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督脉循行考     
目的 探明督脉循行的明确路线。方法 对相关古代中医经典关于督脉循行的论述作文献分析与考证。结果 考证、概括出督脉的循行路线。结论 探明督脉循行的明确路线,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督脉循行的路线,尚存在一些疑点,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分析,结合透明鱼、大鼠和人体经脉的示踪研究结果,重新认识任督二脉的循行.任脉的起点"胞中"和"中极之下"为同一部位,其循行路线分为腹深支、背深支、腹浅支3支;督脉的起点在耻骨上的曲骨穴,其循行分为臀脊上支、头背下支、腹面上支、头背中支4支.任督二脉在躯干、头面的前后均有循行,一深一浅,构成内外两...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挖掘卫气循行规律,丰富营卫理论体系,补充卫气循行具体细节点,弥补目前关于卫气循行的认识不足。方法系统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卫气循行的原文,参阅后世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出卫气循行的具体规律。结果循行部位:皮肤、分肉、四肢之间,经脉之外。循行时间:一日一夜五十周,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具体循行顺序:昼行于阳经,却又行于阴分,夜行于阴脏。结论卫气循行有特定规律,比营气复杂很多,与天地昼夜变化相应,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与人体目之开合、睡眠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督脉的起止、循行方向、路径及分支情况,历代记载比较零乱,亦有前后不一之处。本文依据《针灸甲乙经》有关督脉存疑的记载,对督脉的循行方向提出了不同见解,并结合临床实践加以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营卫的运行。方法:解读内经中营卫循行途径原文。结果:营卫周流一身上下,循行于五脏六腑;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昼夜循行;营卫随经络,内外上下相贯循行。结论:营卫二气运行于人体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灵枢》、《素问》、《难经》对督脉的循行各有不同的描述。《素问》所论系拼凑《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与足太阳经之部分原文而成,循行十分混乱;《难经》之论被今之教科书广泛采用,但循行方向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有悖于经脉循行规律,只有《灵枢·营气》所论之督脉为最早的记载,也最合乎经脉循行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古代医家论著文献的梳理,分析督脉的命名含义,探求古今督脉的循行分布和腧穴变化的特点,以便于更好地指导督脉的针灸临床与科研。古今督脉经理论有所差异;督脉的循行与足少阴、足太阳和任脉等紧密联系;督脉腧穴在不同时期也有相应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按摩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
对督脉循行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脉学理论精湛微妙,内容丰富。在其所述多种诊法中尤其重视寸口诊法,在认识脉象方面着重应用取象比类法,其脉学理论体现了脉应四时、脉证相参、诊法综合应用的整体观,重视胃气理论在脉诊中的应用,为后世中医脉学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卫气循行的昼夜节律在《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呈现出疑似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文章对此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黄帝内经》原文对比互证的方法,结合总结分析诸家观点,讨论比较《黄帝内经》中水下刻数、营卫气速度、经络分肉等相关经文,对矛盾处提出反向假设,并对其他疑问点进一步梳理分析等。结果发现,水下刻数有时间点和时间段2种含义,水下刻数表示时间段时卫气运行的时间难以自圆其说,并且昼日气行速度不规律不均匀,然后气行之六阳代表六阳分肉,现有气行路线外还有隐藏的路径。最终得出结论,昼夜各25圈是卫气主要的循行方式,日行于六阳分肉和阴分分肉为主要路径,主路径之外还有四末、骨节、络脉、筋部等部位也有卫气分布;夜行五脏为主兼及六腑,而水下某刻对应气所在应是指昼日内卫气在某时间点出现在某经对应的分肉,失常时则按照日出人醒为始,四刻为间隔,太阳、少阳、阳明、阴分4部分循环计时,候气而针刺对应的分肉,按照虚实迎随补泻进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2.
党炳林 《陕西中医》2003,24(6):563-564
《黄帝内经》确立的养生学说 ,为人们保养心身健康 ,却病延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养生的具体方法有 :1 调摄精神 ,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学养生学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 ,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气血等功能密切相关 ,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精神情志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与《灵枢·官能》中“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本文根据《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和历代各家观点,认为两者文字看似矛盾,但理论正确,共同参与组成《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体系。两者相同之处在于皆符合“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但所指的具体补泻内容不同——“泻方补员”重在补泻时机,“泻员补方”重在补泻手法。两文中的“方”“员”涵义不同,应当灵活理解运用。同时,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和相关记载,进一步挖掘“泻员补方”中“方”“员”的内涵。总而言之,方员补泻指出在临床上行针刺补泻手法时,应同时重视医者对气机的把握和对手法的操作,并进一步引发对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督脉循行路线的一点看法李遇春宁夏医学院中院学(750004)笔者在《经络学》的教学过程中,查阅了有关督脉的文献,发现各种针灸专著对督脉循环路线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复习了有关文献,拟对文督脉循环路线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1各家关于督脉循环路线的...  相似文献   

15.
陈正  谭翔文  王庆其 《中医杂志》2013,54(3):181-184
通过研究发现,《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的长期观察,形成了系统生物学思想的雏形.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的形体与精神具有统一性.人与自然界及社会都是一个整体,认识到自然环境变化及社会变革引起的地位、贫富等改变导致人的心理、情绪变化均影响人的健康.这些思想符合系统生物学认为机体内是无数个大小网络建立起来的复杂系统的观点,只不过《黄帝内经》的整体观所涵盖范围更为宽泛.  相似文献   

16.
生物体的昼夜节律是指生物体的活动以24h为周期表现出的规律性变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在微观基因水平上阐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性的内在机制,这与《黄帝内经》中的昼夜节律性观点不谋而合。笔者对《黄帝内经》在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对昼夜节律性的论述进行简要梳理,以期为人类养生保健及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都较高,说明该部位的能量代谢可能较为旺盛,这可能是产生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8.
19.
任督脉同起于会阴,一前一后上行而相会于面部,这一任督脉循行路线在许多医者的思维中已经属于定理,但本研究归纳总结古代各类医籍文献关于任督循行的记载,发现普遍为人们所接纳的任督脉循行存在较大争议,且与中医学阴升阳降、圆运动规律等基本理论有所冲突,两脉循行并不是简单的单一线路,而是有多条分支,各自在身前身后有着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循行路线,构成如环无端的圆运动循行。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各文献记载,去粗取精,在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从另一种思路揭示任督二脉阴阳动态平衡的环形循行通路,以期为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