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且疗效优于静息态腧穴,热敏化腧穴的敏化程度高低不同。强壮穴位的持续性艾热刺激、督灸、浮针疗法、刺络放血及微针刀疗法可提高处于疾病状态下热敏化程度低的腧穴的敏化程度,高效激发热敏灸。  相似文献   

2.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3.
姜蓉  梁超  姜涛 《新中医》2011,(4):84-86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15例、穴位注射组16例、西药组15例。热敏灸组选取与皮损部位相对应夹脊穴中的热敏化穴,采用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组选取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西药组采用阿昔若韦片口服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疗程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热敏灸组为93.3%,穴位注射组为81.3%,西药组为66.7%,热敏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与穴位注射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疼痛VAS评分均有所降低,热敏灸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与穴位注射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腧穴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PHN,能显著减轻神经疼痛,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穴位注射或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热敏灸是通过艾灸热敏态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新型艾灸疗法,该法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创立。在疾病状态下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在外界的相关刺激作用下会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状态[1]。对热敏腧穴施灸,激发透热、扩热等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因此陈教授提出了"灸之要,气至则有效"的理论,确立了"辨敏施灸"的新治则[2]。热敏灸疗法具有安全、无创痛、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廉、可调动人体内  相似文献   

5.
腧穴热敏现象是热敏灸治疗的关键,而促进热敏现象发生,在灸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动态观念.热敏腧穴是动态的,穴位可从静息状态转变成敏状态;患者的感觉是动态的,有着多样性的;医师操作的手法也是动态的,需要相应的手法,在基础探查热敏穴位手法上,施以动态循经往返灸,可以促进热敏现象的串联、并联及提高疗效.思考在热敏灸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针法在临床应用广泛,而灸法却处于一种逐渐萎缩的状态。近年来,腧穴热敏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灸法的临床运用及学科发展,现就热敏化穴位探寻、热敏化现象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以及介绍其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从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原理及如何运用循经往返灸有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2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经气的运动是产生热敏化的主要原因,而循经往返灸则能引导经气的运行,具有疏通经络,激发经气的作用,能高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结论:循经往返灸是迟发型热敏化腧穴最直接有效的激发方式,希望能够给临床医生在热敏灸疗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最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相似文献   

10.
热敏灸是从传统灸基础上发展的灸疗新方法,在治疗时,采用艾条悬灸,激发患者体表腧穴热敏化,再对患者施以饱和消敏灸量,提高传统灸疗疗效。文章以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例,从临床效果观察、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和腧穴热敏化规律3个方面对热敏灸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研究结果发现热敏灸能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高热敏灸疗效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定位热敏化腧穴及确定消敏灸量,还提出了热敏灸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段权  袁锋  梁美爱  董嘉怡  钟平  古志林 《新中医》2014,46(7):171-17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拟定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相关经穴及经外奇穴共57穴,据远近配穴原则,每次选取膝关节周围及远端穴位3~5个,对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热敏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记录是否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其具体表现。结果:共完成治疗数115例,脱落5例;出现热敏灸感者113例,无热敏灸感者2例;共完成8条经脉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现象最多的前5条经脉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共完成57个穴位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的穴位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前10名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犊鼻、膝阳光、血海、阴陵泉、膝关、内膝眼、鹤顶;共出现5种热敏灸感,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透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远处热、非热感。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出现率较高,穴位分布与经穴有一定重合率。  相似文献   

12.
由热敏灸引发的对腧穴原始内涵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临床应用热敏灸近3年,反复验证并深刻地体验到热敏灸的显著疗效.热敏穴位与现在的腧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腧穴的原始内涵进行了溯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电子检索万方数据医学信息系统、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有关研究腧穴热敏化客观状态及热敏灸优势病种的文献,总结归纳腧穴热敏化的客观依据及热敏灸优势病种的作用机制,发现腧穴热敏化为客观存在而非单纯的主观感受,且热敏灸疗效确切,对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在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热敏点是一种反应点,是内在疾病反映在体表的特殊点,是动态的、个体化的、激发态的腧穴,不同疾病的热敏点出现的部位是不同的。热敏点具有耐热、喜热、传热的特性。以艾热在热敏化腧穴上悬灸,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不感到灼痛,而感觉舒适。以相同的艾火,相同的距离,在腧穴热敏化旁开的非热敏化腧穴上施灸,没有深透远传的现象,很短时间就会出现灼痛。对热敏化腧穴施灸极易激发出感传,气至病所。因此能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传统灸法则不易产生感传。  相似文献   

16.
在痹证日益成为病人痛苦根源的今天,我们从痹证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介绍热敏灸概念的同时,引用了近年来使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几例成功的试验研究,以及笔者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病房的几例痹证热敏灸观察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热敏灸的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灸治疗痹证的规律,腧穴热敏化的规律以及经络腧穴感传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7.
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热敏化腧穴规律研究、腧穴热敏化在IBS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热敏灸量在IBS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热敏灸疗法在IBS-D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评价(包括单纯热敏灸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口服西药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中药疗法疗效评价、热敏灸结合推拿疗法疗效评价)、热敏灸治疗IBS-D相关机制研究等方面,综述10年来热敏灸治疗IB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以热敏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化腧穴悬灸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在用热敏悬灸方法治疗,对照组针刺常规穴位。治疗两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8.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半年复发率治疗组为8.1%,对照组为15.3%。结论:用热敏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