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50例成年尸体下肢主要静脉的解剖观察,为临床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等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在1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测量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胭静脉的长度、特别点外径以及静脉瓣膜数量和形状等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长度各为(71.32±0.98)cm、(29.69±0.57)cm、(13.49±2.01)cm;大隐静脉起点、平股骨内侧髁上缘平面及终点外径各为(1.12±0.49)cm,(1.57±0.42)cm,(2.03±0.66)cm;股静脉起点、股三角尖处及终点外径各为(1.62±0.49)cm,(1.77±0.42)cm,(2.03±0.66)cm;腘静脉起点、中点及终点外径各为(1.55±0.51)cm.(1.59±0.37)cm,(1.62±0.49)cm;静脉瓣膜以双瓣型多见,瓣膜分布越向远侧越多.结论:以上对下肢静脉的观测结果,为临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102例下肢大隐静脉的解剖学定向测量与研究,为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依据。方法统计102例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汇入类型,测量汇入处外径及汇入处到隐股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间距以及大隐静脉主干特别点外径,并加以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以Ⅱ四支型、Ⅲ三支型和Ⅳ三支型为主,股内侧浅静脉与股外侧浅静脉汇入处外径最大,分别为(0.40±0.11)cm、(0.44±0.12)cm;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汇入处到隐股点的间距最长,分别为(4.76±0.38)cm、(2.55±0.28)cm;到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间距最长,分别为(12.94±0.65)cm、(12.81±0.65)cm;大隐静脉主干特别点外径越向上越粗。结论对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观测结果提示,对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进行结扎时,必须结扎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血管移植时尽量避免损伤大隐静脉主干,以隐股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解剖结构及位置关系来确定股内侧浅静脉与股外侧浅静脉汇入处的体表投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运用膨体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对19例轻中度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作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全瓣包窄术.结果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全部恢复,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下肢沉重感消失,肿胀消退,皮炎、溃疡愈合.随访1~4年,无复发.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全瓣包窄术操作简便、疗效好,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4.
观测100例成人尸体股静脉长度、外径、瓣膜形态、位置、数目和方位;股静脉主要属支外径,距腹股沟韧带距离,注入方位及入口附近瓣膜,为临床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对股静脉穿刺、插管,瓣膜修复术、移植术及静脉逆行造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变化。方法 :2 5 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共 30 8条患肢 ,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 ,深静脉顺行造影 ,对隐 -股静脉瓣膜及深静脉瓣膜功能进行测试。结果 :下肢静脉曲张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 90 .14 % ,仅有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 16 .11%。结论 :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仅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常见病理变化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时重点要纠正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但不能忽视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隐-股静脉瓣膜功能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变化.方法 258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共308条患肢,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隐-股静脉瓣膜、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90.1%,单-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16.1%,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74.0%.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很高,强调纠正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黄道景  龚凯等 《广东医学》2002,23(11):1168-1169
目的:观察隐-股静脉瓣膜功能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变化,方法:258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共308条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隐-股静脉瓣膜、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90.1%,单一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16.1%,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为74.0%,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很高,强调纠正深静瓣膜功能不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在解剖一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股静脉重叠于股动脉的深面稍偏内侧,股静脉内侧缘距股动脉内侧缘偏内1 mm,向下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91mm处股静脉移行至股动脉的内侧,大隐静脉末端越过股动脉前面至其外侧行经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起始部夹角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6 mm处注入股静脉,此处大隐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横径分别为7 mm,5 mm和6 mm.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0 mm处从股动脉深面发出,起始处横径3mm.股深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79 mm处汇入股静脉,此处股深静脉横径为4 mm.  相似文献   

10.
股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量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及与相应部位的距离,观察其分支类型及其比例.方法:用自身比例法对32具成人尸体的64侧股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结果:股动脉外径为(9.56±2.43)mm,距腹股沟韧带的垂直距离为(10.48±3.51)mm.股深动脉外径为(6.49±1.79)mm,距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距离为(39.75±13.01)mm,其起点位置的类型以后外侧位(占54.69%)和后位 (占20.31%)者多见.旋股外侧动脉多起自股深动脉,共49侧,占76.56%;外径为(5.06±1.42)mm,距腹股沟韧带或股深动脉起点的距离分别为(37.84±14.17)mm和(23.81±12.21)mm.旋股内侧动脉多起自股深动脉,共63侧,占98.44%;外径为(3.74±1.08)mm,距腹股沟韧带或股深动脉起点的距离分别为(44.84±0.00)mm和(56.83±23.28)mm.结论:本文为临床插管时寻找股动脉的深度提供了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造影及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下肢深静脉造影,分析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评价下肢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7月~2007年7月,对53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90条肢体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20条肢体同时行逆行造影检查。结果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原因,依发病率的高低分别是股腘静脉双支畸形481条肢体(其中股静脉畸形189条;腘静脉畸形219条;同时合并二者畸形73条)占69.7%;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3条肢体,占16.4%;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7条,占9.7%;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16条,占2.3%;深静脉血栓后遗症11条,占1.6%;先天性深静脉无瓣症2条,占0.3%。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为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股腘静脉双支畸形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下肢静脉造影是检查下肢静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同时更是选择治疗方法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点(隐股点)的定位,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3具成人尸体左,右大隐静脉及周围组织直至其汇入股静脉处,进行肉眼观测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解剖定位:以耻骨结节为圆心,直径约4.15cm为圆,与同侧腹股沟韧带下3.95cm平行线(以下肢纵轴线为基准)相关点;临床定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触及股动脉搏动内侧约0.5cm处,距离腹股沟韧带下3.95cm处,结论:大隐静脉根部结构关系复杂,隐股点与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股动脉三者关系密切,尤其是后二者,定位应根据三者综合确定,本文提供的定位方法在大隐静脉剥脱手术中进行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腔内激光+高位结扎+戴戒术治疗PDV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加高位结扎加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方法: 经静脉造影等检查后,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24例(29条下肢)予以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的下肢曲张浅静脉手术后均闭塞、消失,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大隐静脉主干均发生血栓性闭塞. 11条肢体(37.9%)发生沿大隐静脉行程条索状硬结或硬块,2条肢体(6.9%)出现淤斑,1 例(3.4%)患者发生皮肤浅表烧伤. 全组病例术后随访12~36 mo,症状完全消失及明显减轻的下肢23条(79.3%),患肢溃疡愈合11条(73.3%),病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轻度肿胀2条(6.9%),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者1条(3.4%). 结论: 腔内激光加高位结扎加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满意,实用性强,具有安全、微创、瘢痕小和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应用股浅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长沙铁路医院(410001)李家琅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多发症.以往,对于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传统的做法即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1980年Kistnor首先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  相似文献   

15.
自1987年2月至1989年1月,应用大隐静脉壁环包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关闭不全的瓣膜窦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6例(17个肢)取得满意效果。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游离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将切下的大隐静脉纵行剖开,拼缝成与股静脉瓣窦大小相似的静脉片,其下缘缝于瓣环线上,缝线结扎后以指压法无血液逆流为度。大隐静脉片前缘缝合,其上缘固定于股静脉壁上,常规作小腿曲张静脉及交通支结扎。随访1~23个月,三周后可去除外支持恢复正常工作,溃疡愈合,症状消失,我们认为这一手术是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包瓣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5例报告龚军,杨明万,林志勇,杨水根,刘长建关键词:静脉;血管/科手术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作者自1991年6月至1993年1月应用股浅静脉瓣膜包裹术(又称包瓣术)治疗25...  相似文献   

17.
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临床诊断1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27例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184条病肢进行临床诊断分析。其中103例141条病肢行下肢深静脉造影,100例149条病肢行光电容积描记检测,22条病肢行下肢动态静脉压测定。结果显示,本病绝大多数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它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线有共同的病变机理,主要是深静脉和隐股静脉瓣膜近侧血柱长期逆向重力作用和瓣膜本身组织结构下良。本组资料结果证实,深静脉造影是了解深静脉通畅与否、静脉和交通支瓣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液倒流性病变,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其主要原因。目前治疗该病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为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术、自体带瓣静脉段股浅静脉移植术和静脉外肌袢形成术等,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深静脉血液倒流程度选择相应术式。笔者自1991年6月~2002年3月,应用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血液重度倒流者16例共16只下肢,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100具成年尸体(男61、女39)的旋髂浅血管,主要结果如下:1.旋髂浅动脉以单干起始者占78.97%.与其它动脉共干起始者占17.95%.2.旋髂浅动脉起点平均在腹股沟韧带下缘13.53±9.23mm处,在韧带下缘30mm内起始者占95.52%.75.12%起于股动脉.3.旋髂浅动脉平均外径为1.45±0.41mm,主要分布于股上部、腹壁下部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肤和皮下结构.4.旋髂浅静脉平均外径为2.31±0.59mm,单支静脉主要回流入大隐静脉,双支静脉分别回流入浅静脉及深静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解剖了100侧小儿大隐静脉,对其主干形态,长度,外径,隐股点,瓣膜和穿通支数目作了观察和测量。大隐静脉大部分(93%)为单干型,少数为岛型(6%)和副大隐静脉(1%)。大隐静脉长26.0±3.57厘米,属支以3-4支为多见,瓣膜每侧平均5.8个,集中分布在股部大隐静脉的最上段和小腿上段,穿通支中一支者较多,集中分布在膝上3.5厘米和膝下5-6.5厘米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