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并分析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神经系统躯体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ting Scale,mRS)评价急性脑梗死后90 d功能预后,根据mRS量表是否≥3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与预后不良组(3~6分),总结两组患者病因、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特点,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结果 (1) 41例患者中33例(80. 5%)具有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分型中18例(43. 9%)为隐源性; 22例(53. 7%)病灶分布在多支血管供血区; 70. 7%为多发小病灶。病灶分布在皮质及皮质下32例(78. 5%),幕下病灶以累及小脑更常见13例(31. 7%),D-二聚体水平为0. 96(0. 22,3. 76) mg/L。(2) 4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9. 8%,90 d死亡率39. 0%,幸存者仍有52. 0%存在严重残疾。比较预后良好组(n=12)与预后不良组(n=29)的临床特点差异,预后不良组隐源性机制、多支血管分布区多发梗死、肿瘤4期比例更多见;入院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更高,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传统卒中危险因素常见,病因以隐源性为主,D-二聚体普遍升高,影像以多支血管分布区的多发小病灶为特点,住院期间死亡率高,90 d功能预后差。推测其发病机制与普通脑梗死患者不同,可能高凝状态同传统卒中危险因素一起影响了病情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脑梗死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符合条件的患者9例,占同期1780例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0.51%,年龄39~58岁,平均年龄51.56±7.20岁。肿瘤类型分别为子宫内膜癌4例、宫颈癌3例、卵巢癌2例,且所有患者肿瘤已经发生远处转移,其中血浆癌抗原125(CA-125)升高8例(88.89%),CA-199升高7例(77.78%)。脑梗死发生与肿瘤确诊后的9~42d,平均25.44±10.24d。9例患者中,6例(66.67%)患者无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6例(66.67%)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6例(66.67%)脑内出现2个及以上分属于不同动脉供血区的病灶。脑梗死发病后90d 5例(55.56%)死亡。结论多数患者缺少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外周血D-二聚体、癌抗原水平升高,脑内出现涉及多条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灶,预后不良等可能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且血液高凝状态是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收集 3年来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 ,对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为做好二级预防打下基础。1 资料与方法病例为本院 2 0 0 0 0 1~ 2 0 0 3 12资料完整的脑梗死生存病历3 98例 ,其中脑梗死复发组 167例 ,未复发组患者 2 3 1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MRI/CT证实。脑梗死复发标准 :患者以往有脑梗死病史 (距本次发病 1个月以上 ) ,本次发病是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新病灶。复发因素分析以性别、首次发病年龄、TIA史、首发梗塞部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纳入2007年1月-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30例乳腺癌相关脑梗死患者,按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相匹配等原则分别选择30例单纯脑梗死和30例单纯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相比两对照组,乳腺癌相关脑梗死组的脑梗死临床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性别差异,为卒中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6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中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38例SCI患者定义为观察组,218例非SCI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同时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SCI的危险因素.再将SCI患者按性别区分,分析高危因素在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 (1)SCI的病灶以腔隙性病灶为主,主要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为多发病灶.(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TG、高LDL及吸烟.(3)与男性SCI患者相比,女性SCI患者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高TG、吸烟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具有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经头颅CT扫描确诊的6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和头颅CT扫描结果对照分析,并设同期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存在多种致动脉硬化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不良等。脑梗死以多发性、腔隙性多见。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存在多种致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以多发性脑梗死常见。  相似文献   

7.
我们收集3年来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做好二级预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脑梗死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将同期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按既往史分为糖尿病脑梗死128例及非糖尿病脑梗死234例,对比分析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发病时间等一般特征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住院病死率等近期预后情况。结果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P<0·05),临床神经缺损改善率有明显差别。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病死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和预后都差于无糖尿病脑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33例高龄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为66例(28.33%),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心房纤颤(31.82%)和卒中/TIA史比率(27.76%)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96%,14.37%)(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181,95%CI:1.054~1.325)、血LDL-C(OR=1.815,95%CI:1.085~3.039)和Fib(OR=2.106,95%CI:1.319~3.361)水平是高龄P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PCI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入院时NIHSS、血LDL-C和Fib水平是高龄PCI患者发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深入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组,分析2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血液常规、凝血象全套,D-二聚体、血脂,C反应蛋白、TCD和颈部血管B超结果的差异.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组相比既往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P=0.04),并且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均显著增加(P=0.02,P<0.01,P<0.01).此外颈内动脉颅外段和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率较高(P值分别为0.11、0.02).结论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D-二聚体可能作为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远隔部位脑出血(remote parenchymal hemorrhage,rP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后发生rPH患者的资料,探讨rP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及90?d时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2分).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方案对急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确诊为急性CI并住院治疗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 (常规治疗)75例和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丁苯酞)53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NIHSS为(4.02±1.36)分,常规组为 (7.69±2.53)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组。治疗后两组hsCRP、LPA含 量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组。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方案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能更有效地改善急性CI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且能降低患者血清hsCRP、LPA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14.
黄丽红  刘光维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52-1359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5.
黄丽红  刘光维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52-1359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由DWI证实的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18例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其中10例(55.6%)出现四肢瘫痪,11例(61.1%)出现意识 水平下降。患者病程中最重阶段NIHSS评分为12.5(4.0~20.5)分。16例(88.9%)患者病因分型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型。除了双侧大脑脚外,脑桥(88.9%)、小脑(72.2%)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16例(88.9%) 患者存在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余2例(11.1%)患者存在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出院3个月后对18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其中有2例失访,13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10例死亡)。 结论 双侧大脑脚梗死常合并脑桥和小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可能 为低灌注,此类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连续性急性脑梗死163例,发病1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变量,0=mRS 0~2,1=mRS 3~5;急诊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TOAST分型。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NIHSS评分、GCS评分、TOAST分型、合并症[感染、心肌梗死(MI)、心衰(HF)]、是否合并MS为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为多分类时采用变量哑化技术。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性别(P <0.05)、吸烟史(P<0.05)、NIHSS评分(P <0.01)、GCS评分(P <0.01)、TOAST分型(P <0.01)、感染(P <0.01)、HF(P <0.05)、MS(P <0.01)对早期预后(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S(OR 3.869,95%CI 1.542~9.711,P <0.01)、NIHSS评分(OR 19.699,95%CI 2.107~184.134,P <0.01)、TOAST分型(OR 0.188,95%CI 0.067~0.525,P <0.01)、感染(OR 2.950,95%CI 1.202~7.238,P<0.05)对mR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S、NIHSS评分、TOAST分型、感染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价、对MS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首次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发病90d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具有脑梗死病史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即新型冠状病 毒肺炎)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救治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临床分型标准,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 的一般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结果 共纳入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其中普通型31例,重型29例。临床结局出院54例,转院3 例,死亡3例。重型患者较普通型患者更易出现呼吸衰竭(20.7% vs 3.2%,P =0.049)、急性心肌损伤 (17.2% vs 0,P =0.022)等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方面,重型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脱氢 酶、CRP水平高于普通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计数(OR 1.799,95%CI 1.208~2.678, P =0.004)、淋巴细胞计数(OR 0.038,95%CI 0.004~0.359,P =0.004)为重型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COVID-1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较多,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淋巴细胞计 数降低是重型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卒中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195例,收集患者资料:年龄、既往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入院后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超声等。对病例进行随访2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2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95例患者入选,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19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2例再发,再发率27.1%。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的年龄、hsC-RP、Fg水平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比值比(odds ratio,OR)=2.7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5.46;P=0.005)、Fg>4g/L(OR=2.31;95%CI 1.16~4.58;P=0.017)与缺血性卒中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hsC-RP、Fg增高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