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阴阳概念的出现和表述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又《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宇宙万事万物必变、突变、适变、不变之大法则,为宇宙一元普适之基本规律[1]。  相似文献   

3.
从医学经典理论阴阳二十五度论证阴阳睡梦学说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睡梦——天人昼夜之道(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阳寤阴寐与昼夜交替,阴阳睡眠与心神动静,阴阳承抱与协和睡眠);卫气循行——阴阳二十五度之说(营卫气昼夜循行的道路,卫行循行阴阳各二十五度,阳跷阴跷与循行异常);阴阳水火既济——睡梦失常调理之长(不寐的个体阴阳偏颇,失眠的阴阳心理调节,经方调节失眠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从“精气学说”略论肾之精气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本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指导作用。对胚胎发育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是中医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以中医阴阳学说来理解和分析胚胎发育中结构的演变和功能,期望能为中医学研究胚胎发育和预防、治疗妊娠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朱贺  赵阳  钱启恒  朱垚  陆明 《中医学报》2022,37(3):488-490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在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阴阳学说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中医理论中很多"阴阳"二字的含义已经开始与阴阳学说的本意产生偏离.明清时期医家多认为五脏皆体阴用阳,而今人多提肝体阴用阳,两者的差别能看出对阴阳学说的理解与运用的不同.通过系统梳理阴阳学说,发现运用阴阳学...  相似文献   

7.
从新世纪视野对阴阳学说提出5点新认识:阴阳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学说;阴阳是特化的对立统一;是中医学专业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深层内核";发展现代阴阳学说。重点阐述了作为阴阳学说"深层内核"的5条基本原理,即"太极"宇宙本原观,"一生二"的发生观,"二生三"的发展观,"阴阳自和"的有序观,本于"一"的元整体观,以及这些基本原理在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创新和中医复兴中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综合古今研究认为:中医学的阴阳,是中医学方法的一对范畴,是代表人体自身、人体与其所在环境间矛盾与统一关系的符号。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说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医学的阴阳对立属性、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关系认识生命,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诊察疾病、辨识病证,探求养生方法论防病、治病规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略论太极图是“阴阳球”在平面上的投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把事物产生的起始状态归于太极。《易.系辞》,太,大也,极,无极,无限之谓。太极指天地混沌未开之先的原始状态,太极即太始,是宇宙的最初本原、至高无上的本体,而太极图则可视为象征宇宙演化的模式图,标志着宇宙万物的化生和演变,也象征着人体的生命曲线。人与自然是相顺应的,太极图既反映了宇宙日、地、月、的阴阳消长规律,亦为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象征。1太极图的渊源1.1关于“河出图”的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系辞上传》。根据李晶伟先生考证,“河出图”的这个“图”并不是“朱熹《本义》首列的河图……实乃太极图也。”古籍记载,伏羲氏根据河图而画八卦,说明太极图应当出现在伏羲氏(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长江.淮河流域)之前。又根据《三国志.魏书》:“易博士淳士俊曰:包牺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包牺即伏羲氏,燧皇即燧人氏,后者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代的中华民众的领袖,距今约一万八千多年。姑不论这种说法的精确程度,但至少说明了“河出图”这个事件,发生于距今五千年至一万年以前。“河出图”。这么一“出”,竟使得人类有文字可考的记载中,凡大德高人,仁人智士,无一...  相似文献   

10.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等方面的阐析,可通过太极图将其高深的哲理、丰富的内涵直观、形象、深刻、量化地显示出来,使人们“就图明理”。本文以太极图为工具,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各要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释。提示:太极图高度概括了阴阳的变化规律及其基本内容,从事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可忽视太极图这一很具价值的论理工具。  相似文献   

11.
淫羊藿为常用补肾壮阳中药,但生药来源混杂。本工作对全国大多数省区所用的淫羊藿生药进行了调查和鉴定,认为市售商品主要来源于小蘖科淫羊藿属(Epimedium)8种植物。为了合理利用药物资源,特对此8种15个地区生药的质量从薄板层析、总黄酮成分含量及以抗心律不齐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对不同种淫羊藿的鉴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淫羊藿所含化学成分相似,但在含量上和药理作用方面有差异。因此在应用时必须注意鉴别。本研究工作表明以非腺毛形态特征可有效地鉴别不同种生药。  相似文献   

12.
肺脑相关论     
五脏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论述肝、心、肾和脑的关系的文章很多,但是论述肺和脑之间联系的文章很少.实际上肺脑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目前"肝应春"理论研究文献发现,研究多是基于春夏秋冬这一时间层次研究肝气的应春特性,而对肝气随春天不同时间节点的循环变化状态阐述不够,"肝应春"理论仍待深化和细化.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肝应春"理论的实质内涵是肝气与春气相通应,且应春肝气在春三月体现出阴阳强弱盛衰、方向圆融而升、位移上下表里的细化特性.在"肝应春"理论指导下治疗肝病,不仅要因时制宜地辨明肝气强弱、认清肝气方向、分清肝气层次,还应拓展肝气的细化特点对肝病的指导意义,使其不局限于因时制宜.对"肝应春"理论的深入研究,不仅细化了对应春肝气生理特性的认识,而且使得"肝应春"理论的临床指导更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面临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与新的挑战,高校教育特别是高师英语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需要,论文旨在呼吁生本教育的必要性。方法从生本理论着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与生本理论之间存在的联系。结果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反映了高校英语教育的价值观———走向人本化。它旨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接纳多元的文化。而在这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教学技术极其重要,教学技术的优化其根本目的是使教学最优化,而优化的实质就是人本化。结论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田金州教授从叶天士“久病致瘀”“久病多虚”理论出发,以“瘀”“虚”立论辨治慢性失眠.在治疗上无论标本虚实,总不离活血养血安神.承董建华院士丹参枣仁汤之精要,立清心枣仁安神汤.临证合参发病季节、病因及脏腑辨证,予整体辨证、个体化治疗.在明显改善临床疗效的同时,亦能改善兼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健康信念模式联合行为阶段理论教育模式对维持性透析(MHD)患者血钾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行MHD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43)和对照组(n=44)。对照组实施基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护理干预,干预组实施基于"健康信念模式+行为阶段理论教育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摄钾量、血钾水平和饮食行为阶段。结果干预前,两组摄钾量和血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4、12、24周,两组摄钾量和血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84、12.57,P<0.05)。实施护理干预前后,时间和分组产生交互效应(F=5.76,P<0.05);干预后4、12、24周,干预组摄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4周、12周),两组摄钾量和血钾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干预前,两组所处行为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4周,两组处于无意识阶段的例数均显著减少,且干预组少于对照组(P&l...  相似文献   

17.
18.
This paper claims that all the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first chapter of Lu's Chun Qiu Shi Er Ji, the theory of Heart Related to Fire in Huai Nan Zi Di Xing Xun, and "Chi Di Zi kills Bai Di Zi" are all later interpolations and are, therefore, unconvincing. The author offers ten questions conflicting with the old sayings.  相似文献   

19.
"仿真医院"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对仿真医院构建的原则、内容和软件环境的探讨,论证仿真模拟护理实训能有效地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对护理人员"处理错误方式"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时刻把病人的安全摆在第一位的服务理念,是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作者于2005年6月对某三级乙等医院的233名临床护士进行了有关护理人员“处理错误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仍有部分护士在处理“错误”时没有将病人的利益摆在首位,故转变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强调以改善系统和程序作为减少风险之策略,建立一种非惩罚性的病人安全的文化环境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