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临床常见的骨折脱位之一,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有关,多发生于老年女性。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其稳定性与灵活性十分重要[2]。大量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踝关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十分必要。现对我院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6例的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82例患者,有42例患者予以踝关节切开复位内、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观察组,另40例患者未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踝关节优良率无显著差异,两组相比,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对患者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及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影响差异不大,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下胫腓联合分离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利斌  王福川  张国川 《河北医药》2010,32(24):3517-3518
下胫腓联合由胫腓骨远端和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构成,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常见并发损伤。踝穴上横向螺钉固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容易导致螺钉断裂、胫腓下联合骨化、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活动度变小等并发症[1-3],四皮质固定虽然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发生踝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5例,断钉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92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方式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骨膜移位方式对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骨膜移位方式对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1~2枚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远端胫、腓骨四层皮质的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32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9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8例,合并腓骨近端骨折5例。28例3个月左右拔除下胫腓联合螺钉,4例在合并之骨折愈合后拔除,未出现1例断钉。结果所有32例患者6~14个月随访均未再发下胫腓分离及断钉现象,优良率为93.75%。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通过斜行拉力钉固定胫、腓骨四层皮质修复是一种可靠方法,符合下胫腓联合负重力线,分散剪切应力,可减少断钉并促进踝关节早期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1998年4月~2003年4月34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人中,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17例,旋前外旋10例,旋后外旋7例,均手术内固定治疗,必要时固定下胫腓联合,注意恢复腓骨的长度,随访8个月~3年.结果功能满意31例,达90.9%.结论坚强内固定同时,注意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腓骨长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了治疗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在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56例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用Mazur[1]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49例,良7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除了要固定内、外踝,还需常规探查三角韧带有无损伤,若有损伤则予以修复。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就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0.
韩亚芳  刘长伟 《河北医药》2012,34(11):1671-1672
下胫腓分离在足踝部创伤中比较常见,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踝部损伤的10%[1],通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单独发生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病例也屡见报道[2].下胫腓分离常由旋前外旋、旋前外展型骨折引起,也可由旋后位创伤所致的外踝韧带损伤引起,而单纯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多是由过伸位外旋和胫距关节轴向挤压所致.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王一飞 《河北医药》2012,34(5):701-702
目的 探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78例,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27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时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1例,良17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87.2%.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的关键是达到踝关节解剖复位,早期正确锻炼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定义是损伤后3个月内出现下胫腓联合持续增宽,也可能继发于急性损伤的复位不良或漏诊。慢性下胫腓联合持续分离是踝关节旋转损伤后持续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下胫腓联合增宽和慢性不稳将导致踝关节功能不良,继而演变为踝关节的骨关节炎。下胫腓联合不稳的治疗方法包括下胫腓前韧带紧缩术,自体肌腱重建术和下胫腓联合融合术。  相似文献   

13.
黄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31-232
目的总结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1例,双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2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7例。结果术后随访均获临床愈合,伤口一期愈合29例,1例出现伤口感染,积极处理后愈合,优良率达96.7%。结论对于踝部骨折联合下胫腓损伤者,要在认真分析损伤基础上,积极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可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后期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我可收治的23例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2.6%;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发生断钉,无感染、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关节不稳、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可修复并稳定踝穴与距骨的解剖关系,不良反应少,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Lauge-Hansen分型中旋前一外旋型Ⅳ度中,下胫腓分离的可能性为100%,只不过有些在原始X线片中未能显示,如果施以外展与外旋应力拍踝关节正位片,则可以得出明确的诊断。在正常情况下,下胫腓联合为适应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活动,而有相应的轻微增宽与变窄的活动。对于下胫腓分离,传统的方法是用螺钉将下胫腓联合固定,但由于内固定限制了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因此在术后约10周左右将内固定物去除,否则内固定物因承受应力而弯曲或折断,也会影响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腓骨骨膜转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对照组采用腓骨短肌腱移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痊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腓骨骨膜转位法能有效修复踝关节骨折时出现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选取我院骨科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进行手术治疗踝关节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9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短肌腱移位组42例和骨膜转位组48例,比较组别间治疗疗效。结果组别间在手术时间及骨折痊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效果上,骨膜转位组的痊愈率(50%)和治疗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短肌腱移位组(P<0.05),治疗无效率6.2%显著低于短肌腱移位组(P<0.05)。结论腓骨骨膜转位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其损伤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处理不当,易引起踝关节严重功能障碍,应引起临床骨科医师高度重视。从1989年~2003年对120例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进行手术治疗,现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机动车的发展,创伤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踝部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常常合并出现,在手术治疗后易出现断钉,在我科治疗中总结一点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下胫腓联合分离32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9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8例。合并腓骨远端骨折5例。  相似文献   

20.
<正>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9%[1]。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长,居于关节内骨折的首位。而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部位是由下胫腓纤维连接,它是由相邻的胫骨、腓骨远端通过前下胫腓韧带、横韧带、骨间韧带相连接,而在所有的踝关节骨折中大约有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胫腓联合损伤[2],其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为了确保踝关节早期活动以及减少早期退行性骨关节炎和迟发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发生,2017年以来我们采用了踝关节镜下进行手术,术中采用先固定腓骨然后根据腓骨牵拉试验和影像资料结果来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完成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适宜的螺钉固定方式,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