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京市1949-2006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北京市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49—2006年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疾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49—2006年北京市猩红热发病263111例。1966年发病率最高为488.3/10万,2003年发病率最低为1.86/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中小学生(64.3%)和幼托儿童(24.1%)构成最高。男性(57.2%)高于女性(42.8%)。城区发病率高于近郊,近郊高于郊县。1989年以前发病高峰月集中在1月份和12月份,1989年以后在5月份。[结论]城市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各级医疗保健预防机构应针对在学习生活的群体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宣传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柳州市2005~2012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猩红热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猩红热病例监测数据、个案调查资料及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柳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 07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4/10万。冬季及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15岁,中位数为6岁,3~6岁儿童占所有病例的67.13%,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为主,占52.51%。结论 3~6岁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托幼机构和小学是猩红热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1951-199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猩红热流行的防治对策.[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省1951年以来的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病率由1958年的12.96/10万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的0.75~2.46/10万,1994年以后无死亡;但报病县由70年代的23.90±4.72个/年逐步增加到80、90年代的39.20士5.64个/年,且由农村转移到中等发达城镇或城乡结合部,发病有明显的夏季高峰,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1~15岁的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89.7%.[结论]我省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福建省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8-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012年福建省累计报告猩红热1152例,年均发病率为0.63/10万,2011年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升高,疫情呈散发状态。猩红热发病率,2008~2012分别为0.46/10万、0.45/i0万、0.32/10万、1.09/10万、0.82/10万。2008~2012年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厦门市(3.72/10万),其他地区均低于1/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为0.79/10万,女性为0.46/10万(P〈0.01);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10岁儿童为主,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有3~4岁(6.63/10万),4~5岁(9.82/10万),5~6岁(9.27/10万),6~7岁(6.92/10万)。幼托儿童占58.14%,散居儿童占39.52%,学生占35.29%;高发期集中在4~6月和12~1月。结论福建省猩红热发病以散发为主,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此外,应努力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公主岭市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发病688例,年均发病率为12.74/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居前10位的乡镇共报告454例,占发病总数的65.99%。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46:1。发病年龄集中在4--15岁,共报告624例,占发病总数的90.70%。从职业上看,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共发病675例,占发病总数的98.11%。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高峰期间共发病585例,占发病总数的85.03%。结论猩红热疫情仍很严峻,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控制猩红热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7-2016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转归情况。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猩红热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描述猩红热病例的转归情况。结果 2007-2016年北京市报告猩红热病例28 505例,其中2011年有6 152例,发病率为31.4/10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猩红热病例有夏、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男性病例有17 951例(63.0%),职业以学生(13 488例,占47.3%)、幼托儿童(12 167例,占42.7%)和散居儿童(2 596例,占9.1%)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9岁(占90.5%),在近年3~9岁儿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5月~2013年12月,在发病3周后对7 298例猩红热病例进行了随访,仅8例病例出现并发症,其中中耳炎有2例、鼻窦炎有1例、肺炎有2例、心肌炎有3例,其他病例均痊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近10年间,2011年为北京市猩红热发病水平高峰年,学生和托幼儿童是发病的高危人群,猩红热病例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7.
贾书培  杜蕾  杨长凤 《现代养生》2023,(12):916-919
目的 探讨回龙观地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后期猩红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CDC)中收集2014年1月-2022年12月回龙观地区猩红热病例发病的基本信息,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猩红热发病分布规律。结果 回龙观地区2014-2022年共上报猩红热病例558份,平均每年上报发病率为16.47/10万;发病高峰期分别为5、6、11月和次年1月;发病较多的地区为龙泽园街道(257例)和回龙观街道(245例),发病较少的地区为史各庄街道(56例);男女性别比为1.41∶1,男性病例数明显比女性多;病例的年龄主要分布于3~8岁,以低年级小学生和幼托儿童居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猩红热发病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4-2022年回龙观地区猩红热发病总体平稳,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龄、职业等发病特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采取的管控措施显著降低了猩红热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张莫南  潘雍 《上海预防医学》2019,44(12):1011-1014
目的了解天津市河北区2012-2018年猩红热发病情况,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2012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告的猩红热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62例,发病率为20.61/10万,发病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在5-6月和11-12月有两个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3-7岁为最高,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结论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猩红热疫情的监测,防制暴发疫情,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江西省2004-2014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4年江西省猩红热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江西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39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10万,病例分布11个设区市62个县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以儿童、学生为主;2004-2014年江西省猩红热发病呈现2个阶段:猩红热低发期(2004-2010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04/10万)和猩红热发病快速上升期(2011-2014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16/10万);进入猩红热发病快速上升期,病例分布由40个县区扩大为62个县区,0岁~、5岁~和10岁~年龄组儿童发病率大幅增高,散居儿童构成比增加。结论自2011年以来,江西省猩红热发病水平快速上升,地区分布范围扩大,10岁以下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托幼机构和儿童聚集的游乐场所是今后猩红热防控的重点场所;建议开展病原学监测和病原耐药性监测,进一步认识猩红热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西城区1993~2007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进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城区猩红热年度分析,对病例从不同年份、不同街道、不同人群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3~2007年西城区猩红热发病1077例,发病人群年龄1~15岁为主,他们的职业主要为学生;病例集中在新街口街道;1993年、1994年为西城区猩红热高发时期,1993年发病率高达40.74/10万。结论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使西城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但近三年发病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2.
戴孟阳 《职业与健康》2014,(10):1361-1362
目的分析沈阳市近年来猩红热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对策,为制定猩红热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2004—2012年猩红热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沈阳市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98/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比为1.52∶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7.37/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8.48/10万,男女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6和11、12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26.20%、24.02%;发病年龄以3~8岁年龄组为主,占76.20%;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38.77%、36.66%、21.56%。结论男性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呈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发病高峰,呈春末夏初和冬季发病高峰。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和水平;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3.
唐智超  朱红霞 《职业与健康》2013,(19):2533-2534
目的通过对发热皮疹性疾病病原学检测,为猩红热临床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监测医院诊断为猩红热和“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咽峡炎”的309名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结果从309份中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89例,阳性率28.80%。临床诊断为猩红热的病例,复核诊断阳性率只有54.05%;临床诊断为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咽峡炎病例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率分别为50.96%、8.63%及13.79%。结论医疗机构应开展猩红热的病原学检测,为临床诊断猩红热提供实验室依据,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了解常州市2004-2012年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疫情资料,对猩红热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常州市共报告猩红热657例,年均发病率1.820/10万,每4年常州市会出现1个猩红热发病高峰,每年4-6月为发病高峰;15岁以下儿童发病病例占发病总人数的97.26%,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09∶1;职业分布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各辖市、区均有病例报告.结论 该市应依据猩红热发病周期性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加强幼托机构和小学的防治工作是策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张庆惠 《职业与健康》2014,(10):1363-1365
目的分析沈阳市和平区近年来猩红热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对策,为制定猩红热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和平区2004—2012年猩红热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沈阳市和平区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3.20/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男女性别比为1.52∶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11/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6.33/10万,男女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6月和11、12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28.21%、21.34%;发病年龄以3-8岁年龄组为主,占74.50%;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40.38%、34.52%、21.24%。结论男性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呈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发病高峰,呈春末夏初和冬季发病高峰。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和水平;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4-2014年郑州市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4年郑州市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郑州市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30/10万;男女性别比为1.75∶1;5-6月和11-12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34.15%、34.97%;发病年龄以0~10岁年龄组为主,占98.30%;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36.95%、39.36%、22.76%。结论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猩红热高发场所,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9~2012年北京市西城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今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城区猩红热年度分析资料,对病例从分布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西城区报告猩红热病例613例,发病人群年龄以3~10岁为主,职业主要为学生及托幼儿童;病例集中在新街口街道;2011年为西城区猩红热高发时期,发病率达49.36/10万。病例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扁桃体炎和咽峡炎为主;41例猩红热病例实验室A组β群溶血性链球菌分离率39.02%。结论学生、托幼儿童是该病防治重点人群,皮疹、发热、扁桃体炎、咽峡炎可认为是猩红热病例的症状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浙江省猩红热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1年浙江省猩红热的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浙江省猩红热报告病例数共4 736例,平均发病率为1.84/10万。男性发病率(2.29/10万)高于女性(1.37/10万)(Z=17.193,P<0.05),3~8岁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以4~6月高发,幼托儿童(40.88%)和学生(33.64%)为主,临床诊断病例占98.08%。结论目前浙江省猩红热发病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应加强疾病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