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HPLC-ELSD测定不同炒制程度的蒺藜中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含量,结果发现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的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个皂苷均在火候最佳时含量最高。通过蒺藜总皂苷提取物的模拟炮制发现,在炮制时间一定时,随着炮制温度由180℃升高至240℃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的含量逐渐减少。在一定温度下,随炮制时间的延长蒺藜皂苷K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5 min时含量最高;而蒺藜呋甾皂苷B含量仅在180℃时,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0 min时含量最高;在200,220,240℃时,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蒺藜呋甾皂苷B含量逐渐降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分析tribuluside A,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 3种蒺藜皂苷单体的模拟炮制产物,证实含有C-22-OH的tribuluside A和蒺藜皂苷I在蒺藜炮制中发生脱羟基反应分别转化生成含有C-20-C-22位双键的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从而使两者含量升高;蒺藜呋甾皂苷B和蒺藜皂苷K的C-3和C-26位含有糖链,在蒺藜炮制中发生脱糖反应生成单糖链皂苷和短糖链皂苷,从而使两者含量降低。该研究为下一步揭示蒺藜的炮制原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远志甘草汁煮和水煮前后皂苷类成分转化机制和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模拟炮制技术制备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单体模拟甘草汁煮品和模拟水煮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单体模拟甘草汁煮品和模拟水煮品中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MS)测定远志、甘草汁煮远志、水煮远志中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结果 在甘草汁煮和水煮过程中,远志皂苷B可水解生成对甲氧基肉桂酸、desacylsenegin Ⅲ、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远志皂苷Z可水解生成3,4,5-三甲氧基肉桂酸、远志皂苷T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远志皂苷F可水解生成3,4,5-三甲氧基肉桂酸、远志皂苷G、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可水解生成细叶远志皂苷。远志经甘草汁煮和水煮后远志皂苷B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而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细叶远志皂苷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甘草汁煮品中远志皂苷Z和细叶远志皂苷含量较水煮品明显升高(P<0.05,P<0.01),以细叶远志皂苷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而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在水煮品和甘草汁煮品中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甘草汁煮和水煮均可使远志中远志皂苷B、远志皂苷Z、远志皂苷F、瓜子金皂苷ⅩⅩⅧ发生水解反应,通过脱糖生成次级苷和苷元(有机酸),从而导致远志炮制后皂苷类成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且甘草汁可促进远志中某些皂苷水解为远志皂苷Z和细叶远志皂苷。本研究为揭示远志炮制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检测法测定蒺藜皂苷D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Nova-park C18柱,柱温22℃,流动相: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SEDEX 55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736~5.13μg,r=0.999 4(n=5),平均回收率为96.86%.结论: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药材及制剂中该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5,(7)
目的测定炮制前后蒺藜的皂苷成分含有量并推测其炮制机理。方法蒺藜甲醇提取液的正丁醇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Ultimate L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203 nm;采用高氯酸作显色剂,蒺藜皂苷元为指标,测定蒺藜总皂苷。结果蒺藜皂苷元在0.82~7.38μg和24.6~86.1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和100.7%。蒺藜经清炒法、烘制法炮制后,其总皂苷含有量下降,皂苷元含有量增加。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蒺藜烘制与清炒作用相同,其机理可能为其皂苷经炒制转化为结构性质更为稳定的蒺藜皂苷元成分。  相似文献   

5.
覃勤  叶利春  李群  石召华  刘享平 《中草药》2017,48(11):2212-2218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七叶皂苷A~D量的方法,考察不同因素水平影响下七叶皂苷A~D的体外转化规律,并优化出最佳转化条件,为调控生产中七叶皂苷A~D的比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34∶66)为流动相,柱温为35℃,体积流量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00 nm,外标法定量;以七叶皂苷A~D的转化率及有关物质的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p H值、温度、时间3个因素对七叶皂苷A~D体外转化的影响趋势,再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选转化条件,利用Design Expert 8.0.5软件分析预测最佳转化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七叶皂苷A~D分别在0.39~3.49 mg/m L(r=0.999 5)、0.28~2.55 mg/m L(r=0.999 5)、0.19~1.67 mg/m L(r=0.999 7)、0.07~0.59 mg/m L(r=0.999 7)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单因素实验表明,p H值、温度、时间对七叶皂苷A和B、C和D转化率的影响呈现相似的趋势,在p H值5.0~10.0,温度45~85℃,时间0.25~8 h时,七叶皂苷A、B部分转化成七叶皂苷C、D,其他条件下七叶皂苷A~D均转化为有关物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研究得到最佳转化条件为p H值6.9,温度54℃,时间7.4 h,在此条件下,七叶皂苷C、D转化率的综合评分为11.50%,与预测值的偏差5%。结论不同p H值、温度、时间影响下,七叶皂苷A~D的体外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响应面法优选出的最佳转化条件稳定可行,可为调控生产中七叶皂苷A~D的比例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草炒制过程中8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及转化规律。方法:建立HPLC同时测定甘草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含量的方法,并比较炒制前后8个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色谱条件为Waters Symmetry?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9 min,19%~25%A;9~18 min,25%~34%A;18~38 min,34%~51%A;38~58 min,51%~89%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20 nm(0~16 min),276 nm(16~25 min),370 nm(25~28 min),254 nm(28~58 min);进样量10μL,柱温30℃。结果:甘草炒制后,3个以二氢黄酮为母核的成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个以查耳酮为母核的成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变化不明显,甘草次酸略呈上升趋势。当单体加热温度达130℃时,二氢黄酮类与查耳酮类成分均可发生互为异构化反应,该反应随温度升高而加剧。当加热温度升高到180℃时,黄酮苷类成分还可发生苷键断裂(芹糖异甘草苷为130℃),逐渐转化为相应的次级苷及苷元;甘草酸苷键同样也可断裂(150℃),生成甘草次酸。结论:甘草炒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复杂的,除了所观察到的异构化反应和苷键裂解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复杂反应,各化合物最终含量的高低受炒制时间、炒制温度、化合物自身稳定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精炮制过程中甾体皂苷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甾体皂苷在炮制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目前很少有研究。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药用植物中的甾体皂苷提供思路。方法从黄精中分离原料化合物薯蓣皂苷,用水合反应釜模拟炮制过程对单体进行转化,TLC确定完全转化时的温度与时间,运用正向和反向硅胶柱层析,分离2个主要化合物。结果通过LC-MS、NMR等波谱解析法,确定薯蓣皂苷在炮制过程中转化为延龄草苷和薯蓣皂苷元。结论现代炮制研究对比了黄精炮制前后薯蓣皂苷的变化,本研究与以往黄精炮制不同,发现炮制过程中甾体皂苷确实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生成次级苷和苷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法(HPLC-ELSD)测定蒺藜呋甾皂苷B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Vp-ODS C_(18)柱,柱温40℃,流动相:乙腈-水(26:74)→(28:72)→(31:69)→(50:50)梯度,体积流量1 mL/min,温度:105℃,气体流量:3.0 mL/min.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10.0 μg,γ=0.997 3 ,平均回收率为96.68%.结论 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蒺藜药材中该成分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HPLC-TOF/MS技术研究远志炮制过程中5种寡糖酯(远志蔗糖酯A、C,远志寡精A、H、J)和远志皂苷B的转化机制。方法:色谱条件: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254、280、302 nm;质谱使用Agilent 6230型TOF-HPLC/MS联用系统,在ESI/MS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远志蔗糖酯A模拟炮制品中检测到了球腺糖A、对羟基苯甲酸和3,4,5-三甲氧基肉桂酸,远志蔗糖酯C模拟炮制品中检测到了球腺糖A、3,4,5-三甲氧基肉桂酸、黄花远志素C和芥子酸;远志寡精A、H、J模拟炮制品中均检测到对香豆酸;远志皂苷B检测到其异构体。结论:在加水、加热的条件下,远志中寡糖酯类成分其分子结构中的酯键发生水解,生成其次级苷和(或)苷元;远志皂苷B发生结构重排转化为其异构体。  相似文献   

10.
蒺藜皂苷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蒺藜皂苷对衰老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及脑衰老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D-半乳糖所致小鼠亚急性衰老 模型。结果 蒺藜皂苷可明显提高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降低脑组织中老化代谢产物与其相关酶(LPO,LF,MAO-B)的活 性,并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增长。结论 提示了蒺藜皂苷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振凌  杨海玲  张红伟  刘博 《中成药》2008,30(4):554-556
目的比较桔梗不同炮制品中桔梗皂苷D含量.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SHIMADZU,VP-ODS(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磷酸二氢钠缓冲液(0.02 mol/L,用H3PO4调pH为3.0)=2179,流速0.7 m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30℃.结果桔梗不同炮制品皂苷D含量高低如下原药材>蜜炙品>炒黄品>生品.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桔梗皂苷D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的适宜炮制方法和加热时间。方法:按照药典方法,以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采用HPLC法,检测蒸制1~8 h和煮制1~6 h(间隔为1 h)的制川乌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等6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制川乌片中单、双酯型生物碱的总量随炮制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生川乌片制备的制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在炮制1 h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超过0.040%的限量要求,且内无白心,但此时麻舌感强烈,随炮制时间延长,麻舌感逐渐减弱。蒸2~8 h制品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0.070%~0.15%的含量要求,在蒸5 h达最高,较生品升高约142%;煮制品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含量范围。结论:以制川乌传统质量和生物碱含量要求为指标,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选用蒸法炮制4~6 h为宜。  相似文献   

13.
建立基于定量核磁共振氢谱(quantitative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qHNMR)的神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方法,对市售神曲中葡萄糖的含量进行分析,并探究神曲加工炮制过程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以重水为溶剂,2,2,2,3-d4-3-(三甲基硅基)丙酸钠盐为内标,以化学位移δ 4.65、5.24处葡萄糖端基质子双峰信号作为定量峰,对神曲中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经方法学评价,葡萄糖在0.10~6.44 mg·m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的RSD均小于2.3%。市售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波动明显,推测与神曲的发酵天数、麸面比及炮制方式等有关。神曲中葡萄糖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全麦麸或全面粉发酵的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麦麸和面粉混合发酵的神曲;麸炒神曲较生神曲葡萄糖含量略有降低,而焦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该实验建立的qHNMR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度高,为神曲中葡萄糖含量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该研究阐明了神曲加工炮制过程中葡萄糖的量变规律,对判断...  相似文献   

14.
人参是少数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药食同源的中药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被认为是人参皂苷.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于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于人参炮制、体内转化过程的具体描述,对于上述过程中产生的稀有皂苷为何增强抗癌活性的探讨也并未明确.因此,该文首先描述了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多样性,包括天然产生人参皂苷以及炮制或生物转化过程所产生的特有皂苷.接着对炮制或体内转化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稀有皂苷与抗癌活性存在的潜在构效关系.了解这些化学变化以及药理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为提高人参皂苷的抗癌活性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利于发展新的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15.
毕胜  谢若男  金传山  马凯  张永强  李田士 《中草药》2020,51(23):5956-5962
目的 研究制川乌炮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气、味变化特征,表征制川乌炮制过程的气、味变化与内在有效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制作3批不同炮制时间的制川乌样品,使用电子鼻、电子舌对制川乌炮制过程中“气”“味”变化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线性判别分析法(LDA)、主成分分析(PCA)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制川乌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区分出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鼻FAC1与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FAC2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P<0.01),与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 电子鼻、电子舌仿生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厚朴姜制的科学内涵,规范炮制生产工艺和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在固定厚朴药材采集部位、炮制工艺、人员、设备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9种化学成分紫丁香苷、木兰箭毒碱、木兰苷B、木兰花碱、木兰苷A、和厚朴酚、厚朴酚、辣薄荷基厚朴酚、β-桉叶醇含量变化为指标,研究厚朴炮制过程质量传递规律。结果在厚朴药材炮制为净厚朴、姜厚朴过程中,酚类成分含量略有升高,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显著下降,苷类成分含量呈递减的趋势,其中木兰苷B含量显著下降,而木兰苷A和紫丁香酚苷的含量无显著变化,β-桉叶醇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初步探讨了厚朴炮制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的质量传递规律,为厚朴炮制工艺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和厚朴饮片的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麦芽中D-果糖、D-葡萄糖、蔗糖、D-麦芽糖4种糖类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检测方法,探索麦芽炒制过程中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阐明麦芽消食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不同炒制温度、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采用HPLC-ELSD方法测定生麦芽、炒麦芽样品中D-果糖、D-葡萄糖、蔗糖、D-麦芽糖4种糖类成分的量,采用聚类分析(HCA)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分析炒制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麦芽中D-果糖、D-葡萄糖、D-麦芽糖3种还原糖的量随温度增加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而非还原糖蔗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HCA可将不同温度下炒制的麦芽分为3类,PLS-DA表明炒制温度主要影响蔗糖的量,而对还原糖D-果糖、D-葡萄糖、D-麦芽糖影响较小且程度相当;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4种糖的量均呈降低趋势,16 min后基本不再变化。HCA可将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分为4类;标准化A420值随炒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16 min基本达到峰值。结论麦芽在炒制过程中还原糖、非还原糖与氨基酸等成分直接或间接发生美拉德(Maillard)反应而导致其量的下降,其产物可能与麦芽消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色彩分析仪测定焦栀子碎炒和个炒炒制过程样品的色度值,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10个主要成分含量,对颜色与成分含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与判别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炮制过程中,L*,a*,b*和E*ab均不断下降,颜色逐渐加深,碎炒和个炒在炮制过程中色度值参数变化趋势和范围基本一致;羟异栀子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炮制过程中6种寡糖酯类成分(3,6'-二芥子酰基蔗糖、西伯利亚远志糖A5、西伯利亚远志糖A6、球腺糖A、远志蔗糖酯B、黄花远志素A)的转化机制。方法采用已知对照品模拟炮制技术,制备远志中6种寡糖酯类化合物的模拟炮制品;采用HPLC-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定位、质谱数据、数据库匹配和文献参照,分析各化合物模拟炮制品的化学成分。结果 6种寡糖酯化合物模拟炮制品中检测到了其次级苷和(或)苷元或其异构体;西伯利亚远志糖A5模拟炮制品中检测出了阿魏酸;西伯利亚远志糖A6模拟炮制品中检测出了芥子酸;球腺糖A模拟炮制品中检测出了3,4,5-三甲氧基肉桂酸;远志蔗糖酯B模拟炮制品中检出了芥子酸和对羟基苯甲酸;3,6'-二芥子酰基蔗糖模拟炮制品中检测出了西伯利亚远志糖A6、黄花远志素C、芥子酸;黄花远志素A模拟炮制后检测出了黄花远志素B和阿魏酸。结论远志中寡糖酯类成分性质不稳定,在加水、加热的条件下,其分子结构中的酯键发生水解,生成其次级苷和(或)苷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研究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炮制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为揭示其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淡豆豉炮制不同时间的样本中细菌、真菌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聚类分析各炮制时间点的菌系差异。结果发酵至"黄衣上遍"过程中细菌种类丰富,真菌以曲霉菌为主;再闷过程中细菌以乳杆菌为主,真菌以隐球菌为主。发酵第1天恶臭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占优势;发酵第3天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鞘氨醇杆菌属和米曲霉为优势菌种;发酵第6天解淀粉芽孢杆菌、曲霉菌和丝孢酵母为优势菌种;再闷第3天以枯草芽孢杆菌、丝孢酵母和黑曲霉占优势;再闷第9天以枯草芽孢杆菌、那须乳杆菌、弧形乳杆菌和隐球菌为优势菌株;再闷第15天以枯草芽孢杆菌、弧形乳杆菌、隐球菌、丝孢酵母属和2株不可培养真菌为优势菌。整个炮制过程中,产酸克雷伯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弧形乳杆菌作为优势菌种始终参与。"黄衣上遍"阶段与再闷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大。发酵第3天与第6天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最高,分别达76.4%和66.1%;而发酵第3、6天与再闷第9天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均最低,仅为24.5%,发酵第3天与再闷第15天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最低,仅11.2%。结论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独特的微生物种类可能决定了淡豆豉特有的性味、功能,同时也从微生物学角度印证了再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