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乳涌泉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患者30例,均运用下乳涌泉散加减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结论:下乳涌泉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缺乳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52例产后缺乳的患者行针药结合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肝郁气滞型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而愈;气血虚弱型治疗次数最少2次,最多7次而愈;收治者152例皆痊愈,治愈率为100%。结论:152例缺乳患者主要是从气血虚弱、肝郁气滞分型施治,肝郁气滞型治疗次数少,即可达到满意疗效;气血虚弱型需随症配用其它穴位治疗,方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袁月香  余桂珍  廖朝青 《光明中医》2010,25(12):2218-2220
目的观察磁热疗法加情志干预治疗肝郁气滞型缺乳的疗效。方法将98例肝郁气滞型缺乳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产妇均给予口服中药汤剂、局部热敷、增加吸吮次数等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磁热疗法加中医情志调护。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郁气滞型缺乳采用磁热疗法加中医情志干预疗效显著,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有效解决了产妇缺乳及乳房胀硬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围刺法配合拔罐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围刺法配合背部拔罐治疗;对照组36例予下乳涌泉散口服治疗.2组均5 d为1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继续下1疗程,共计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缺乳程度积分、泌乳量、血...  相似文献   

5.
<正>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食物,产后缺乳在我国产妇中较常见且有逐年上升趋势[1]。笔者采用穴位按摩结合中药热熨治疗产后缺乳4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产后缺乳患者,均符合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的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5例。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穴推拿艾灸治疗肝郁气滞型缺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80例肝郁气滞型缺乳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用中医经穴推拿艾灸,1次/d;对照组对产妇进行常规医护。治疗5天后,对比两组患者泌乳量、乳房胀痛程度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泌乳量充足,乳房胀痛程度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经穴推拿艾灸治疗肝郁气滞型缺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乳汤治产后缺乳16例舒晓春,余菊花(江西省德兴市人民医院334200)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药疗法16例产后缺乳者,辨为气血不足型9例,肝郁气滞型7例,均采用自拟通乳汤(当归12g,通草10g,桔梗12g,木通8g,首乌15g,甘草8g)为主治疗,气...  相似文献   

8.
<正> 自82至83年我们运用乳三针治疗缺乳病人120例,获得较好效果.本组年龄23~25岁22例,26~30岁96例,31岁2例.缺乳日数最短7天;最长110天,以20~45天为最多.肝郁气滞型85例,气血两虚型35例.治法:两型均用乳三针和膻中为主穴.肝郁气滞加刺太冲;气血两虚加刺风池.乳三针即乳源、乳泉和乳海.病人取平卧位以乳头作标志.乳线上第二、三肋骨之间取乳源穴;在腋前线上平齐膻中取乳泉穴;乳线上第六、七肋骨之间取乳海穴.用2寸28号毫针,快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纯中药精油结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肝郁气滞型缺乳的疗效。方法:将肝郁气滞型缺乳产妇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予以滑石粉为推拿介质行产后常规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以纯中药精油作为推拿介质行常规产后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肝郁气滞症状体征。结果:治疗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3次治疗,每次治疗后泌乳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产后肝郁气滞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5)。结论:纯中药催乳精油结合推拿手法是治疗产后缺乳的一种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疗效极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整理并总结陈萍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经验。陈教授认为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临床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佐以通乳为主;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临床治疗应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为主,两种类型均联合中药塌渍包治疗,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有益于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B和对照组A,每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及手法通乳,对照组B予以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对照组A予以热敷乳房。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量、乳汁淤积情况、乳房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等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A有效率为88.1%,对照组B有效率为91.3%,治疗组有效率为96.7%,治疗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乳泌乳量积分、乳汁淤积情况积分、乳房疼痛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康复治疗仪及穴位按揉治疗肝郁气滞型缺乳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产后缺乳的中西医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中医将其主要分为2型:气血虚弱型,肝郁气滞型.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母乳喂养的现状分析,对产后缺乳的病因和病机,特别是肝郁气滞引起的缺乳,分别从中医和现代医学角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八珍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93例范士秀巴盟临河市医院(015000)产后缺乳是指产后无乳或乳汁量少而言。在临床上大致可分虚(气血虚弱)、实(肝郁气滞)两型。笔者在临证时,无论哪一型,均应用八珍汤加味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93例,均...  相似文献   

14.
笔者5年来运用中药治疗产后缺乳60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0例,年龄均在20~30岁;其中初产妇44例,经产妇16例;病程4~20天;乳少36例,无乳24例;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型24例,肝郁气滞型36例。治疗方法气血两虚型治宜...  相似文献   

15.
缺乳诊断容易,证型简单,分虚实两型: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然临床中两型常相互夹杂,中医药治疗缺乳有独特优势,笔者自拟黄芪通乳汤辨证加减治疗缺乳取效甚捷。  相似文献   

16.
通乳散治疗产后缺乳50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丽红  张颖 《河南中医》2007,27(6):49-49
产后缺乳是产后常见病,严重影响婴儿发育成长,其主要病机为产后气血虚弱,乳汁化生不足,以及肝郁气滞,乳络不通所致[1]。1996~2005年我们研制通乳散治疗该病5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500例,年龄21~30岁335例,31~35岁165例;就诊时间最短产后3 d,最长60 d,平均20 d。其中剖腹产122例,自然分娩218例,侧切产160例。全部产妇均为产后乳汁减少甚或点滴而出。1.2中医辨证根据症状体征不同,中医辨证分二型,气血虚弱320例,肝郁气滞180例。2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以通乳散为主方:党参10 g,黄芪20 g,丹参20 g,当归10 g,穿山甲…  相似文献   

17.
辨证治疗产后缺乳3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庄 《河北中医》1997,19(4):10-11
对32例产后缺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虚弱,肝郁气滞两型。分别给予补气养血通络下乳及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方法治疗。结果治愈16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  相似文献   

18.
自拟方治疗产后缺乳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波 《新中医》2009,(9):84-84
笔者自2000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自拟方治疗产后缺乳,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95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5例,年龄21~40岁,平均24岁;气血虚弱型24例,肝郁气滞型21例。对照组40例,年龄21—41岁,平均23.5岁;气血虚弱型23例,肝郁气滞型1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产后缺乳案     
产后缺乳致病因素多种多样,该文采用针刺夹脊联合按摩治愈产后缺乳1例。案中患者因长期姿势不良加之骤然恼怒、肝郁气滞导致乳汁不通,治疗要点在于疏肝、通络。  相似文献   

20.
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多数医者将其分型为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但仅此两型尚未展现中医学对该病认识的全貌,临床疗效也不甚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缺乳分为先天无乳型,定时存储型和即时治疗型,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别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