NF-κB p65、IL-17表达均呈阳性,而且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 P<0.05);UC各亚组之间表达强度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中Act1、NF-κB p65与IL-17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UC肠黏膜中Act1、IL-17、NF-κB p65的表达均上调,并随UC病理分级的升高而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胺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IL-8及核因子-κB活化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8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IL-8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法观察NF-κB的活化。结果联胺(1、5和10μmol/L)可诱导IL-8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与联胺呈浓度依赖性。联胺(5μmol/L)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30min后发现NF-κB从胞质向胞核转移,60min达高峰,持续到120min。结论联胺能诱导IL-8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NF-κB活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以及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PDT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DP组),每组10只。喂养8周末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重指数及尿白蛋白排泄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肾组织P—selectin及NF-κB表达。结果8周末,DM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和P—selectin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1),DP组的表达显著低于DM组,高于NC组(P〈0.01);P—selectin表达与NF-κB呈正相关(r=0.954,P〈0.01)。结论NF-κB及P—selectin表达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明显增加,抑制NF-κB表达可减少P—select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组织蛋白酶s(Cat s)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用Il-1β刺激SD大鼠VSMC中Cat S表达,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用细胞免疫化学和RT—PCR法检测Cat S和NF—κB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L-1β使大鼠VSMC中NF-κB和CatS表达明显增加(P〈0.01)。阿托伐他汀可以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1β所致的大鼠VSMC中CatS和NF-κB表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IL-1β引起的大鼠VSMC中CatS和NF-κB表达,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使Cat S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上炎性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蜕膜、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ACA阳性RSA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选取正常孕妇28例,ACA阳性RSA患者27例。ACA阳性RSA患者根据妊娠结局不同分为血清试验组(11例)和蜕膜试验组(16例)。正常孕妇根据有无继续妊娠意愿分为血清对照组(13例)和蜕膜对照组(1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蜕膜对照组、蜕膜试验组TNF-α、NF-κB m 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对照组、血清试验组TNF-α、NF-κB、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含量。分析ACA阳性RSA患者血清TNF-α、NF-κB水平与孕酮(P)、β-HCG的相关性。结果血清试验组P、β-HCG水平低于同期的血清对照组,TNF-α、NF-κB表达高于血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蜕膜对照组相比,蜕膜试验组TNF-αm RNA、NF-κB m RN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试验组β-HCG与TNF-α、NF-κB无显著相关性;血清试验组P水平与TNF-α、NF-κB水平存在负相关性。结论TLR4/NF-κB信号通路上炎性因子TNF-α、NF-κB在ACA阳性RSA患者的蜕膜、血清中表达比正常孕妇显著升高,其可能参与了血栓、炎性进程,并与流产发生相关。为进一步研究TLR4/NF-κB信号通路在流产发生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p16INK4A,NF-κB p65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p16INK4A,NF-κB p65在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30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和30例慢性宫颈炎(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在慢性宫颈炎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p16INK4A的阳性率分别为26.66%、50.00%及93.33%,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 p65的阳性率分别为23.33%、56.66%及86.66%,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INK4A、NF-κB p65在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INK4A表达与是否绝经有关,在绝经组中表达高于未绝经组(P〈0.01)。结论:p16INK4A、NF-κB p65的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16INK4A和NF-κB p65有可能成为预测宫颈鳞癌发生的生物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Zhang XY  Zhou Y  Liu WQ  Zhao L  Li S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195-19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博莱霉素(BLM)致肺间质纤维化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中的表达和对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及其反义寡核苷酸(ASON)对肺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将C5781/6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和BLM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SON组注射p65ASON,SON组注射p65顺义寡核苷酸(SON),6h后,BLM组、ASON组、SON组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A5(BLM-A5),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气管注射后0.5、1、14d,其余各组在0.5、1、3、7、14、28d处死小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灌洗液测IL4,灌洗细胞行P65和IL-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每组另取5只小鼠,在气管注射后28d处死,左肺行HE及Masson三色病理染色,右肺测羟脯氨酸。结果(1)BLM组和SON组肺病理可见大片实变及胶原沉积。而ASON组无实变,肺间质可见少量胶原纤维。(2)BLM组和SON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SON组明显低于BLM组和SON组。(3)BLM组和SON组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的胞核p65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明显高于ASON组。(4)BLM组和SON组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IL-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明显高于ASON组。(5)BLM组和SON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明显高于ASON组。(6)BLM组和ASON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表达的p65与IL-4均呈正相关(r=0.890,P〈0.05;r=0.909,P〈0.05)。结论BLM致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中,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NF-κB的表达明显增强,并可能通过IL-4途径形成肺间质纤维化。NF-κBASON可明显抑制NF-κB的活化和IL-4的表达,并进而抑制BLM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D-2、IL-1β和NF-κBp65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非皮损区及15例正常人皮肤中HBD-2、IL-1β和NF-κBp65的表达,对其在皮损中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结果与PA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区HBD-2、IL-1β、NF-κBp65的表达比非皮损区、正常人皮肤明显上调,非皮损区HBD-2、IL-1β的表达也高于正常人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BD-2、IL-1β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867、0.865、0.821,均P〈0.05)。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BD-2与IL-1β、HBD-2与NF-κBp65、IL-1β与NF-κBp65表达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869、0.740、0.814,均P〈0.05)。结论:HBD-2、IL-1β、NF-κBp65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均升高.可能共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抑制子κBa基因(IκBa)表达及其对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SRSNS)病毒基因反式激活途径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分别测定SRSNS活动期、SRSNS缓解期患儿和正常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κBa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和NF—κB活性。同时采用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PBMCs呼吸道病毒基因表达和血浆病毒抗体。结果SRSNS活动期PBMCs细胞核中NF-κB活性增加,与SRSNS缓解期和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活性与呼吸道病毒检出率呈正相关趋势(OR=27,Kappa系数=0.59,P<0.05)。SRSNS活动期PBMCs细胞浆中IκBa蛋白质低于SRSNS缓解期和正常儿童(P<0.05)。SRSNS活动期NF-κB活性与bcBa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r=-0.884,P<0.05)。SRSNS活动期IκBα mRNA水平高于正常儿童,但仍低于SRSNS缓解期(P<O.05)。结论NF-κB介导的病毒基因反式激活过程中存在IκBα异常表达,IκBα对于NF-κB活性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人胃癌细胞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32例人胃癌细胞和25例癌旁细胞内NF-κBmRNA和VEGF mRNA的定量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人胃痈细胞中NF-κB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人胃癌细胞中NF-κB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细胞的表达(P〈0.01)。人胃癌细胞中NF-κB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与组织类别、浸澜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分期和大小有关(P〈0.01)。人胃癌细胞中NF-κBmRNA与VEGFmRNA呈无显著相关性(r=-0.2196,P=0.2271)。结论 NF-κBmRNA表达上调可能与人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