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TCD超声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60例异常,占88.89%。2级和3级原发性高血压的脑血流异常率(分别为94.8%、100%)显著高于1级原发性高血压(77.6%,P均〈0.01),2级和3级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级原发性高血压组平均血流速度(VM)增快、VM减慢和血管搏动指数(PI)增高百分比(分别为83.1%、16.9%、5.1%)与2级和3级原发性高血压组(分别为41.8%、58.2%、24.0%和15.2%、84.8%、78.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2级原发性高血压组与3级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TCD能较灵敏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的病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姜微   《中国医学工程》2013,(4):43-44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参数指标,评价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44例,术前及术后1天行TCD检查,记录颅内外各支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结果本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6例,术后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减慢(P〈0.01)。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7例,术后颈动脉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9例,术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有效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TCD可作为术后简单、快捷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型与中医证型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将90例处于发作期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根据TCD检查的血流速度分为流速缓慢组、流速增快组、流速正常组3组,采集每个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总结各组中医证型特点,对各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90例患者中风阳上扰证19例(21.11%)、气血亏虚证39例(43.33%)、肝肾阴虚证14例(15.56%)、痰浊上蒙证18例(20.00%),以气血亏虚证和风阳上扰证为主.中医证型分布流速缓慢组、流速增快组、流速正常组3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流速缓慢组与流速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流速缓慢组与流速增快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流速增快组与流速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CD检查可以帮助识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型,为中医辨证提供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诊断老年颅内动脉狭窄的意义。方法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组)及老年体检健康者(非卒中组)各50例的颅内动脉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卒中组颅内动脉流速异常29例,非卒中组流速未发现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vp)、均值流速(Vm)减低,收缩一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搏动指数(PI)以及阻力指数(RI)增加,与卒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卒中组可见4例血管管壁狭窄,非卒中组未发现异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检查能直接反映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及颅内血管狭窄,为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治与预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偏头痛发作间歇期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随机抽样选择偏头痛发作间歇期126例为偏头痛组,无偏头痛病史的健康查体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结果偏头痛组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普遍增快,但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偏头痛组发生24例(19%),其中MOA组出现19例(14%),MWA组中出现5例(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管杂音:偏头痛组中38例(30%)可闻及血管性杂音,MOA组出现28例(22%),MWA组中10例(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OA与MWA相比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技术可直观、准确的反映血管机能状态,对评价疗效,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人反复发作眩晕与椎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1年内发作眩晕〉2次且〈40岁的青年人为眩晕组,8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椎动脉内径、走形、入横突孔位置、起点位置、收缩期峰值流速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组中椎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中椎动脉发育异常者患健两侧收缩期峰值流速差异显著(P〈0.01),且两组间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年人反复眩晕与椎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密切相关,椎动脉发育异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造成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颅底动脉血流的特点。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仪对30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颅底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测定,与匹配的100例正常人作对照,并对临床表现为阳性症状突出与阴性症状突出者作组内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经颅多普勒(TCD)异常,各动脉Vm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阴性症状组Vm比阳性症状组低(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存在脑部血管自动调节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TCD)和脑电图(EEG)检测比较分析,为眩晕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30例眩晕患者分别进行TCD和EEG检测.结果 130例眩晕患者TCD检测有99例异常(76%),表现为血流增快或减慢,减慢以椎基底动脉为主;脑电图检测有51例异常(39%),表现为不规则θ和δ慢活动增多.结论 TCD检测和EEG检测为临床对眩晕患者的诊断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眩晕患者的颈动脉形态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梗死后眩晕患者(观察组,42例)的颈动脉形态、斑块、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脑梗死后无眩晕患者(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颈动脉Ⅰ级狭窄者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Ⅱ、Ⅲ级狭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Vm下降速度,PI和RI增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内无回声及弱回声区面积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9.6±13.6)%及(22.1±7.5)%。结论:TCD可了解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安全元创伤。有助于脑梗死后眩晕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面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在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及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面积脑梗死40例(A组)、腔隙性脑梗死40例(B组),选择同期正常(C组)36例作为对照。应用TCD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A组脑血流异常率为95%(38/40);B组脑血流异常率为75%(30/40);c组脑血流异常率为33%(12/36):A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C组(P〈0.05)、A、B、C组脑血管狭窄患者分别为2l、17、2例,A组、B组血管狭窄率较C组明显增多(P〈0.05)。A组、B组流速减慢发生率较C组增多(P〈0.05)。A组脑梗死病灶侧/CA、ICA、ACA的PI、RI较B、C组明显增大(P〈0.05),结论:应用TCD有助了解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治疗、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作为常规的脑血管病的排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分析。方法对180例临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其脑血流改变。结果18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血流速度增快136例,血流速度减慢14例,两侧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22例,血流速度正常8例。90%左右患者TCD频谱形态无异常改变,30%以上血流速增快患者频谱出现宽频带音的杂音,10%患者TCD频谱波峰变钝,以血流速度减慢者多见,少数高流速患者及血流不稳定患者可闻及乐音性杂音。结论TCD检查有助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分析。方法对180例临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其脑血流改变。结果18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血流速度增快136例,血流速度减慢14例,两侧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22例,血流速度正常8例。90%左右患者TCD频谱形态无异常改变,30%以上血流速增快患者频谱出现宽频带音的杂音,10%患者TCD频谱波峰变钝,以血流速度减慢者多见,少数高流速患者及血流不稳定患者可闻及乐音性杂音。结论TCD检查有助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1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采用盐酸培他啶川芎嗪注射液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9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眩晕宁方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3.6%,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观测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TCD观测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且有起效快、疗程短、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罗文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4):127-127,129
目的 利用经颅多普勒(TCD)了解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功能状况,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90例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症状的病人进行了经颅多普勒检查,将流速减慢型与流速增快型进行分类。结果 90例病人中,流速减慢型49例,流速增快型41例。结论 经颅多普勒(TCD)对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及其药物疗效观察提供了直接的、客观的指标,可指导临床医生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乐超声(TCD)和脑电图(EEG)对脑震荡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脑震荡患者(病例组)和对照组80例正常查体者进行TCD和EEG检查,并分析探讨其特征。结果:脑震荡组TCD异常率为67%,EEG异常率为64%。对照组TCD异常率为15%,EEG异常率为13.5%,脑震荡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TCD的应用有助于动态观察脑震荡患者的脑血流变化情况,EEG能客观评价脑震荡病人脑机能状态,两者对伤情变化的判断及预后估计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多普勒仪检测技术研究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颈性眩晕症患者319人,其中120例采用针刺治疗法(针刺组),99例采用手法治疗(手法组),100例未做任何治疗(对照组),应用多普勒仪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针刺与手法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均有明显改变,血管阻力的波动指数(PI)下降,血流速度增快,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和手法治疗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老年和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损害的不同特点。方法:收集161例老年和84例非老年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和任何颅内疾病患者。用SPSS 10.0统计包分别分析比较两组患者TCD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各血管平均血速间差异无显著性。老年组TCD检测总异常血管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分解分析发现老年组血速增快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两组血速减慢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老年组各单一血管异常率呈增高趋势,尤以颈内动脉(ICA)末端、大脑中动脉(MCA)血速增快最显著。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病变较非老年组更加明显,尤以ICA末端、MCA血管血速增快(狭窄)最显著。TCD检测的脑血管病变特点与中风特点吻合,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首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脑血流(CBF)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65例经临床诊断海洛因依赖的患者进行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与42例正常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组EEG异常率为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3%(P〈0.01);吸服时间〉2年者的EEG异常率(S0.4%)明显高于吸服时间〈2年者(42.1%)(P〈0.01)。海洛因依赖组各动脉的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血管搏动指数(PI)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服时间〉2年组各动脉Vp均显著高于吸服时间〈2年组(P〈0.05和P〈0.01)。结论EEG和TCD检查对海洛因依赖者的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吸服时问越长,其异常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谭小红  王平  侯玉娟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27-1027,103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9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BA)、双椎动脉(VA)先行常规TCD检测后加做转颈试验,观察其血流速度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颈椎病组常规TCD检测异常率为69.4%。转颈试验后阳性率增至91.8%。转颈后BA特别是VA的血流速度均较转颈前减慢。结论:TCD及转颈试验对颈椎病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能科学地评价V-BA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汤联合丁咯地尔治疗38例中医证型为痰浊中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扩容,稳定血压、血糖及血脂,并给予丁咯地尔静点。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定眩汤,随症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两组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均比治疗前增快(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快更明显(P〈0.05)。结论:针对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