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起院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分析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院内SARS感染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座谈了解,查看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描述发病时间分布、接触史和接触方式。结果:传染源为1名输入性病例,与该案例传播相关接触者54人,发病5人,总罹患率为9.26%。其中指征病例传播了1例和这名二代病例又传播了4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此5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发病潜伏期长,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无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病原体传播与环境条件有关;急诊科护士是SARS感染高危人群;院内SARS感染可防可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3月2~31日期间收治和医院感染的10例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1)发病病例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住院患者多数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2)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感染的住院者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二批传染源,同时不排除隐性带病毒者(曾密切接触SARS病例而未发病者)作为潜在传染源的可能;(3)资料分析结果支持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该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飞沫核)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其传播途径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外,应进一步收集和积累是否存在气溶胶(或飞沫核)长距离传播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SARS病例的传染性和传播特征 ,为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表 ,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个案调查和线索追踪。按照接触方式分析传染源、接触关系和暴露后的危险性。结果 共追查到与本案例相关的密切接触者 115人 ,发病 2例 ,死亡 1例 ,总罹患率为 1.74 %。第二代病例死亡时间在密切接触者集中接触时间。无防护的密切接触者有被感染发病的危险性。SARS疫情经及时采取综合性措施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SARS的感染来源于实验室。SARS接触过程中的医院聚集性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h。首例患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d,平均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播链,以探讨该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规律和特征。方法:对北京市第一起输入性疫情相关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2003年3月5日北京市发生第一例输入性SARS病例,并在家庭内和医院造成9人感染,其中2例死亡;指示病例潜伏期为4天,第二代病例潜伏期为平均7天(4~17天),第三代病例较少,潜伏期为8天。潜伏期越短,发热维持时间越长,病情越重。经及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SARS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家庭及医院聚集性,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明杭州市首起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来源,探讨控制措施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对杭州市首起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与密切接触者的关系、接触时间、接触方式以及接触环境等.结果杭州市首起3例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来源为陪同来自北京的SARS病人在湖北黄岗市中心医院看病而感染.杭州市输入3例病人后,由于政府重视,控制措施严格,未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感染.结论SARS的传染性,除了少数"超级传播者",一般的SARS病人,包括重症病人的传染性还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1起输入性传染源引起医院SARS暴发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输入性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传染源引发的医院SARS暴发进行调查,了解其流行特点和规律,探讨流行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SARS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座谈、查阅病案和查看感染现场,描述整个感染传播过程和各因素与发病间的关系,以图例和表格方式表达。结果驻军某医院急诊科3月18日接诊1名发热患者,并留观治疗3d。4月2日为其护理治疗的该科男护士发病,其后8~16d内该科相继有4名女护士发病,科内员工罹患率21.74%(5/23),医护人员整个感染过程可见清晰的传播链,感染与无防护密切接触、室内小环境空气质量差有关。发病潜伏期平均10d以上,平均病程49.4d。经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后,发病停止。结论本次医院SARS的第1代传染源为输人性;急诊科护士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无防护近距离密切接触是SARS的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13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广东省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追溯传染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广东省SARS首发病例进行调查,同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首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续发病例情况及各市首发病例之间的联系。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3年4月16日,广东省有13个地级市报告发生SARS(依次为佛山、河源、中山、江门、广州、深圳、肇庆、东莞、汕头、惠州、汕尾、湛江、韶关等市)。对13个市的首发病例进行分析:13例首发病例中,厨师和干部各有3例,农民、退休人员、工人各2例、商业人员1例;男女比为1:0.6,年龄在18-84岁之间,30—50岁组占77%(10/13);死亡4例。2000年11月至2003年1月期间,7个市报告的首发病例中,6例为本市感染病例,1例怀疑为从广州输入病例,均无明确同类病例接触史,其中有6例引起二代或三代病例;2003年2月无新发病市;2003年3月一4月16日,6市报告新发病例,2例为本市感染发病,3例感染地为香港、1例感染地为广州,5例有明确的同类病例密切接触史,只有2例引起第二代病例。结论 未发现13例首发病例间存在相互传播的线索。从13个市追溯到的可能传染源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6个市和香港地区。报告病例早期由于对SARS认识不足,出现二代或三代病例较多。厨师感染3例,提示SARS的感染可能与接触动物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案例的传播过程,分析SARS病例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指征病例为起点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共追查到与该案例传播链相关的接触者207人,发病36例,死亡1例,总罹患率为17%。其中指征病例和1名二代病例分别直接传播了12例和13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所有36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家族传播链中85%的病例都与前代病例症状期的第3—5天有过接触,发病前后均接触和仅发病后接触者罹患率分别为70%和67%,差异无显著性;仅与前代病例潜伏期接触的15名同柜台同事、29名同班同学无发病,38名与医护人员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密切接触的家属无发病。结论:该案例所有的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密切接触史;未观察到SARS患者在其潜伏期内存在传染性。  相似文献   

10.
一起院内SARS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医院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分析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 ,为预防和控制院内 SARS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通过座谈了解 ,查阅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 ;描述本次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和不同接触方式与感染发病的关系 ,并以图例和表格方式表达。结果 本次医院感染急诊科员工在 2 0 0 3年 4月 2日~ 18日 16 d时间内共发生 SARS患者 5例 ,罹患率为 2 1.74 % ,整个感染过程形成清晰的传播链 ;感染人群全部为护士 ,男女之比 1∶ 4 ;发病潜伏期长 ,潜伏期平均 >10 d;病程长 ,自发病到痊愈出院平均为 4 9.4 d;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 ,无发病。结论 本次医院感染首例传染源为输入性 ;无防护近距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急诊科护士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37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深圳市福田区共报告37例散发SARS病例,患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23.1a;发病率为4.38/10万,病死率为5.4%,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 SARS是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SARS病人,潜伏期1~12d,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SARS的可能来源、流行特征、传播途径与预防对策。方法对广西的2起早期SARS案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北京某家庭SARS案例和报刊介绍的北京一宗SARS案例收集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因素分布理论结合免疫学原理对其传播链进行解剖分析和演绎推理。结果广西的两宗早期病例分别存在动物或野生动物接触史。4起爆发案例均呈家庭和特殊职业聚集性,其二代病例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但也可能存在血传播和性传播。结论SARS很可能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除传播途径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外,显性感染者的潜伏期或隐性感染可通过性传播而形成隐匿传播。SARS的预防策略为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加强疫情报告与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调查处理,同时做好医护人员防护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切断隐匿传播途径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北京市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 10 9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临床诊断病例进行再次调查 ,了解其真实的流行病学史。方法 选择截止到 2 0 0 3年 6月 9日北京市全部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SARS临床诊断病例为调查对象 ,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法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结果 调查时间为 2 0 0 3年 6月 9~ 30日 ,结果显示 ,10 91例临床诊断病例中 15 9%的患者通过补充调查找到了与SARS患者的接触史 ;10 5 %的患者存在续发史 ;4 6 5 %的患者找到了医院内感染史。流行病学史综合判定结果显示 ,在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临床诊断病例中有 4 6 6 %的患者通过补充调查找到了可能的流行病学史。结论 通过以流行病学史为主要内容的补充调查 ,部分患者可以找到相应的感染来源  相似文献   

14.
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19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某综合性医院3~4月份收治和医院感染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 (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在3月中旬和下旬有两个发病高峰,地理分布:发病病例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人群分布:住院患者多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而受染的医护人员以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为主;(2)输人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传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2批传染源;(3)研究发现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4)控制隔离传染源、加强病区通风换气和定时消毒、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医护人员加强防护等各项措施采取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该院医护人员的受染方式前期以医院内传染为主,后期以门急诊窗口岗位受染较为突出,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SARS医院感染是可控可防的。  相似文献   

15.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s a newly emerged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a high case-fatality rate and devastating socio-economic impact. In this report w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 SARS outbreak in a hospital in Tianjin, between April and May 2003. We collected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data on 111 suspect and probable cases of SARS associated with the outbreak. Transmission chain and outbreak 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outbreak was single sourced and had eight clusters. All SARS cases in the hospital were traced to a single patient who directly infected 33 people.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16 to 82 years of age (mean age 38.5 years); 38.7% were men. The overall case fatality in the SARS outbreak was 11.7% (13/111). The outbreak lasted around 4 weeks after the index case was identified. SARS is a highly contagious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substantial case fatality; an outbreak can result from one patient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However, stringent public health measures seemed to be effective in breaking the disease transmission chain.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He JF  Xu RH  Yu DW  Peng GW  Liu YY  Liang WJ  Li LH  Guo RN  Fang Y  Zhang XC  Zheng HZ  Luo HM  Lin JY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7-232,T001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story syndrome,SARS)流行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目前追溯到首例发病日期为2002年11月16日,家庭聚集发病5例;2003年1月2日,河源市为全国最早正式报告SARS病例的城市。至2003年6月15日止,广东省共有15个地级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全省报告发病率为1.77/10万,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5个城市(佛山、广州、深圳、中山及江门),占病例总数的95.97%,广州市报告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5.81%;报告死亡数为58例,报告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为3.84%。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8日至2月26日(占病例总数的50.69%),单日发病例数最多的为2月8日,共55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20—49岁),占65.86%。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现象,医务人员的聚集性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9.38%,家庭聚集性病例占12.04%。早期135例无明确接触史的社区散发患者中,从事与动物相关职业者11例,占8.14%。潜伏期为1—12d,中位数为4.5d。实行严格的SARS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落实预防控制SARS的各项指引,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和落实,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是主要的控制措施。结论 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重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些研究结果支持SARS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