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兔附件扭转复位后卵巢缺血再灌注损伤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雌性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0只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8),实验组先建立兔附件扭转模型,附件扭转24h后解除扭转并将之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于24、48、72、96 h后取双侧卵巢组织,检测卵巢丙二醛(MDA)、诱导型氧化亚氮合成酶(iNOS...  相似文献   

2.
下腹正中小切口兔输精管结扎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下腹正中切口兔输精管结扎术可否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方法正常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4只(约4月龄),7只(随机选择)经阴囊切口暴露睾丸和输精管后靠近附睾尾进行输精管结扎,另7只从耻骨联合上方的腹正中线上作一小切口,暴露腹股沟管内的输精管后进行输精管结扎。术后10天进行局部解剖,观察手术局部的变化。结果与经阴囊切口相比,经腹正中切口的兔输精管结扎术可明显减轻阴囊水肿以及睾丸、附睾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结论远离阴囊和附睾的经下腹正中切口的兔输精管结扎术,可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采用家兔做研究对象,了解创伤后电凝止血是否会加快卵巢功能的衰退,从而为临床上围手术期卵巢手术后卵巢功能的保护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选取性成熟雌性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4组:单极电凝止血组、双极电凝止血组、缝扎止血组、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模拟人腹腔镜下对卵巢创面电凝止血,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4组术前及术后4周性激素水平、卵巢重量、术后坏死区域面积、卵泡分类记数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4周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各组间术后4周卵巢重量、术后坏死区域面积、成熟卵泡记数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双极电凝止血组手术止血时间明显较其他两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手术中三种止血方式对围手术期卵巢功能影响不明显,但是双极电凝止血在手术时间上明显优势于单极电凝止血及缝扎止血。  相似文献   

4.
常温储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通过常温保存的兔同种异体新鲜骨移植实验研究探讨常温骨库保存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28只,平均兔龄5.6个月,平均体重2430g(2000—3000g)。随机选择一侧桡骨截除1.0cm造成骨缺损模型,再用保存1年的库存新鲜兔骨修复骨缺损,同时将该侧肢体截除之桡骨移植于对侧肢体作为对照组。把2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4、8、12、16周处死,观察放射线、组织学及光、电镜结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4周,无明显骨痴形成;术后8周,植骨两端均有骨痂形成,但移植骨密度高、塑形差;术后12周移植骨与宿主骨已骨性愈合,骨髓腔通畅。结论 常温骨库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的成骨效果经动物实验观察,植骨后无明显排斥反应,成骨生物效应良好,对于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活素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8~12月龄雌性新西兰大耳兔卵巢去势法10周得到Ⅰ型骨质疏松模型,再行桡骨骨折造模,从而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含1g/(kg·d)骨活素胶囊的生理盐水和淀粉糊5ml灌胃,在2、4、8周随机选取动物行影像学、血液生化指标、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骨活素干预的实验组动物较对照组骨痂、骨小梁形成增多增快,骨痂力学强度增强.结论:骨活素胶囊能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时间缩短,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补肾健脾方药对卵巢切除大鼠骨密度、骨矿含量的影响,取10月龄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E3阳性对照组、中药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行假手术,其余3组行完整双侧卵巢除术。术后第3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用药满12周后处死,分离L3腰椎体及左侧股骨,进行骨矿密度、骨矿含量、表观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补肾健脾方药能明显维持切除卵巢大鼠椎体及股骨的骨矿密度、骨矿含量和表观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研究部分医源性异物对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增生组织块形成的影响,为临床防止瘢痕形成的医源性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于其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将其随机分成缝线组、滑石粉组、锯末组、对照组,分别用医用缝线、滑石粉、锯末沾染创面,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各组创面的愈合过程;于各组创面愈合后不同时问点切取标本镜检,测定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后增生瘢痕组织块内组织成纤维细胞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阳性表达.结果:放置常见医源性异物滑石粉、缝线于兔耳腹侧创面后,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组织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织学表现为增生块在术后30天时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四组增生块组织成纤维细胞数、TCF-β1表达在术后30天较显著,随着时间推移增生性组织块在术后60天后逐渐减少;检测增生块中TGF-β1表达与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具有正性调控作用.结论:常见医源性异物滑石粉和缝线沾染兔耳创面可促进组织TGF-β1表达增强、促使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多,进而促使增生瘢痕组织块形成过多.外伤中常见的异物锯末沾染兔耳腹侧创面后也可形成类似医源性异物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提示在临床手术中尽可能少的遗留缝线线头于创口内,尽可能祛除手套表面黏附的滑石粉,外伤清创时尽量祛除创面内异物有助于预防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评价X线和多层螺旋CT观察镁合金螺钉应用于膝关节术后影像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成年雌性比格犬16只,制造膝关节股骨内髁骨折,以镁合金螺钉进行固定,术后1、4、8及12周对其行X线和CT扫描,评价钉体降解和骨愈合的情况.结果 X线和CT均可以观察钉体降解和骨愈合情况,两者具有较好的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60).结论 X线和CT检查均能观察体内镁合金螺钉的降解和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动物造模方法.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60只,于右胫骨近端开骨窗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鱼肝油酸钠,骨蜡封闭骨窗,4周后行X线检查,再次手术暴露骨窗,局部产物送细菌培养.结果 造模过程中因麻醉致死12只.手术后2周内因发热、咳嗽死亡8只,死亡兔行尸体解剖后发现8只兔均出现双肺脓肿,无菌条件下取兔肺组织行细菌培养发现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手术后3周内因腹泻死亡4只,其余36只兔均出现明显的慢性骨髓炎表现.结论 骨骼开窗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鱼肝油酸钠,并使用骨蜡封闭骨窗是建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兔下颌角弧形截骨后咬肌肌球蛋白重链(MHC)mRNA测定,研究咬肌在骨架缩短后的适应性变化规律。方法:3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5只,行左侧下颌角弧形截骨,右侧不手术作自身对照。2、4、8、12和24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提取咬肌MHCⅠ、MHCⅡ型和内参GAPDH的mRNA进行RT-PCR。结果:手术侧较对侧MHCⅠ型的mRNA转录降低,12周后正常。MHCⅡmRNA 2周时先降低,4周后恢复正常。2、4、8周MHCⅡ/MHCⅠ手术侧较对侧增加。结论:下颌骨架缩短后咬肌发生适应性的改建,咬肌组分的这种变化有利于建立口颌系统新的平衡和咀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 42例资料完整 ,其中 2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耳乳突炎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CT特征、诊断及鉴别。方法 :用岛津SCT 30 0 0TX ,以骨算法方式 2mm连续靶CT扫描。 42例中 ,男性 2 2例 ,女性 2 0例 ,临床症状有听力下降、流脓、头痛、耳鸣、眩晕等。结果 :HRCT能清楚显示外耳、中耳、及内耳结构。术前诊断单纯型 16耳 ,肉芽肿型 8耳 ,胆脂瘤型 18耳。 2 6耳诊断为肉芽肿型和胆脂瘤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术前诊断为肉芽肿型 8耳 ,术后 2耳病理证实为胆脂瘤型。 18耳胆脂瘤型术后证实有 3耳为肉芽肿型。结论 :由于HRCT能清晰显示颞骨结构 ,对中耳乳突炎性病变发现及定位较准确 ,对胆脂瘤和肉芽肿型鉴别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去势法联合皮质激素快速诱导兔骨质疏松模型椎体骨小梁Micro-CT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40只8个月龄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20)及去势+肌注甲强龙组(B组,n=20)。术后第2、4、8、10周行血清骨转化标志物检测及离体腰5椎体Micro-CT扫描。每组在每个时间点动物数5只。结果两组vBMD在术后第8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VF、Tb.N、Conn.D、Tb.Sp、SMI及Tb.Th分别在术后4、8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TRAP-5b迅速增高,至第4周达峰值,术后第4、8、10周,两组TRAP-5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ALP缓慢逐渐增高,至第8周才达峰值,术后第8、10周,两组B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去卵巢+肌注甲强龙可在8周内快速建立兔OP模型,骨微结构衰败早于vBMD变化而与骨转化标志物同步。  相似文献   

13.
兔胫骨骨膜大部分切除对胫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  马平  胡蕴玉  韩一生  罗卓荆  李丹  王军 《医学争鸣》2002,23(24):2296-2298
目的 观察兔胫骨骨膜大部切除后供区骨变化 .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 12只 ,左胫骨手术切除大部骨膜 75mm× 18mm ,约占全胫骨骨膜的 2 / 3,右侧未切除骨膜 .通过X线、骨密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 ,比较术后 8,12wk双侧兔胫骨的差异 .结果 骨膜大部切除后的兔胫骨 ,由于干骺血管系统和剩余部位的骨膜血管充分代偿 ,在骨长度、骨密度、骨强度及组织学方面与骨膜完整的兔胫骨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另外骨膜切除后 8wk ,有新的骨膜再生 ,其组织结构与正常骨膜基本相同 .结论 骨膜大部分切除后对供区骨组织无明显影响 .  相似文献   

14.
家兔腹腔妊娠发病率较低。笔者于一九八一年十月十日因怀疑一雌性日本大耳兔患腹腔肿瘤,行剖腹探查,发现该兔腹腔妊娠,胎儿已死,经手术取出,该兔术后情况良好。该兔系二岁龄。经产兔;自一九八一年五月九日流产后,曾多次与雄兔交配过,但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仙人掌提取物对兔耳腹侧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仙人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在每只兔耳腹侧中线两侧分别做近、中、远各3个直径约1.0cm、间隔约为1.0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深达软骨膜表面);每只兔左右耳各6个创面,每组120个创面,共240个创面。分别在仙人掌组创面上喷洒仙人掌提取物,空白对照组创面喷洒0.9%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胶原Ⅰ、胶原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含量表达。结果:各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仙人掌组术后22、54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含量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仙人掌组术后22、39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Ⅲ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术后54d时则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仙人掌组术后22d时MMP-1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54d时则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仙人掌提取物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表达,促进胶原Ⅲ表达,使MMP-1表达升高,从而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软化、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脊柱骨软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脊柱骨软骨瘤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将 1994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科收治的 6例脊柱骨软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6例患者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 ,2例术前诊断骨软骨瘤 ,术后经病理证实 ,另 4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术前诊断率为 33.3%。 结论 :认识本病的临床特点 ,行CT和MRI检查可早期确诊。一旦确诊 ,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法获取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只,每只兔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物蛋白胶混合注入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的肌腱和骨道间隙内,对照组只注射生物蛋白胶,分别在2、4、8周各时间点每组处死3只兔子取材。组织学观察腱骨界面的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8周在腱骨界面之间为瘢痕组织,腱-骨结合较紧密,有类Sharpey纤维成分。实验组,术后2周腱骨结合部位已经出现未成熟的类软骨细胞,术后8周为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排列较整齐,从肌腱向骨道逐渐移行,类似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的止点结构。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腱骨界面,形成类似正常前交叉韧带止点样结构,有利于促进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在50例脊柱结核中、下胸椎18例(35%),上腰椎15例(30%),腰椎8例(16%),颈椎5例(10%),胸椎4例(8%).X线表现: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脊柱后突畸形,椎旁脓肿形成及钙化.CT表现:除有X线的表现外,能够清楚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病变范围;显示死骨及病理骨折,特别是能够显示脓肿或骨碎片突入椎管的情况.CT平扫结合增强检查可帮助了解脓肿的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结论:CT密度分辨率高,可显示普通平片难以发现的早期轻微的骨质破坏,显示隐蔽的小脓肿,有利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张波 《健康之路》2016,(4):254-255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的CT征象,探讨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齐全、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为脊椎结核的27例病例,均行CT检查。CT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行薄层容积扫描,并重建冠状位及矢状位,分析其发生部位、数目与CT征象。结果:27例脊柱结核,8例伴有肺结核;胸椎8例,腰椎18例,全脊柱1例,相邻两椎体16例,多发11例;CT骨质破坏碎骨片型6例,溶骨型5例,骨膜下型1例,局灶硬化型1例,混合型11例;椎体高密度22例;骨赘或骨桥13例;死骨或钙化15例;附件改变8例;终板侵犯18例;椎体楔形变14例;19例椎间隙狭窄;22例伴有椎旁脓肿,3例脊柱后凸畸形,2例脊柱侧凸畸形。结论:CT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 MSCT)图像特征,旨在对手术方式进行指导。方法:选择收治的53例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耳硬化症患者,全部患者均予以眶上线MSCT扫描,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CT分级,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结果:MSCT的确诊正确率为97.0%(96/99),45例(89耳)传导性耳聋患者中,MSCT检查显示,异常44例(88耳),正常1例(1耳)。6例(8耳)混合型耳聋患者经MSCT检查显示全部异常。2例(2耳)感音性耳聋患者 MSCT 检查均显示无异常。53例患者中42例(67耳)患者接受手术,CTⅠ级采用镫骨底板部分切除术(20耳),CTⅡ级分别采用镫骨底板部分切除术(12耳)、全切术(18耳)或镫骨小孔开窗术(8耳)。 CTⅢ级分别采用镫骨底板部分切除术(4耳)或镫骨底板小孔开窗术(5耳)。与临床结合手术确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 P >0.05)。结论:结合耳硬化症的MSCT图像特征,能进一步明确病灶范围,以便于采取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