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进行干预的方法、途径和内容。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小学3~5年级小学生的饮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进行测查,发现小学生在上述各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小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小学生进行了1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进行了复测。结果 干预组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干预实验方法可行,内容适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的方法、途径和效果。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小学3~5年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进行测查,发现小学生在上述因素中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被测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进行了复测。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47.54±10.07、17.87±3.66和60.30±9.08提高到68.19±12.92、20.92±4.31和67.74±10.44,各项得分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提纲”内容适宜、可行性较强。实施过程中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同时注重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习惯培养的密切结合,使干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研究。方法:通过对太原市某小学3—5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发现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小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小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进行了复测。结果:干预组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各项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在对学校和老师的感受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儿童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线测查发现幼儿园儿童在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途径和内容,作者对干预组的幼儿进行了为期1学年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后复测结果表明:干预组中、大班幼儿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研究结果提示:本次健康干预实验方法可行,内容适当。  相似文献   

5.
超重及肥胖儿童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荔  王祝欣  王芳芳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877-1879
目的:探讨对超重及肥胖儿童进行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干预的有效方法、途径、内容。方法:通过基线调查发现超重及肥胖儿童在健康生活方式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将被试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分析两组的均衡性齐。对于干预组儿童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健康教育干预实验,干预后复测,并于3个月后对干预组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知识部分总得分,包括生活方式知识、营养知识、运动知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饮食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追踪调查,干预组知识部分总得分及生活方式知识项目得分低于干预后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部分追踪调查得分与干预后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次干预实验方法可行,内容适当,效果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善医科大学新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干预实验的方法、内容和效果,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测验量表评价被试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在对560名新生进行基线问卷测查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223名学生进行了"学校生活技能"干预,对照组为其余337人。干预实验以班为单位进行,每周2学时,共进行5次。干预实验结束后,采用基线测查时所用相同心理测验问卷进行复测。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测验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干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干预前、后2组学生的应对方式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生活技能干预对改善医科大学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状况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应对方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3.3.3“研究体系对儿童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3.3.3”研究体系对儿童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作用的分析。方法应用“3.3.3”研究体系对普通小学一年级104名学生进行一学年的学习能力干预试验。主要评估方法包括:家长问卷、智力测查、学习学习能力测查等。结果(1)干预一学年后,干预组儿童智能商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34.6%的儿童提高了一个智力等级,尤其是在瑞文测验的C、D、E组上,干组与对照组均值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IQ:1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现状并验证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干预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卑感量表对华南地区聋哑学校来自农村四到九年级学生163名进行测查,根据测查结果采用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68名实验组被试进行8个月的心理干预,68名控制组被试进行开放式对照。结果 聋哑儿童的孤独感总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孤独感常模(P<0.01)。聋哑儿童的自卑感及其孤独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819,P<0.01)。干预后,干预组孤独感、自卑感得分降低且前后测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对聋哑儿童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知识水平的变化。方法:在全省按照典型抽样方法抽取3个县,共调查儿家长340名,设立对照组和干预组,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措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结果:干预实施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儿童家长对安全注射相关问题的知晓情况,除对“乙肝会传染”回答正确率较高外,达到80%左右,其余问题知晓率均低。实施干预后,干预组的儿童家长在“不安全注射会传染疾病”、“打疫苗时要求一次性注射器”及“乙肝会传染”的回答正确率较高,达到90%以上,对照组儿童家长知晓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低于干预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宣传动员及运用典型案例对群众进行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相关知识可比有效的培训,提高家长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干预措施。方法 在通州区选择两所小学、两所中学的1157名学生及家长为研究对象,其中1所小学、1所中学的588名学生及家长为干预组,另两所中小学校的569名学生及家长为对照组。对干预组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自救急救、生活常识等3个方面健康教育,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期1年,并在于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对于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家长的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将锐利物品、药品、热水等合理放置的行为改变上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预防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能指导学生和家长形成健康相关行为,能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探索流动儿童溺水预防的干预模式及其效果,为有效干预儿童溺水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宁波市2个区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一~九年级学生,干预组实施基于健康促进生态学模型的健康教育为主,配合社会动员和环境改善溺水综合干预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对流动儿童开展2年期的溺水综合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干预后溺水知识总知晓率和正确信念的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升(P值均<0.01),但是干预组提升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终期干预组学生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7.3%)低于干预前(11.4%) (x2=39.29,P<0.01),而对照组学生干预后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7.7%)与干预前(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学生干预后非致死性溺水发生率(4.8%)较干预前(13.1%)有明显地下降(x2=29.27,P<0.01);而对照组干预后溺水率(7.7%)与干预前(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P=0.56).结论 基于生态学模型的溺水综合干预模式对预防流动儿童溺水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为流动儿童溺水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邝燕兰 《中国校医》2020,34(4):291-293
目的观察婴幼儿鹅口疮应用预防性干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24例儿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12)与对照组(n=112)。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干预措施,比较两组鹅口疮发生、家属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鹅口疮发生率为8.04%,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2,P=0.019);观察组家属知识掌握优良差占比分别为63.39%、27.68%、8.93%,对照组分别为38.39%、43.75%、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18,P=0.000);观察组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为8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31)。结论针对儿科患者,予以预防性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鹅口疮发生,利于提高家属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对患儿健康及医患关系和谐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氟化泡沫对学龄前儿童龋齿的预防效果及对乳牙患龋情况、龋面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共200例3~4岁学龄前儿童,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防龋保健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每6个月干预1次,共干预治疗4次。观察比较两组的新增龋率、龋均、DMFT指数、浅龋再矿化率。结果两组干预前后龋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增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DMF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DMFT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浅龋再矿化率(36.0%,36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3.0%,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观察组应用氟化泡沫干预过程中,发生误吞4例,发生率为4.0%,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氟化泡沫对学龄前儿童龋齿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乳牙患龋情况、龋面变化,从而保护乳牙。  相似文献   

14.
王玉环  刘素香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570-1574
目的:评价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实施综合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女性96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人。干预组给予群体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家庭访视综合干预;对照组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对两组干预前后的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对老年女性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知识的得分无论在知识项目总分上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知识得分无论在知识项目总分上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虽高于基线水平,但仅知识项目总分和分项目基础知识、饮食运动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基础知识、危险因素等知识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群体性健康教育、家庭访视个别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社区老年女性相关健康知识和健康责任感,矫正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行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预防性团体干预减少学龄儿童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相关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试点小学三年级2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39名)和对照组(38名)。自制干预方案,对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团体干预。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家长版)、自编团体活动反馈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儿童在攻击、违纪和多动方面的外向性行为问题均得到明显改善(χ2值分别为27.10,11.59,10.71,P值均<0.05),不同测量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部分儿童反映干预活动对自己有明显影响,并且非常满意。结论团体干预在改善学龄儿童外向性行为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短期效果,对于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为问题预防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预警性护理干预对儿童全身麻醉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患儿2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的预警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压疮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为4.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1%(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97%(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预警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儿童全身麻醉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早期教育对母亲养育知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教育干预对母亲养育知识行为变化及其子女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从两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保门诊选取90名3岁以下儿童,其中50名为干预组,接受干预后和对照组进行《城市社区儿童养育情况母亲问卷》调查,2岁以上儿童进行量表(CBCL)调查(家长问卷)。结果:干预组母亲具有较高的育儿知晓率,对照组儿童有较高的行为偏离检出率。结论:早期教育通过改变母亲的知、信、行对子女的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a three-part intervention on knowledge, attitudes, beliefs, and practices relevant to preventive care. A group of 13 second-year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s (Group I) were exposed to a lecture, chart-based reminder, and biweekly feedback during a 3-month ambulatory care rotation. The remaining two groups of residents (Group II, n = 12; Group III, n = 11) were not exposed to the intervention. We performed a chart review to assess preventive care practice at a clinical site separate from the intervention and surveyed residents to assess preventive care knowledge, self-reported practice, professional attitudes, and health beliefs. Chart reviews revealed the intervention to b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preventive care (0.52 vs 0.35 and 0.42, P = 0.01). In addition, the interven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cores for preventive care knowledge (90 vs 74 and 77, P = 0.001) and self-reported practice (85 vs 65 and 72, P = 0.007). Although attitudes toward prevention 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were not measurab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vention, 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ese factors to be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preventive practice. Our data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physician preventive practice is subject to a variety of influences involving not onl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environment, but also training, professional attitudes, and health belie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