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等症状,脑血流图检测能较客观地反映其供血状况,不仅是该病的常用检查诊断方法,还可作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2007年3月~2008年2月,笔者采用针刺"外风府"穴的新方法(简称针刺法)治疗该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椎康复操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666-666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上一般以保守疗法为主。近年来,笔者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由我院推拿专科创编的颈椎康复操自我锻炼方法治疗该病,并对治疗前后的椎一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行经颅多普勒(TCD)观察,获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21-1323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所选104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第一次TCD检测,记录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经治疗3个疗程后再次记录平均血流速度。结果:通过针刺四神聪等治疗可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有所减慢,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有所增快。结论: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痛宁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家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颈椎横突侧面注射硬化剂法,制备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造模前后对所有家兔进行TCD检测,观察脑血流速度变化,以确定模型制备成功。取成模家兔40只,随机分为5组。颈痛宁丸高、中、低剂量组给予不同浓度的颈痛宁丸;阳性对照组给予颈复康颗粒;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另取健康家兔8只组成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4周后,对各组家兔行TCD检测。并将各给药组家兔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用药后,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左侧椎动脉Vm、右侧椎动脉Vm、基底动脉Vm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颈痛宁丸高剂量组左侧椎动脉Vm、右侧椎动脉Vm、基底动脉Vm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P0.01),颈痛宁丸中剂量组左侧椎动脉Vm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痛宁丸有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疗效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3.0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13%;观察组眩晕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9.63±3.71)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16±3.39)分;观察组治疗前脑动脉血流减慢者或增快者治疗后脑动脉血流Vm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VBI所致眩晕可双向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Wang GM  Li LX  Wen FY  Song YQ  Tong RG 《中国针灸》2011,31(3):216-218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 B1)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为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0例VBI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血管(43条)、高流速型血管(79条);对照组为正常人群50例,计椎动脉100条,观察针刺太冲穴前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结果:针刺太冲后低流速型椎动脉Vs明显增高,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流速型推动脉Vs明显降低,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以双相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耳鸣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进而分析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1例耳鸣患者给予颈部及患耳电针治疗20次,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耳鸣症状的量化评估并以超声多普勒(TCD)法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析耳鸣症状的变化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耳鸣的病因。结果:51例耳鸣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表现为各血管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均降低,经电针治疗后耳鸣症状获得改善,其中,31例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舒张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提高则无统计学差异,此结果可在限定年龄组的统计分析中得到重复。结论:耳鸣的发生可能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下降进而导致内耳缺血有关,电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是颈椎各种原因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及脊髓发生功能不全而导致的一系列症候群。本研究对针刺夹脊穴治疗该病进行了针刺前后TCD(经颅多普勒)检查。旨在观察针刺夹脊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全部患者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男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7.81±14.45岁。2 诊断标准2.1 纳入标准 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1]及TCD[2]诊断标准。2.2 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0.
推拿手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的影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 -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 ,导致该动脉供应区———脑及脊髓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此症长期以来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看法不一 ,因而名称各异 ,常用的名称如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巴—利综合征 (Barre -Lieonsyn drome) [1 ] 。近年来 ,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在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随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研究的进展 ,学者们以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深一步的认识。运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  相似文献   

11.
芦凤琴  李莉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9):573-573,6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观察针刺加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86例VBI患者经用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56例)、高流速型(30例),随机分成川芎嗪组(26例、14例)和针刺加川芎嗪组(30例、16例),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及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针刺加川芎嗪组治疗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VBI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8.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Vs低流速型明显增高,高流速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加川芎嗪组疗效优于川芎嗪组,并可以双向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3.
益气养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英汉 《四川中医》2003,21(7):84-85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养血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均予益气养血通络汤治疗,并作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5例(37.5%),有效20例(50%),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87.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疏血通治疗组和对照组,两周后观察疗效并通过TCD观察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疏血通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85.0%,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TCD显示治疗组血流峰速的提高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能显著提高治疗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中老年人,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文本着重从针刺治疗方面系统回顾及总结了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内容,探讨各种针法的疗效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运用的效果,为进一步临床治疗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针刺治疗,15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0.00%)。结论:针刺对本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敏  任彬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2):17-17
对64例诊断明确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采用针刺大椎、颈部夹脊穴、风池、后顶等穴治疗,结果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89.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与药物相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针刺配合尼莫地平针静脉滴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0例,总有效率100%,并与单纯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对照组25例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即针刺配合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对照组的疗效。结论: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常见症状为阵发性眩晕,常伴恶心、呕吐.多因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所致.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眩晕症状评分,同时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24.10±4.1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1.75±4.01)分及对照组的(14.54±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高流速及低流速患者治疗后VA及B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