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星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试验组采用冷热交替球囊导管进行经口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温球囊导管进行经口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视频吞咽造影(VFS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扩张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SSA评分、VFS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扩张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球囊导管扩张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与常温球囊扩张治疗相比,冷热交替球囊扩张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灸对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科诊治的2例低位脑干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入院后进行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造影(VFSS)检查,明确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结果:分别给予2例吞咽障碍患者导管球囊扩张术5次、10次,常规吞咽手法、针刺,治疗后患者可独立进食。行吞咽造影检查,2例患者环咽肌均开放,吞咽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刺治疗对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吞咽造影术评估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SA评分、WST评级、吞咽障碍程度评分、MBI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SA评分、吞咽障碍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治疗DAS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启闭利咽"针刺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干预前后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环咽肌开放情况和误吸情况、吞咽功能造影检查(VFSS)评分、咽通过时间、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疗程结束时评定患者进食水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为69.7%(2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分级和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环咽肌开放情况均明显改善,误吸发生率均明显降低,VFSS评分明显增加,吞咽通过时间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生理/认知维度、工作/学习维度、心理维度、经济状况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可显著改善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吞咽障碍恢复时间,降低误吸率,改善进食水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指的是“脑血管意外”,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吞咽障碍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而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环咽肌失弛缓症占80%以上。临床表现以吞咽障碍、构音困难、饮水呛咳、舌强语涩为主。针灸治疗该疾病方法多样,主要以项针、舌针、体针、头针、电针、穴位注射等为主,效果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现代医学治疗环咽肌弛缓症的方法包括环咽肌切断术、低频电刺激、经鼻导管球囊扩张术等,手术治疗风险大,低频电刺激放置位置及频率标准不统一。相比较,经鼻导管球囊扩张术具有无创、安全、疗程短以及复发率低的特点,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吞咽功能的治疗和训练,而且对其有促进作用。此文拟探讨四部针刺法配合经鼻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子灸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电子灸,取穴为廉泉、天突、天鼎和扶突,每次治疗30 min。两组均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行肌骨超声检测咽侧壁活动度,并观察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增加、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P0.01,P0.05)。观察组咽侧壁活动度增加幅度、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电子灸能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受损吞咽功能,重建正常吞咽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在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56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钡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临床评定标准(SSA)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评定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 29%(25/28),对照组为71. 43%(20/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VFSS、SSA、SAS、SD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心理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经球囊扩张术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开窍利咽四步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开窍利咽四步针法,第一步针刺病灶侧头针三区,第二步点刺咽后壁,第三步金津、玉液放血,第四步深刺咽三穴,头针三区、咽三穴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级,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SSA评分、RosenbekPAS评级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30),低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球囊扩张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4周或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等级及吞咽造影检查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联合组FOIS评级、咽通过时间(PTT)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摄入状况,提高康复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最佳针刺方案,比较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最优针刺方法与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后随机分为A组(常规吞咽治疗)、B组(球囊扩张术)、C1组(局部针刺治疗)、C2组(脏腑辨证治疗)、C3组(局部针刺联合脏腑辨证治疗)、D组(球囊扩张术联合最优针刺治疗),每组15例。治疗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比较C1组、C2组、C3组3个针刺组的疗效,筛选出最优针刺方案。其中C1组主穴:风池、完骨、翳风、舌三针等,C2组主穴:内关、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再结合辨证配穴,C1组和C2组予电针疗法,选用连续疏波,频率5~8 Hz,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满6周或治疗后拔除胃管(治疗未满6周)进行康复评定;C3组针刺取穴、操作及疗程同C1和C2组。第二阶段比较A组、B组、D组3组之间的康复治疗效果,每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于治疗前、治疗满6周或治疗后拔除胃管(治疗未满6周)进行评定。以上6组均使用摄食-吞咽功能评定标准和VFSS进行评定。结果:①第一阶段研究:VFSS评分:在口腔期运送食物能力比较,C3组、C1组均明显优于C2组(均P0.05);改善误吸情况比较,C3组明显优于C2组(P0.05)。针刺治疗3组与A组治疗后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组吞咽障碍程度优于C2组、A组(均P0.05)。②第二阶段研究:VFSS评分:在口腔期运送食物能力比较,D组、B组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5);在咽喉期功能、误吸方面比较,D组优于B组与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A、B、D组治疗后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组拔管率最高,A组拔管率最低。D组吞咽障碍程度优于B组与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结论:不同针刺方法研究中,行局部选穴联合脏腑辨证选穴针刺法是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最优针刺方法;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刺治疗在改善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上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减少误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舌三针和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接受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吞咽相关肌肉电刺激,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舌三针、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和咽通过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和咽通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94%(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4/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舌三针、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联合治疗比单一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颜维  董庭瑄  崔亚  邓海鹏 《河北中医》2023,(9):1521-1525
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开窍利咽按摩法对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神经肌肉电剌激+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揿针联合开窍利咽按摩法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SSA评分、FOI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58/6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52/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SA评分、P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OIS评分、SWAL-QO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SSA评分、P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OIS评分、SWAL-QOL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活舌利咽汤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用活舌利咽汤治疗。结果: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HISS评分及饮水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舌利咽汤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可改善吞咽功能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对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组用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后SSA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SS-QOL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利咽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孟占鹏  郭子华  张丹  刘作印 《新中医》2024,56(10):119-125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四步针法联合涤痰化浊利咽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 及对舌骨肌群表面肌电图、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3例。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涤痰化浊利咽方治疗,试 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关利窍四步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舌骨肌群 表面肌电图及血清神经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65%,高于对照组80.95% (P<0.05)。 2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 查(VFS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SSA、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最大波幅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舌骨上 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试验组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最大波幅均大于对照 组(P<0.05),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 长因子(NGF)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血清GDF-15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 S-100β、BDN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关利窍四步针法联合涤痰化浊利咽方能够有效 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舌骨肌群神经传导速度,调节神经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杜静  余红  翁雪云  徐倩  李琳青  张帆  欧子杨 《新中医》2021,53(16):178-182
目的:观察通窍利咽穴位按摩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按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对照组给予冰刺激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窍利咽穴位按摩治疗。2组均持续干预3周,观察分析2组临床疗效,并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2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SS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利咽穴位按摩联合冰刺激可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冰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实施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讨调神利咽针刺法结合rTM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72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3 例)和对照组 1(25 例)、对照组 2(24 例)。 治疗组采用调神利咽针刺法结合 rTMS,对照组 1采用调神利咽针刺法,对照组2采用rTMS治疗;三组患者均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吞咽康复治 疗)的基础上进行。每天 1次,每周 5天,共治疗2周,治疗9次及以上者纳入统计分析。评价指标:吞咽功能采用标准吞咽功能 评价法(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进行评价,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价。结果:①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治疗 后 SSA、FOI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 ②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后,SSA评分、FOI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治疗组 SSA评分低于对照组 1(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2(P<0.01),对照组 1 亦低于对 照组 2(P<0.05);FOIS 分级治疗组与对照组 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及对照组 1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均P< 0.01)。 结论:调神利咽针刺法结合rTMS能改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经口摄食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加开窍利咽棒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加开窍利咽棒治疗,加西医治疗,针刺取风池,风府,完骨,翳明,廉泉等穴;对照组采用针刺,加西医治疗对照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加开窍利咽棒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凌婷婷  金微微 《新中医》2023,55(10):37-41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补肾利咽汤联合揿针埋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肾虚痰瘀阻窍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肾虚痰瘀阻窍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揿针埋针治疗,观察组予补肾利咽汤联合揿针埋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2组均持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定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利咽汤联合揿针埋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肾虚痰瘀阻窍证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