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探索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PDCA流程及其在超声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建立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PDCA流程并应用于超声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探索该模式实施前、后科室超声报告评分和临床满意度变化。随机抽取超声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内2017年下半年和2014年下半年各20份由3年以下住院医师签发的腹部“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报告,由腹部专业组组长进行超声报告盲法评阅;查阅2017年下半年临床满意度数据和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PDCA流程前的2014年下半年临床满意度数据。采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2017年下半年和2014年下半年的超声报告评分和临床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科室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PDCA流程后,超声报告评分高于实施前[(93.6±1.5)分vs(87.9±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1,P=0.029);临床满意度得分高于实施前[(93.0±0.6)分vs(90.1±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78,P=0.007)。 结论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PDCA流程的实施提高了超声科的超声报告评分和临床满意度,是保证并提升超声科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优化门诊流程在改进超声报告质量方面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依托北京协和医院科室信息化平台,通过超声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升级,设立门诊督导岗位,并形成一体化转会诊体系,搭建高清数字化远程示教会诊系统。统计流程优化后超声医学科科室报告质量改进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门诊流程优化前后(2016年下半年和2019年下半年)科室临床满意度的变化。 结果通过门诊流程优化,99%以上的患者可在就诊单元获取高质量报告。2018年至2019年共6683位门诊患者通过转会诊体系获得高水平超声报告。仅2019年科室完成125例疑难罕见病例的远程会诊。2019年下半年患者临床满意度评价得分[(96.71±0.21)分]显著高于2016年下半年[(93.68±0.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132,P<0.001)。 结论实施门诊流程优化,实现了超声诊断水平和医疗服务效率、患者及临床满意度等全面提升,能有效提高超声医学科医疗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医疗质量中的作用。 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8个亚专业组组长组成品管圈小组,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对10名住院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订相应措施及实施方案,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2020年11月)、实施中(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及实施后(2021年3月)住院医师的工作终质量的差异,各个月份之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moi检验。 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医师的工作终质量有显著提高,各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5.047,P<0.001)。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的工作终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64.38±2.54)分 vs(44.21±1.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P<0.01);品管圈活动实施中各月(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的工作终质量持续上升[(52.20±1.71)分 vs(57.22±2.31)分 vs(62.35±2.2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P均<0.01);品管圈活动实施结束月(2021年2月)与实施后(2021年3月)的工作终质量[(62.35±2.24)分 vs(64.38±2.5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 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工作终质量,改善医疗质量,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评价基于案例的学习(PBL)教学法和目标管理(MBO)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普外科临床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48人,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PBL组、MBO组和非传统综合教学组(PBL+MBO组),每组12人。2个月见习期结束时,对4组见习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外,见习生对带教效果和患者对见习生满意度进行评价。 结果PBL组、MBO组的见习生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得分[(86.13±5.78)、(82.91±6.51)分和(85.47±7.50)、(84.36±6.04)分]以及见习生对带教效果评价得分[(91.17±6.83)、(90.43±7.49)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81.05±6.34)、(77.45±5.23)、(86.95±5.72)分,P均<0.05],PBL+MBO组的考核得分[(90.26±5.91)、(88.02±4.97)分]及评价得分[(94.02±5.01)分]高于PBL组和MBO组(P<0.05)。PBL组、MBO组、PBL+MBO组的患者对见习生满意度均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 结论非传统教学法在普外科带教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且不同种类的非传统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具有协同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并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共病抑郁症动物模型。 方法通过复合造模思路,在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基础上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症模型,建立RA共病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糖水消耗和旷场测试进行大鼠行为学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外周血清IL-27、IL-17和IL-10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鼠体质量、糖水饮用量、旷场实验得分以及血清因子水平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RA共病抑郁症组大鼠踝关节肿大、畸形,伴有运动迟缓、快感缺乏等抑郁状态。造模后第28天时大鼠体质量方面抑郁症组[(63.6±2.5)g]、RA共病抑郁症组[(152.2±3.2)g]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79.5±3.7)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3,P=0.019;t=-3.887,P=0.010)。慢性应激刺激后第22天时,大鼠饮用糖水量方面抑郁症组[(19.8±0.3)g]、RA共病抑郁症组[(18.9±0.1)g]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31.7±0.8)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1,P=0.016;t=5.12,P=0.023)。抑郁症组大鼠刺激后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54.41±6.42)分vs(98.34±4.83)分;(19.83±2.31)分vs(36.03±2.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P=0.023;t=2.34,P=0.042)。RA共病抑郁症组大鼠刺激后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8.35±3.28)分vs(98.34±4.83)分;(12.73±3.42)分vs(36.03±2.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32;t=3.26,P=0.035)。IL-27、IL-17和IL-10水平在RA共病抑郁症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97.97±34.23)ng/L vs (212.43±14.52)ng/L;(184.62±33.71)ng/L vs (109.40±9.81)ng/L;(162.74±25.38)ng/L vs (131.51±20.43)n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291;t=2.57,P=0.032;t=5.33,P=0.023)。 结论RA共病抑郁症组大鼠模型符合临床上RA共病抑郁症患者特征,该模型具有重复性高、易操作特点,是研究RA共病抑郁症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功能恢复状态对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机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且入院时采取禁食治疗的患者156例,试验组8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通过肠功能恢复状态判断肠内营养治疗时机,对照组根据主诊医师各自临床经验决定肠内营养时机,采用t检验对比2组患者肠内营养开放时间、多项实验室指标[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不良事件[包括进食不耐受,恶心和(或)呕吐以及复发性腹痛]发生情况,以评估肠功能恢复状态判断肠内营养时机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试验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禁食后肠内营养开放时间少于对照组[(32.58±14.15)h vs (70.04±30.2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5,P<0.01);试验组经治疗后复查CRP、BISAP 7低于对照组[(36.52±26.47)mg/L vs (49.90±24.04)mg/L,(0.44±0.61)分 vs (0.90±0.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7、-3.82,P=0.001、<0.001),AMY、WBC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有效缩短[(10.35±2.42)d vs (11.21±2.69)d],患者满意度评分得到提高[(91.71±5.81)分vs(88.94±7.0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2.64,P=0.037、0.009);但2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通过肠功能恢复状态作为判断依据决定肠内营养开放时机,与根据医师临床经验相比,有效缩短了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开放时间,有利于BISAP评分、CRP的下降,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住院满意度,且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评估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组(A组)31例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组(B组)30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PRTEE功能评分和握力变化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复发率的差异。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0.9)个月。治疗后1个月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1.8±0.4)分vs(3.2±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959,P<0.001);治疗后3个月时,2组VAS评分和PRTEE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A组VAS评分和PRTEE功能评分均低于B组[(1.7±0.3)分vs(2.8±0.4)分;(13.2±2.9)分vs(22.3±5.1)分],A组握力变化和复发率也低于B组[(12.3±2.5)% vs(28.4±3.2)%;0/31 vs 4/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772、-8.6024、-21.9381,P<0.001、<0.001、<0.001、=0.035)。 结论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时,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较体外冲击波治疗具有注射精准,起效快,临床疗效持久,不易复发的优势。但体外冲击波治疗具有无创,安全的优势,也是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BODE指数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65例,随机分为肺康复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干预,肺康复组同时进行12周的肺康复治疗。年龄、病程,BODE各项指标及BODE指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成人COPD生存质量评分(COPD-QOL量表)等属于计量资料,2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上述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性别、COPD临床严重程度分级的组间差异。 结果最终有63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后肺康复组BODE指标中体质量指数(BMI)、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6 min步行距离(6MWD)均较治疗前有改善[(21.5±1.4)kg/m2 vs(18.7±1.2)kg/m2;(1.6±0.3)分 vs (2.1±0.3)分;(270.3±37.8)m vs (158.3±42.4)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5、2.036、5.021,P=0.036、0.046、<0.001)。对照组6MWD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188.3±40.3)m vs (160.1±39.7)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9,P=0.009)。组间比较,肺康复组治疗后BMI、MMRC和6MWD均优于对照组[(21.5±1.4)kg/m2 vs(18.6±1.3)kg/m2;(1.6±0.3)分 vs (2.1±0.4)分;(270.3±37.8)m vs (188.3±40.3)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4、2.031、4.568,P=0.038、0.016、<0.001);BODE指数比较,肺康复组改善优于对照组[(3.9±0.9)分 vs (4.5±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1,P=0.037)。治疗后肺康复组IL-6、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62.1±6.4)pg/ml vs (95.9±5.9)pg/ml;(48.5±7.3)pg/ml vs (73.3±10.1)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872、7.136,P均<0.001);COPD-QOL总分较治疗前提高[(110.5±17.8)分 vs (96.2±2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21,P<0.001);组间比较,肺康复组治疗后IL-6、TNF-α和COPD-QOL总分优于对照组[(62.1±6.4)pg/ml vs (94.6±6.3)pg/ml;(48.5±7.3)pg/ml vs (71.7±7.5)pg/ml;(110.5±17.8)分 vs (96.3±21.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981、7.328、7.526,P均<0.001)。 结论肺康复可以明显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稳定期BODE指数和降低血清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量和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mHLA-DR)表达率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脓毒症患者104例,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63例)和死亡组(41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2 h内采集静脉血,收集评估脏器功能的指标,并进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MCP-1的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mHLA-DR的表达率,比较2组患者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对病情危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及相关性。 结果入组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血清MCP-1表达量较生存组明显升高[(187.65±60.73)pg/ml vs(90.83±31.58)pg/ml,t=-10.65,P<0.01],外周血mHLA-DR表达率较生存组明显降低[(29.41±8.78)% vs(54.70±12.21)%,t=11.47,P<0.05],SOFA评分较生存组明显升高[(11.76±3.92)分vs(9.17±4.39)分,t=-3.28,P<0.01],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25.76±6.27)分vs (18.83±4.65)分,t=-6.47,P<0.05]。血清MCP-1表达量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0[95%可信区间(CI)=0.911~0.989,P<0.001],根据ROC曲线确定MCP-1评估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最佳阈值为115.48 pg/ml时,其诊断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87.3%。mHLA-DR表达率的ROC的AUC为0.952(95%CI=0.915~0.990,P<0.001),根据ROC曲线确定mHLA-DR评估脓毒症患者生存的最佳阈值为39.3%时,其诊断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7.8%。SOFA评分的ROC的AUC为0.690(95%CI=0.591~0.790,P<0.002),根据ROC曲线确定SOFA评分评估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最佳阈值为8.5分时,其诊断敏感度为80.5%,特异度为57.1%。APACHEⅡ评分的ROC的AUC为0.805(95%CI=0.711~0.898,P<0.001),根据ROC曲线确定APACHEⅡ评分评估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最佳阈值为22.5分时,其诊断敏感度为75.6%,特异度为76.2%。所有入组患者血清MCP-1表达量与mHLA-DR表达率呈负相关(r=-0.872,P<0.001)。 结论MCP-1和mHLA-DR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模拟标准化病人(SP)教学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选取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见习的2013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3个班级学生(共153例)作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名教授进行理论课授课,授课内容均为AMI诊断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BL组及试验组3组,每班即每组各51例。对照组行传统教学模式,PBL组行PBL+理论教学模式,试验组行PBL+SP教学模式。比较3组理论成绩、病历书写、学生满意度及教师对学生表现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病历书写(80.56±7.23)分、理论知识(79.84±5.63)分高于PBL组[(76.24±6.45)分、(74.28±5.05)分]、对照组[(70.21±6.13)分、(69.56±4.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5,49.95;均P<0.01);试验组体格检查(17.38±1.27)分、病史(49.47±1.34)分、主诉(16.82±0.67)分等综合能力考核成绩评分高于PBL组[(14.23±1.06)分、(44.88±1.21)分、(13.26±0.54)分]、对照组[(11.55±0.98)分、(40.52±1.04)分、(10.97±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43,705.92,1 195.02;均P<0.01);试验组教师对学生表现满意度82.35%(42/51)高于PBL组60.78%(31/51)、对照组43.14%(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2,P<0.01)。 结论PBL结合SP教学模式应用于AMI诊断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及综合能力,提高学生与教师满意度,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焦虑、失眠的临床特征及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孕期焦虑、失眠的疗效。 方法收集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2018年3月至6月伴有焦虑、失眠的孕妇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伴焦虑、失眠的孕妇分为CBT-I组和常规健康教育组,每组均24例,分别给予6周CBT-I和常规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干预6周后、干预结束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对患者焦虑情绪及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并使用心肺耦合(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对患者睡眠潜伏期(SOL)、在床时间(TIB)、总睡眠时间(TST)及睡眠效率(SE)情况进行评估记录。 结果孕期发生焦虑、失眠者,首次怀孕36例(75.00%),本科及以上学历44例(91.67%),就业39例(81.25%);轻度焦虑2例(4.17%),中度焦虑36例(75.00%),重度焦虑10例(20.83%)。CBT-I干预6周后,CBT-I组SAS得分[(50.13±7.73)分]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60.25±8.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而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SAS得分[(57.92±12.22)分]与常规健康教育组[(61.38±5.1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CBT-I干预6周后,CBT-I组PSQI得分[(10.50±2.34)分]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15.52±2.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5),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PSQI得分[(11.63±3.00)分]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14.83±2.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5)。CPC结果显示,干预6周后及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SOL分别为(29.54±8.67)min、(28.88±9.18)min,均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54.58±16.20)min、(55.67±18.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6.36;均P<0.05)。干预6周后及干预结束4周后,CBT-I组TST分别为(347.50±38.12)min、(325.87±58.18)min,均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230.25±68.75)min、(257.41±77.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 3.45;均P<0.05)。 结论孕期伴有焦虑、失眠者主要为首次怀孕、本科及以上学历,且继续工作者,多数为中度焦虑。CBT-I能够有效改善孕妇主观睡眠感受和部分客观睡眠指标,对于孕妇焦虑情绪有一定疗效,但CBT-I对焦虑情绪的长期疗效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会诊模式应用于医联体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江阴市人民医院在医联体模式下,构建专科护理同质化管理模式,建立医联体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微信联系平台,实施静脉治疗、伤口造口、管道护理等专科护理技术及疑难并发症会诊指导,定期开展专科护理质量安全督查。比较患者在开展医联体护理会诊模式前后的护士工作能力;对100例患者的护理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对100例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结果:开展医联体护理会诊模式后,各项护理工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医联体护理会诊模式后的护理并发症较开展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医联体护理会诊模式后对护理的满意度较开展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会诊模式应用于医联体内专科护理管理中,能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降低临床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宁 《全科护理》2021,19(12):1604-1608
目的:构建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从而为医院护理绩效考核提供全新方法,对实际运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医院信息化平台系统中获取全院护理人员4种指标类型(护理效率、护理质量、护理工作量及护士业绩)的90项数据,主要采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法(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AID)对指标数值进行分析,将不同病区护理人员划分成不同绩效集群,从落实对不同病区护理人员护理绩效即时性分类,方案应用前后,从公平性、适用性、接受性、客观性、效率性、总体满意度6个维度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实施比较分析。结果:函询专家中56.5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91.3%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第1轮与第2轮专家协调度各项指标维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位护理专家权威系数均>0.800,最终确立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82个;护士对护理绩效管理方案应用前[(2.82±1.16)分]与应用后[(4.29±0.55)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人员对绩效方案实施前[(3.09±0.82)分]与方案实施后[(4.02±0.74)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19)。结论: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对护理操作数量、质量、效率、业绩4个方面实施分类与分析,为护士提供绩效量化考核标准,为护理管理人员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实时性的考核方案,具有操作简便、降低成本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制度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策。结果:通过对2013年度上半年护理安全警示事件的分析,使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有了正确、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起到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降低错误的扩散。结论:实施护理安全警示事件分析制度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模式在耳鼻喉优质服务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护士基本资料》和《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质量评价》对23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患者人口学资料》和《患者满意度量表》对282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两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①细节管理质量总评分为(89.34±9.95)分,患者满意度总评分为(85.96±11.59)分;②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质量总评分(t =4.355, P =0.000)、对细节管理认知(t =9.935,P =0.000)、对交接班认知(t =3.538,P =0.001)、十知道掌握程度(t =8.086,P =0.000)和病情汇报(t=3.139,P =0.003)存在显著差异,且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后显著高于实施前,而考勤(t=1.306,P =0.198)和仪表(t=1.742,P =0.089)在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前后并无显著差异;③患者满意度总评分(t=5.485,P =0.000)、护患沟通(t=6.654,P =0.000)、服务态度(t =7.631,P =0.000)、手卫生(t =5.047,P =0.000)、病房管理(t=3.442,P =0.001)和隐私保护(t =3.015,P =0.003)存在显著差异,且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后显著高于实施前,而专业知识和技能(t=1.786,P =0.075)在实施晨间细节管理前后并无显著差异。结论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显著提高了护士晨间交接班细节管理质量,也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控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5月31日于手术室成功完成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将2019年6月1日~12月31日于手术室成功完成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控管理模式,两组手术室护理人员均相同。比较两组手术室工作效率、手术室护理质量、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接送患者时间与等待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准备失误、术前意外伤害、术中操作不当、护理文书记录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控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管理,可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及患者对手术室整体管理满意度,从而促进手术室护理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