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鸿 《江苏中医药》2009,41(4):64-65
通过研习多种古籍中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情况的理论知识,认为耳病不能纯粹从肾、肝胆和三焦辨证论治,耳病的产生与五脏六腑均有着广泛联系,为“五脏六腑皆令人耳病”找到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1 心咳  丁某,男,45岁。因感冒咳嗽不止20天,曾用“麦白霉素”、“川贝精”等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要求中药治疗。刻诊:咳嗽痰少而粘,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辨证为心咳(心火亢盛,肺失清润),治宜清心泻火、润肺止咳。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连6g,生石膏30g,知母15g,百合15g,麦冬15g,沙参15g,桔梗10g,杏仁6g,川贝母3g(冲服),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时咳嗽明显减轻,痰白易咯,仍感咽喉不适,胸中滞涩,苔白,脉弦细,于上方加柴胡10g、牛蒡子10g,…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的疑难疾病,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通过梳理《内经》条文和临床观察,认为《内经》中已经指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眩晕,非独肝也。经过总结《内经》中五脏六腑致眩的病因病机,同时回顾近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笔者发现,眩晕的发生与其他脏腑原因的影响密不可分,如髓海不足、心火上炎、胃气不降,肺气不足等均能导致眩晕,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重视其他脏腑对眩晕的影响,同时重视肝与他脏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对本病的治疗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中有多处原文明确指出"肺主咳"。但《素问.咳论》篇中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出发,说明肺外脏器病变亦可累及于肺而引起咳嗽,若临床中不明脏腑审证求因,见痰止痰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魏长春,字文耀(1898—1987),中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主任中医师。历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政协浙江省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顾问,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虽然魏老已离开我们二十余年,但他的丹心仁术始终激励着后人。  相似文献   

6.
第七章 砭法 俞曲园曰:刮痧之说,用细瓷盅,或光洁铜钱,蘸油于背上刮之,百病皆解。重者即轻,轻者即愈。尝谓此即古人砭法。古人治疾,先针砭而后汤药。今针法犹存,砭法竟绝。不知刮痧之法,即古人砭法之遗。古无痧字,虽《康熙字典》亦无之,实即沙字耳。黄河之水天上来,为泥沙所滞则不行。  相似文献   

7.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亦可"令人喘"。临床治疗喘病,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可以考虑以此为理论指导,开拓临床诊疗思路,开展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研究,如此方能把读经典、做临床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周洁  郑心  陈萍  马晓亮 《河南中医》2009,29(10):960-961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通过分析《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探讨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等,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感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感冒之“感”其意应为“由心理之感导致易感风邪”;“冒”的含义有卫气升起和外行,主动抗御风邪内陷之意。感冒合称,作为病名既含双重发病因素,又论病理反应、症候范围,寓意深刻。热性感冒的治疗应注意舒肝与泻肝、润肺与滋补肝肾、清热化痰或豁痰开郁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王启才 《陕西中医》1991,12(6):260-261
十二经脉作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本文从经脉的分布范围、与机体的联系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反应、诊断价值、治疗作用等方面加以剖析,认为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之核心。  相似文献   

11.
刘剑锋 《陕西中医》1993,14(2):69-70
本文对外治法的临床应用,特别是民间外治疗法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强调了外治法对于“不能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证”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五脏六腑皆令人晨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鲜光亚 《新中医》1992,24(10):11-13
晨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泄。究其病机,传统辨治多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以温肾涩肠。然施之于临床,效者固多,不效者亦不少。其实,晨泄病机颇为复杂,不能仅责之肾阳虚衰一端。现就根据笔者临床体会,试对晨泄证治作一粗略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儿科临床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儿科临床体验张铁何桂华张金铃李翠屏(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齐齐哈尔161000)《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在一定的时令受病而后传肺脏,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  相似文献   

14.
水肿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病因较繁杂,涉及水液代谢的摄入、转运、输布、排泄等诸多环节,其中任何环节失常都可能导致水肿的发生。由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复杂的生克制化、表里相属、经络互通的关系,决定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可能影响到水液代谢的某些环节,导致水肿发生。因此本文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肿"的观点,并进行了逐一证述。  相似文献   

15.
试论肺为“太和”之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金玺 《陕西中医》1990,11(9):410-412
本文通过对《周易》乾卦功用的论述,阐明了肺脏具有乾元之性,肺通过其“主气”的功能在人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坤土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时刻顾护肺气,而培土健脾乃是补肺生金之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苏立稳 《陕西中医》1994,15(4):164-165
本文用中医的学术观点,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肾亏虚,气血不足,疫毒入侵与瘀血内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通过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能致呕吐为人们所悉知。五脏六腑病均可导致呕吐,并非人人畅晓。今不揣浅陋,试述如下,请同道指正。一、心肺受损生呕吐心主血,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心属火脏,“火郁之发,民病呕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心经郁热,心火亢盛,内燔足阳明胃,可使胃气上道而呕吐。如温病热入营血之呕血证,即是心火亢盛灼伤胃络之故;心阳虚弱,心气不足,亦可影响胃气的和降而出现呕吐。“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伤寒论》),即为胸中阴津无阳以化,心阳虚损,寒邪上逆之证。由心病导致的呕吐,属实证热证者,呕吐物多夹有血液,  相似文献   

18.
<正>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涵义,泛指因积滞、蕴结而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而临床所见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病概括了五脏六腑因气血、经络之气郁滞而发生的各种病证;狭义的郁病则仅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结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郁病的辨证施治,应全面认识郁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诸病皆起于郁,五脏六腑皆令人郁。正如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前贤张景岳说:“凡诸郁滞,如气、血、痰、食、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景岳全书·郁证》)。明确指出郁为五脏六腑,表里内外之病,临床所见这种理论是成立的,符合实际。为了疏通该理论与  相似文献   

19.
瘀血证过去论述多注重心、肝、脾,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临床体会,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瘀。并对心瘀、肝瘀、脾瘀、肺瘀、肾瘀、胆瘀、胃瘀、大肠瘀、小肠瘀、膀胱瘀、三焦瘀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分别作了论述,可为临床全面认识瘀血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正阳 《陕西中医》1998,19(12):544-545
本文论述阴道干涩症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辨证分为肾阴亏损、阴道失滋,肝郁脾虚血亏、冲任空虚、阴道失滋,肺燥津伤、金水互亏三型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