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致残率十分高 ,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 ,将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麻木、语言障碍、共济运动障碍、痴呆等后遗症。怎样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和致残程度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我们 1994年 8月至1998年 8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复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以期较好地改善脑的代谢和脑功能 ,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1 资料和方法1 1 诊断依据 :按 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要点》进行诊断 ,…  相似文献   

2.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症状是病机的外在表征,证候则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其所蕴含病机的统一体。中医辨证诊断的本质是通过症状集合这一疾病的外在表现,推测和判断内隐的病机。"症状群落"概念,是指在同一病证中出现,具有共同病理机制,常相伴而生的几个症状共同组成的症状集合。症状群落具有生态特征,是内在病理机制的外部表征,几个症状群落共同构成具体证候的临床表现。疾病在一个阶段出现的若干症可以分别组合成若干个具有共同中医病理机制的症状群落,一种病机往往与某几个症状群落相联系。症状群落有更强的诊断指向性,对提高中医辨证诊断水平有积极影响,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症状群落理论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辨证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病辨证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的辨病辨证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曲倩倩  马伦  侯茜  康敏 《中医学报》2016,(7):998-1000
中西医结合是推动中医走出去的主要动力之一,病证结合、循证医学、循因医学这几个概念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病症结合是在西医辨病的前提下,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转化规律,实现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循证医学"作为推动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注重对临床证据的总结,以增强西医对中医临床诊断结果的信心,实现中西医结合并且取长补短。循因医学是揭示疾病和治疗手段的本质机制并应用这些本质机制来指导临床,并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机制的医学模式。这三个概念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5.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型代表,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机转,因而可采取相同的治法,这一治则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之一,是辨证施治的精髓,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至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下,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对五苓散"异病则治"进行了溯源,以期发现五苓散的临床治疗规律,更好地运用五苓散。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已经初显端倪。许多临床工作者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众多学者都认为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与头颅CT表现CT检查为目前中风定性、定位诊断的最可靠的技术手段,探讨其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证型的实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徐舍吾等[1]运用CT观察的11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中经络者占78例,中脏腑者占37例。在中经络者中,小片状梗死者(指梗死直径≤5cm)59…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尚有明显不足。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NSCs),其增殖分化的潜能使卒中后损伤区神经修复成为可能,Notch信号通路参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通过对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从Notch信号通路对神经重塑调节作用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病与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辨证与辨病均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概念。但笔者在临床当中,时常听到有同行或者对中医略感兴趣的人说:'冲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重在辨证,西医重在辩病。"这种说法割裂了中医学中辨病与辨证的整体关系,忽视了辨病在临床中的治疗作用。殊不知,辨病和辨证在中医学及其临床当中,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中医辨证仍是注重部分疾病在某个阶段的辨证规律,涉及到的只是这个疾病在某个阶段的证候特点。而辨病却注重疾病的整个特征。只有通过辨病认识到疾病的整体特征,才能逐步分析了解…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刘树权教授系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中风病学术带头人,全国杰出青年中医、沈阳市名中医,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尤为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在此方面多有独到之处。多将"阴中求阳"法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疗效显著。文章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阴中求阳"思想溯源及刘教授多年临证经验进行了总结,于后学医之道,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11.
病位是"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辨别病位是临床治疗疾病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古今医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体系对病位总结概括,因此在中医辨证时需要从病因病机、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系统、经络系统等不同角度鉴别判断病位。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病位的标本主次及传变规律,正确判断病位所在,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脑卒中是人类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4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其诊断不难,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为了探讨更好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提高生活质量,笔者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舌诊与脾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诊法之一。舌与脾胃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密切相关,通过对其实验、临床运用二个方面系统总结可见对脾胃病舌诊的研究对脾胃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指导用药、判断预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特殊RNA,其不直接翻译成蛋白质,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发挥作用,是最先被研究的非编码RNA之一。miRNA在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表达丰富,参与调控神经退行性损伤、脑卒中、脑外伤等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RNA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尤为密切。文章归纳总结了miRNA在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作为治疗靶点的脑保护机制最新进展,为以miRNA为核心的核酸治疗应用于临床提供借鉴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邓铁涛教授运用"五诊十纲"诊断思路诊治心包积液的经验。心包积液可归属于中医的痰饮病。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诊十纲"诊疗体系是指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加入"查"(包括体格检查与理化检查),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及现代预防医学思想,加入"已病"与"未病"辨证(简称"已未"辨证)。"查"诊吸取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等先进手段,可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目的,有利于促进中医辨病辨证的标准化及规范化;"已未"辨证要求临诊时首先区分"已病"与"未病",即"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病变,可充分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临床应用"五诊十纲"诊断思路,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疗心包积液,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其优势和特色是灵活、多变,缺陷是难以规范统一.基于审证求机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它是某种疾病范围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该病证的病机特征.病机证素源自病理因素,因其数量有限,内容相对清晰,故建立其规范化的辨证诊断标准是完全可行的.研制病机证素诊断量表是规范化辨证诊断的前提.以出血性中风为例,探讨病机证素诊断量表研制的方法和步骤,进而研究基于病机证素组合的证候辨证诊断方法.结果体现了辨证灵活性与证候规范化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中医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局面,为构建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相统一的中医辨证模式开辟途径.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的脾胃病 ,相当于西医的各种急慢性胃肠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所伤、外寒直中等。中医治疗是辨证论治。为什么必须辨证施治呢 ?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 ,同一种疾病 ,因临床证型不同 ,病人的体  相似文献   

18.
初步探讨刘宝厚教授"病位病性辨证"理论。刘教授提出辨证的核心就是辨明疾病的病位与病性,"病位病性辨证"法在临床应用中应先别病位,再别病性,病位和病性相参以辨证。通过运用"病位病性辨证"法,会起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可以完整地把握疾病的病位、性质,从而保证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关于辨证,历代医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通过概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性辨证等八种传统辨证方法及其优劣势,以阐明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及现状。通过概述微观辨证、证素辨证、方证辨证、藏象辨证、病机辨证、病证结合辨证等七种现代辨证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以阐明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现代发展。提出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传统"四诊"收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中形成现代中医"五诊"理论,以获得更全面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准确选择辨证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差异。异病可以同治,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故从"异病同治"出发,探讨天麻钩藤饮在治疗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