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梅毒是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梅毒疫情逐年上升。辽源市是吉林省东南部小城,为了解本市梅毒疫情动态情况、掌握发病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本市2008-2012年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资料本市2008-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及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市2008-  相似文献   

2.
周运朝  龚建仁 《职业与健康》2013,(24):3324-3326
目的了解2008-2012年西安市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梅毒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西安市的梅毒报告发病数据做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2012年,西安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均发病率为10.66/10万。梅毒发病以Ⅰ、Ⅱ期和隐形梅毒为多,其合计构成占全部病例的96.78%。梅毒的高发年龄段为20—34岁,在该年龄段女性病例多于男性(P〈0.01)。梅毒的多发年龄段为20—49岁,该年龄段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65.69%。结论西安市梅毒的发病率在持续上升,需加强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以降低梅毒的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苏州市工业园区2008-2012年梅毒流行的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折。结果 2008-2012年苏州市工业园区累计报告梅毒966例,年均发病率为23.87/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30.87/10万),以后发病率逐年下降。男女性别比为1:0.9。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性活跃青壮年组(75.78%)。以早期显性梅毒(Ⅰ期+Ⅱ期)和隐性梅毒为主,分别占49.37%和46.48%,但2010年后发病以隐性梅毒为主。职业以家务及待业者(14.80%)、工人和商业服务者(均为10.56%)为主。传播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为主(58.59%)。结论苏州市工业园区梅毒发病率自2008年以来逐渐下降,隐性梅毒逐渐成为梅毒发病主流,外地及外籍患者占一定比例,需强化宣传,加强监督,规范诊治,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5-2012年海门市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2年海门市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海门市梅毒疫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6.89/10万。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4.03/10万增至2012年的25.49/10万,呈快速增长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主要为农民及工人,城区报告病例数最多。结论梅毒疫情还在快速增长,要加强对孕产妇的检测筛查,突出重点人群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综合性医院2008-2012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梅毒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医院网络直报202例梅毒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2012年连续5年梅毒发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分别为18、20、25、64和75例),发病年龄1~87岁,20~40岁是高发年龄段,60岁以上老年人占18.32%。2008-2012年梅毒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梅毒性别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梅毒分型以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为主,分别占39.11%和32.67%。职业分布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农民(农民工)占34.16%,家务及待业占19.80%,不详占17.33%。结论近5年梅毒发病数量逐年上升,应加强对城市农民(农民工)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降低梅毒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宣武区2008-2012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以后制定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宣武区梅毒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共宣武区共报告梅毒病例775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3.80/10万、23.57/10万、20.20/10万、32.00/10万和23.42/10万。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发病年龄以20~2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所有梅毒病例数的20.26%。结论规范梅毒诊治,加强对该地区重点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监测工作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同心县2008-2011年梅毒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索该县梅毒发病率增长的原因。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同心县2008-2011年梅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同心县2008--2011年共报告梅毒病例1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31/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男性37例,女性76例,男女性别比为1:2.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30~39、40~49岁3个年龄组,共报告66例,占58.4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共84例,占74.34%;梅毒患者中已婚者102例,占90.27%。梅毒分期以隐性梅毒为主,共95例,占84.07%。结论同心县梅毒发病趋势不容乐观,提示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济南市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济南市2006-2012年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2年济南市报告的梅毒病例占乙类传染病中性病报告数的64.06%。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均增长15.27%。早期梅毒占61.60%,胎传梅毒人数逐年增多,隐性梅毒增加趋势明显。男女性别比为1.16︰1。男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65.52%,女性主要集中在20~34岁,占53.78%。老年组发病率升高,早期梅毒男性占40.59%、女性占31.22%。结论济南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应加大重点人群干预检测力度以控制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甘肃省梅毒发病及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甘肃省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7年,甘肃省梅毒报告发病率总体呈增长趋势(〖XC小五号.EPS;P〗=1 258.09,P < 0.05),由2008年的8.46/10万增长到2017年的22.97/10万,年均增长11.73%。甘肃省所有县区均有梅毒病例报告,高发地区主要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8.77/10万、26.24/10万、26.24/10万。2008-2017年累计报告梅毒病例数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96[DK]∶1。青年和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20种人群分类中,以农民报告病例数最多(占46.66%)、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20.21%)。各期梅毒中,以隐性梅毒病例数最多,构成从2008年的48.85%增长到2017年的85.04%,报告病例数年均增长18.80%。结论 甘肃省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应根据梅毒流行特征、针对重点人群制定防治策略,以遏制梅毒蔓延,减少对公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约占95%以上,梅毒螺旋体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染。梅毒在全世界流行,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解放前是中国4大性病之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2年贵州省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报告梅毒病例11568例,梅毒报告发病率为33.35/10万;各期、各类梅毒均出现增长,以胎传梅毒增长最快;20~39岁年龄段病例最多;报告病例中以农民为主。结论:贵州省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高危人群的梅毒筛查和干预工作,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了解乌鲁木齐市2006--2013年梅毒的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制定梅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乌鲁木齐市2006--2013年梅毒发病年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3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梅毒病例12187例,总发病率为55.77/10万;以隐性梅毒为主,占66.06%(8051/12187);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报告梅毒病例男女之比为0.98:1;大于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19.04/10万;其次是20—39岁的性活跃人群。结论乌鲁木齐市需加强梅毒防治的宣传和干预工作,规范梅毒诊疗,有效遏制梅毒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3.
黄艳 《职业与健康》2014,(3):378-380
目的分析2008--2012年江苏省沭阳县梅毒流行情况与发展趋势,探讨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沭阳县的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沭阳县共报告梅毒病例40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4/1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27.17%;梅毒病例中以隐性梅毒为主,占31.92%;年龄分布以20—49岁段居多,占70.07%;男女性别比为1:1.3;职业构成以农民和家务待业居多,占48.38%;县城、乡镇病例各占21.70%、78.30%。结论沭阳县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医疗干预和行为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4-2012年北京市梅毒和淋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性传播疾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市2004-2012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梅毒和淋病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梅毒33 363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12.26/10万~25.13/10万;淋病23 983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5.52/10万~35.53/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48.53,P<0.01)。除隐性梅毒外,其他各期梅毒和淋病男性病例均多于女性。梅毒和淋病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分别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4.59%和88.43%。梅毒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为主,占所有报告病例的53.76%。梅毒和淋病报告病例较多的区县均为丰台区、海淀区和朝阳区,以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结论梅毒已成为北京市发病率最高的性病,应重点针对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有效控制性传播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郭璐  张敏  吴苏姝  濮志清  王琛琛  徐斐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02-5403,5406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南京市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南京市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13个区(县)上报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南京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上报的病例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3.40%;年龄分布均集中在20~49岁,占总病例的72.20%;一期、二期、三期和胎传梅毒均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而隐性梅毒则是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结论 南京市梅毒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应进一步加强高危人群的梅毒筛查和干预工作,从而控制梅毒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张嘉陵  许雷  谷利妞 《职业与健康》2012,28(17):2137-2138
目的分析2008—2010年连云港市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0年麻疹发病1 248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3月和11—12月,分别占58.65%、31.97%;发病人群以0~11月龄和12月龄~4岁为主,分别占41.03%、29.57%;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分别占70.11%、13.22%。结论连云港麻疹发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7.
吴小清  徐庆 《职业与健康》2014,(11):F0002-F0002
目的分析2005—2012年南京市人狂犬病流行特点与流行趋势,为人狂犬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南京市人狂犬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市2005—2012年共报告22例狂犬病病例,年发病率在0.012/10万~0.08/10万之间,病死率为100%。全部病例来自于郊区(县),江宁、六合、浦口是该市狂犬病高发地区,共报告16例(72.73%);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报告11例(50.00%);以农民和民工为主,报告病例占总发病数的72.73%;男女性别比为2.14∶1。结论近几年来南京市狂犬病疫情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狂犬病的病死率为100%,因此,仍应加强狂犬病尤其是农村狂犬病的综合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宣城市梅毒和淋病疫情的流行趋势并进行发病趋势预测,为今后性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宣城市2005~2012年梅毒和淋病疫情数据,分析全市梅毒和淋病疫情流行趋势,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疫情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全市报告淋病和梅毒病例数分别为4 108和6 408例,淋病发病率上升45.78%,梅毒发病率上升327.86%,报告的病例均主要集中于20~49岁年龄组人群(P〈0.001);淋病报告的病例男女比例为6.83:1(P〈0.001),梅毒的男女比例为1.06:1(P=0.016);淋病预测模型为X(k+1)=207.551735exp(0.073302×k)-193.461735,梅毒预测模型为:X(k+1)=53.152494exp(0.238679×k)-40.232494,淋病和梅毒的预测分析显示2013年和2014年的发病率仍会有所上升。结论2005~2012年宣城市的梅毒和淋病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防治工作的重点仍然在20-49岁年龄组人群,今后的淋病和梅毒发病率仍可能上升。  相似文献   

19.
刘雅芬  柳晓丹 《职业与健康》2010,26(12):1388-1389
目的掌握沈阳市苏家屯区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规划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区梅毒疫情资料。结果 2004—2008年沈阳市苏家屯区梅毒年均发病率为27.06/10万;季节分布差异不明显;男女性别比为1.03∶1,男女梅毒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9岁年龄组占63.30%。结论加强卫生宣教,提高人群防范意识,依据梅毒流行特征,实施综合干预,降低梅毒传播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