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胆汁中突变基因与大肠癌肝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Li S  Yu B  An P  Yuan S  Li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06-107
目的 探讨胆汁中的点突变基因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采用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原发灶、肝转移灶、胆汁中相同突变位点的p53、k-ras基因。结果 在50例大肠癌中,检出有p53、k-ras基因突变38例(76.0%)。其中有p53基因突变28例(56.0%),k-ras基因突变16例(32.0%)。在12例出现肝转移者的胆汁中检出有与原发灶相同的点突变基因者10例  相似文献   

2.
3.
大肠癌肝转移与肝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 ,约为 18%~ 83% ,而合并肝硬化的大肠癌病人极少发生肝转移。我们对本院 1995~2 0 0 0年间的 10 8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例和同期的 2 13例大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并对合并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的大肠癌肝转移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临床资料本组 10 8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例中男 78例 ,女 30例。2 13例对照的大肠癌病例为同期的进展期大肠癌 (DukesB期和C期 ) ,其中男 134例 ,女 79例 ,肝转移组中直肠癌 5 9例 ,结肠癌 49例 ;高分化腺癌 4例 ,中分化腺癌 80例 ,低分化腺癌 2 4例 ,同时性肝转移 86例 ,异时性肝转移 2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伴肝转移大肠癌的原发灶与肝转移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以及正常肠管黏膜组织中CEA的表达,比较CEA在上述4种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表达强度的差异。 结果:伴肝转移大肠癌的原发灶、肝转移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中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22%、100%、91.67%,均高于正常肠管黏膜组织(19.44%)(均P<0.05)。4种组织之间的CEA表达强度依次为:肝转移灶>伴肝转移大肠癌原发灶>无肝转移大肠癌组织>正常肠管黏膜(均P<0.05)。 结论:大肠癌组织中CEA表达水平可能与其肝转移密切相关;CEA的高表达可能预示大肠癌的肝转移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肝转移的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是大肠癌血行转移的主要靶器官,约半数大肠癌最终发生肝转移,其中约25%在大肠癌初次确诊时即发现有同时性肝转移,或在大肠癌根治术后有异时性肝转移占22.50%。在大肠癌因转移死亡的病因中,肝转移占67%。由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高,而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效果又较好,故颇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50%的患者在2年内出现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脏转移.C-met蛋白是一种由C-met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目前认为与多种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为探讨C-met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我们检测了大肠腺瘤、大肠癌、大肠癌肝脏转移病灶标本中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86例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同期根治性切除者平均生存期34.07个月,姑息性切除平均生存期12.43个月,单纯结肠造口平均生存期5.6个月. 结论术前正确评估可切除性,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老年大肠癌肝转移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可行的,也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由于门静脉回流的关系,大肠癌肝转移十分常见,约有50%的结直肠癌病人最终死于肝转移。近年来,结直肠肿瘤外科医生在有关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及处理上远较过去积极,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拟就此问题综述如下。1大肠癌肝转移的特点1.1发生率:肝脏是大肠肿瘤最常见、最易发生的转移器官。在大肠癌初次确诊时,即有约20%~40%的病人发生肝转移,而在原发肿瘤切除后,5年内尚有约50%的病人发生肝转移。有学者报告:大肠癌病例死亡后尸检时肝转移可达36%~81%。这种高的发生率,可能是影响大肠肿瘤总的治疗水平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比较大肠癌肝转移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治疗原则。方法:对89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4组,根据随访资料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治性手术切除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0%和30%,最长者生存62个月。静脉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皮下植入泵肝动化疗组和经皮穿刺肝动脉导管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可达到31.0%和46.5%,但长期疗效受肿瘤血供等因素影响,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经Cox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肝动脉化疗与静脉化疗在生存期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结论:对于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根治手术切除是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肝动脉化疗能否延长患者生存期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胆汁癌胚抗原的检测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转移癌提供一新的思路。方法 81例患者分为3组:A组2 6例,为非肿瘤行腹腔手术治疗患者;B组45例,为结肠癌患者;C组10例,为结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手术前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同时术中作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测定CEA值。对B组中的45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19个月。结果 (1)A、B和C组血清CEA值分别为(3 .1±0 .6)ng/ml、(10 .9±2 .2 )ng/ml、(14 .5±3 .2 )ng/ml;胆汁CEA值分别为(2 4.7±6.5 )ng/ml、(13 6.5±3 8.0 )ng/ml、(875 .0±2 13 .0 )ng/ml。B .C两组胆汁CEA值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2 )B组患者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回院复查,作B超及CT检查,直至发现肝脏转移灶。结果发现胆汁CEA值的变化在术后肝转移出现之前,数值的高低与转移出现时间的早晚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提示肝脏病变从微小转移灶向可察见的占位转移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结论 胆汁CEA的检测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其CEA值能比临床症状提前6~18个月提示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检测胆汁CEA对诊断和预测结肠癌肝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癌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6  
Luo C  Li S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14-2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血管癌细胞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非核素RT-PCR方法,对54例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结肠癌细胞的标志物细胞角质蛋白20(CK20)进行了检测。结果 54例中,41例门静脉血中检出CK20阳性表达,阳性率75.9%,CK20阳性检出与Dukes分期,肝转移存在显著性相关,随着Dukes分期的进展CK20阳性率显著增加,随访发现,门静脉血CK20扩增阳性者,术后发生肝转移机会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肠癌发生肝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79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特点、血清CEA水平、转移淋巴结、原发灶的病理类型和静脉侵犯。结果 以肝转移灶为首诊原因的有 1 6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远距离淋巴结转移及镜下静脉侵犯发生率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要重视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远距离淋巴结转移或镜下静脉侵袭均预示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可能性增加。对可能发生肝转移的高危病人 ,有必要行术中门静脉插管预防性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谱以及其对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有完整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并行择期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62例,分析胆汁中细菌谱,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引起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2%,革兰阴性菌占61.7%。前3位菌属分别是大肠埃希杆菌属(30.5%)、粪肠球菌属(29.8%)和单胞菌属(14.9%)。本组无手术死亡,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0%,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胆漏和腹腔感染。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胆汁细菌培养阳性(P=0.026,OR=8.560)和手术时间(P=0.04,OR=1.007)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种类繁多,以大肠埃希杆菌属、粪肠球菌属和单胞菌属为主,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是引起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尽管转移患者采取化疗和手术联合治疗后生存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长期存活的患者仍然少之又少.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是最近兴起的技术,其临床意义已被讨论了将近一个多世纪.科技的日新月异使CTC的检测变得更加可行,最近的研究都相似地揭示CTC可以预测结直肠癌转移患者的临床结局.此篇综述将讨论CT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在人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36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为结石组,19例肝移植供体为正常组,分别测定骨桥蛋白、钙离子及脂质成分在胆囊胆汁中的含量,用成核时间法研究骨桥蛋白在胆汁中的成核作用.结果 骨桥蛋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胆固醇自发成核.50 μg/ml的骨桥蛋白可分别使结石组和正常组胆汁的成核时间延缓48.90%和17.07%,100 μg/ml的骨桥蛋白可使成核时间延缓91.51%和32.93%;并可抑制钙离子诱导的促成核作用.50μg/ml骨桥蛋白+钙离子可分别使结石组和正常组胆汁成核时间延缓75.78%和33.96%,而100μg/ml骨桥蛋白+钙离子则使成核时间分别延缓125.90%和62.26%.结石组胆汁中胆固醇、磷脂、胆汁酸及胆固醇饱和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胆汁(P<0.05),而骨桥蛋白和钙离子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组胆汁中的含量(P<0.05).结论 骨桥蛋白可抑制胆固醇成核,并参与胆结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胆汁中内毒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胆管结石病人胆汁中内毒素、内皮素(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及血浆ALT、AST、TB含量,探讨内毒素在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病人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胆管结石病人50例,按临床感染程度分成择期手术组和急症手术组。另选择单纯性胆囊结石病人20例为对照组。术中采取胆总管胆汁,检测胆汁内毒素、ET-1、CGRP和血浆ALT、AST、TB的含量。结果急症手术组胆汁中内毒素、ET-1、CGRP含量和血浆ALT、AST、TB的含量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和对照组。伴随胆道感染程度加重,胆汁中内毒素含量升高,胆汁中ET-1、CGRP含量也升高,肝功能损害加重。结论胆道感染时,胆管结石病人胆汁中内毒素对肝胆系统合成和释放ET-1、CGRP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胆汁中ET-1和CGRP的生理平衡失调,在胆管结石胆道感染病人肝脏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索提高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检出阳性率,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结石胆汁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结果:检测70例其中需氧菌DNA存在56例(80%),厌氧菌DNA存在23例(32.9%)。两类细菌DNA共同存在为20例(28.6%)。从21例胆汁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DNA。结论:胆结石刖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PCR可提高细菌检出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术前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以及10例新鲜胃癌组织中CEA mRNA的表达,并同期测定胃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CEA水平.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阳性率为48.00%,明显高于外周血中的CEA阳性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阳性率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20例健康志愿者无阳性表达,10例胃癌组织均为阳性表达.结论 检测外周血中的CEA mRNA表达可能是检测胃癌微转移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对判断患者预后及进一步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属硫蛋白和FasL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SY  Yu B  An P  Zuo FY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7):1118-1120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FasL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及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定量RT-PCR方法检测93例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MT、FasL表达。结果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M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1%、32.3%、81.1%、64.3%。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9%、19.4%、62.3%、92.9%。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转移淋巴结中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X^2=35.2421、57.5152,P〈0.01)。转移淋巴结MT表达阳性率高于癌原发灶(X^2=8.0565,P〈0.01)。肝转移灶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转移淋巴结和癌原发灶(X^2=8.6674、22.4455,P〈0.01)。Dukes′C、D期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Dukes′A、B期(X^2=18.8871、25.1650,P〈0.01)。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X^2=11.1546、9.2239,P〈0.05)。转移淋巴结中MT mRNA表达高于FasL mRNA表达。肝转移灶中FasL mRNA表达水平高于MT mRNA表达。结论MT、FasL增强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检测MT、FasL表达可作为大肠癌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食管癌手术标本中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 avidin biotin complex法 ,检测食管癌手术标本中CD44v6的表达。 结果 CD44v6的表达的阳性率 :浸润于粘膜以及粘膜下层为 3 3 % ( 3 2 /4 7) ,浸润达肌层者为 2 5 % ( 6/2 4)。浸润达浆膜层者为 68% ( 3 2 /4 7) ;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阳性率为 72 % ( 3 4/4 7) ;临床病理分期第 1、2、3期阳性率分别为 2 2 % ( 2 /9) ,2 9% ( 7/2 4)和 68% ( 3 2 /4 7)。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病理分期呈现明显负相关。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 ,CD44v6的过度表达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检测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 ,有助于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