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虚升血汤     
组成: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20g,当归10g,丹参10g,三七粉3g(冲服),淮山药15g,熟地10g,骨碎补15g,鸡血藤30g,石韦30g,何首乌15g,红枣10g。功能: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活血养血。主治: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2.
方名:山甲消癥合剂 组成:穿山甲10g,生黄芪30g,当归10g,制捍附10g,牡蛎30g,浙贝母,墓头回20g,红藤20g,丹参15g,玄参15g,生甘草5g.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20~51岁;病程最长5年余,最短两个月. 2治疗方法基本方剂:以活血通络为主,川芎30g、玄胡30g、赤芍15g、葛根60g、僵蚕10g、丹参30g.每d1剂,1d3次,15d为1疗程.加减:风寒阻络加荆芥15g、防风15g、羌活15g、白芷15g、白芥子30g;风热阻络加金银花30g、连翘15g、黄芩15g、玄参15g、栀子15g、浙贝母15g;肝郁化火加柴胡15g、生地20g、栀子15g、龙胆草12g、龟版20g、丹皮12g;气虚血瘀加党参15g、黄芪15g、蜈蚣3条、全蝎10g、甘草10g.  相似文献   

4.
丛法滋氏报道,以丹参30g 川芎10~15g 红花10~15g 郁金10~15g 木香10g 香附子15g 赤芍15g 党参15~30g 麦冬15~30g 五味子6~10g 茯苓10g组成基本方,分四型论治。1.气虚血淤型用基本方;2.阴虚阳亢型用基本方加何首乌20g、元参20g、桑寄生30g、钩藤15g、菊花15g、石决明30g;  相似文献   

5.
1 糖肾肾衰方 组 成:生黄芪30 g,党参15 g,制苍术15 g,紫苏梗12 g,虎杖20 g,积雪草30 g,鬼箭羽20 g,穿山龙30 g,白花蛇舌草30 g,石韦20 g,土茯苓30 g,六月雪30 g,陈葫芦20 g,玉米须30 g,制大黄10 g,杜仲20 g,菟丝子15 g.  相似文献   

6.
方名:养心Ⅱ号方 组成:太子参30g,党参15g,黄精15g,五味子10g,麦冬15g,川芎15g,丹参20g,地鳖虫5-10g,猪苓30g,楮实子15g,益母草(煎汤代水兑药)60-120g.  相似文献   

7.
《江西中医药》2001,32(4):14
基本方:金银花30 g,玄参20 g,当归15 g,生甘草10 g,白花蛇舌草20 g,山慈姑10 g,鹿衔草15 g,白芍30 g,青风藤30 g,威灵仙15 g,萆 20 g.若关节冬痛明显者,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穿筋透骨,逐瘀止痛.1(6周)~2个疗程,55例中,  相似文献   

8.
朱建华·灼口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名: 灼口饮 组成: 黄芪20g,仙灵脾10g,仙茅10g,枸杞子15g,川石斛20g,赤芍20g,人中白10g,凤凰衣10g,玉蝴蝶10g,酸枣仁30g,生甘草8g. 功能: 燮理阴阳,和络护膜. 主治: 灼口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驾驶员少精弱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予解毒活血益肾填精法,基本方药:蒲公英30g,马齿苋30g,黄芪15g,鱼鳔9g,鹿角胶9g,知母10g,丹皮10g,丹参20g,当归10g,何首乌15g,枸杞子15g,补骨脂15g,菟丝子10g,五味子6g.结果:共治疗32例,总有效率87.5%.结论:中医药治疗驾驶员少精弱精症可明显提高精子密度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方法:萆薢分清饮、桃红饮化裁:粉萆薢15g,菖蒲10g,黄柏10g,连皮苓20g,生麻黄10g,生石膏40g,粉丹皮10g,丹参10g,红花10g,牛膝10g,威灵仙15g,虎杖30g.有痛风石加海金沙15g、海风藤15g,人中白15g,治疗21天左右.  相似文献   

11.
徐迪华     
《江苏中医药》2012,44(1):17-17
方名: 清肝解毒汤 组成: 柴胡20g,黄芩15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茵陈20g,苦参10g,田基黄20g,生地10g,黑山栀10g,茯苓30g,黄芪20g,生甘草8g.  相似文献   

12.
胆石症     
<正>方药:柴胡10 g,香附15 g(有热象换用川楝子15 g),枳壳15 g,郁金12 g,金钱草60 g,鸡内金6 g(研末冲服),海金沙30 g,生大黄(后下)10 g,芒硝15 g,甘草10 g。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20 g、乳香15 g、没药15 g;气虚者加党参30 g、黄芪20 g、白术12 g;湿热重者加木通3 g、龙胆草10 g、苍术15 g;恶心呕吐者加陈皮12 g、法半夏10 g、生姜10 g;发热者加栀子12 g、金银花30 g、蒲公英30 g;纳差者加焦三仙各30 g、陈皮15 g。  相似文献   

13.
肺胀救急汤     
组成:蛤蚧1对,紫石英30g,地龙15g,苏子15g,椒目10g,三七粉10g,益母草30g,桃杏仁(各)10g,穿山甲10g,刘寄奴10g,猪茯苓(各)30g,车前子30g,西洋参10~20g,黄芪100g,五味子20g,炙甘草20,制附片(先煎1h)10g,生姜(先煎1h)5片。加味法:痰多加法半夏、制南星、竹沥,水  相似文献   

14.
张玲 《江苏中医药》2021,53(12):3-4
1 软肝化纤汤 组? 成:党参20?g,醋柴胡10?g,郁金10?g,鳖甲30?g(先煎),丹参20?g,龙葵10?g,白花蛇舌草15?g,绞股蓝15?g,三七10?g,片姜黄10?g,赤芍15?g,炙甘草6?g. 功? 效:益气健脾,柔肝软坚,化瘀散结. 主? 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  相似文献   

15.
病例 患者,女性,54岁,2014年3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性口腔溃疡30余年,10年前在南京某医院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唇炎.间断服用黄连上清片、六神丸、华素片等,同时一直服用激素、消炎药控制.经人介绍至名医堂就诊.刻诊:神疲、精神萎靡、面色?白,倦怠乏力,口唇干燥皲裂、口腔内溃疡十余处,部分溃疡较深、不痛、有薄白苔覆盖,外阴溃疡四、五处,白带多;膝关节酸痛,每逢阴雨天气加重;胃胀、纳差、小便微黄,大便偏软,舌质红、边见齿印、苔黄厚腻,脉滑数.经精细辨证,当属湿热为病,脾虚为本;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健脾消滞、和中敛疮.首选甘露消毒丹合刘永年教授临床经验方加减:广藿香8 g、佩兰12 g、黄芩20 g、金银花15 g、连翘24 g、六一散30 g、茵陈30 g、射干12 g、石菖蒲20 g、苍术20 g、川贝母6 g、薄荷10 g、重楼12 g、白豆蔻9 g、木芙蓉叶15 g、冬凌草30 g、草果10 g、生麦芽30 g,1剂/d,水煎分3次服用.另用青黛30 g、黄柏粉50 g、儿茶30 g、硼砂10 g、冰片5 g麻油熬膏,外搽口唇皲裂处;口腔溃疡用锡类散和冰硼散 1︰1 混合后喷患处.原口服强的松30 mg/d暂时维持原剂量.2014年3月16日二诊:服药10剂后,食欲初振,溃疡明显消退,只剩4个较深的溃疡,尚在恢复期.口唇皲裂初敛;只诉大便偏溏,关节酸痛偶作.既已显效,仍宗前方,稍事调整处方如下:广藿香8 g、佩兰12 g、白豆蔻9 g、茵陈30 g、石菖蒲20 g、六一散30 g、黄芩20 g、连翘24 g、浙贝母12 g、薄荷10 g、射干12 g、苍术20 g、生薏苡仁20 g、重楼12 g、土茯苓20 g、木芙蓉叶15 g、冬凌草30 g、草果10 g,服药方法同前.嘱其强的松每3 d减5 mg,直至停药.2014年3月26日三诊:服药10剂后,溃疡初愈,胃口大开,自觉无明显不适,大便成形,带下减少.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12,(4):775
[方名]益肾活血助孕方[基本方药]熟地黄15~30g,菟丝子15~30g,枸杞子10~30g,女贞子15~30g,茺蔚子10~30g,淫羊藿10~30g,肉苁蓉15~30g,鹿角片10~20g,川续断10~30g,山萸肉10~20g,当归10~20g,黄芪20~30g,赤芍15~30g,香附10~30g,  相似文献   

17.
组成:穿山甲10g,生黄芪30g,当归10g,制香附10g,牡蛎30g,浙贝母10g,墓头回20g,红藤20g,丹参15g,玄参15g,生甘草5g。功能:益气扶正,理气活血,化痰散结。主治:卵巢囊肿。  相似文献   

18.
1 治疗方法 利胆排石汤:金钱草30g、生大黄15g(后下)、厚朴15g、香附10g、枳实10g、茵陈30g、鸡内金10g、元明粉15g(冲)为基本方。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g、郁金15g、莱菔子20g;热毒蕴阻者加黄芩15g、败酱草20g、蒲公英30g。服后腹泻严重者减大黄、元明粉剂量。  相似文献   

19.
血精症验方     
《光明中医》2012,(4):829-829
[方药]龙胆草10—20g,泽泻10~15g,白茅根20~30g,车前子10~30g,云苓10~30g,当归10—20g,柴胡10~15g,黄芩10~15g,栀子10~20g,革薜10~20g,生地黄10~20g。  相似文献   

20.
陆寿康 《中医杂志》2012,53(10):823-827
20世纪60年代末,笔者有幸跟随程门雪、裘沛然两位先生在上海县龙华人民公社东湾大队合作医疗站,为当地农民诊治疾病,得两位先生亲传,受益终生.今将当年裘沛然先生的部分方药医案选录成文,略作评按,以供同仁参考. 1慢性肾炎 黄某,男,10岁,1969年10月27日初诊.慢性肾炎,蛋白尿(十),长期不消退.刻诊:面白,面目稍浮,下肢不肿,惟腹胀明显.舌淡红,脉沉缓.处方:漏芦12g,白蔹12g,黄芪24g,肉桂10g,党参12g,白术10g,土茯苓24g,蒲公英24g,黄柏12g,甘草10g,菟丝子12g,淫羊藿12g,葶苈子10g,椒目12g,防已12g,车前子12g.1969年11月28日二诊:处方:漏芦15g,白蔹15g,黄芪30g,黄柏24g,生地黄、熟地黄各30g,琥珀15g,胡芦巴15g,知母24g,蟋蟀10对,淫羊藿30g,巴戟天15g,土茯苓30g,羌活30g,菟丝子15g,白芷30g,甘草15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