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un YZ  Li DY 《中国针灸》2010,30(10):816-818
目的:比较背部阳经透刺结合电针与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探寻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较好方法。方法:将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0例选取疼痛部位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背俞穴及相应水平的督脉穴自上而下透刺结合电针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口服布洛芬胶囊治疗,疗程30天。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6.7%(29/30),优于西药组的73.3%(22/30)(P0.05)。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P0.01,P0.05),且改善程度针刺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背部阳经透刺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优于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背部阳经透刺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观测,从而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30例符合慢性腰肌劳损诊断标准的患者,取腰背部痛点的督脉穴和相应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背俞穴从上而下采用沿皮循经透刺法针刺直至不痛处为止,再配合电针治疗,治疗30天。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McGill量表评分。结果:30例患者治愈率为23.3%,有效率为93.3%。经过治疗前后的对比,McGill疼痛问卷中VAS、疼痛指数、PPI各值均出现明显的变化( P<0.01)。结论:在慢性腰肌劳损治疗方面,背部阳经透方法确实有一定效果,显著地缓解了病患的腰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针法配合郄穴治疗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针法配合郄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循经远取动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ROM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RO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RO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循经远取动针法配合郄穴是一种治疗腰扭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背部经穴透刺治疗背肌筋膜炎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布洛芬咀嚼片,0.2g/次,2次/天,观察组在背部疼痛处取膀胱经背俞穴及同水平的夹脊穴从上而下透刺,并结合电针治疗,1次/天,1周6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SC-OD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3个月之后进行随访。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8%与90.6%,高于对照组的75%与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及SC-O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部经穴透刺治疗能减轻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背部功能活动,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结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针灸结合拔罐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刺络放血结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较好,能有效减低复发率与VAS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门诊急性腰扭伤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阿是穴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进行针刺,阿是穴组选取阿是穴进行针刺,西药组选用扶他林片口服。通过比较各组之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以及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治疗前后的差异,判断3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之间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其中针刺治疗改善程度均优于西药组(P0.01),且治疗组优于阿是穴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阿是穴组的83.33%和西药组的56.67%。结论:"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阿是穴针刺和西药口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循经针刺配合腰背肌锻炼与常规针刺与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循经针刺配合腰背肌锻炼;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配合腰背肌锻炼。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5次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腰痛临床症状(JOA)评分,3个月、半年组间复发率作比较。结果:观察组痊愈率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3个月、半年组间复发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结论:循经针刺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显著,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即五处透承光、通天透络却(均双侧),神庭透囟会、前顶透百会、后顶透强间,同时配合体针及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体针及常规西药治疗。针刺治疗1次/日,1周5次,共治疗8周,并于治疗前、治疗中(第4周)、治疗后(第8周)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比较两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8周后及随访时,两组MoCA量表、MMSE量表、SDS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oCA量表评分及SDS量表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1,P0.05);观察组在各个时间点MMSE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P0.05);两组间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对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肌骨超声技术评价循经远取动法结合扬刺法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循经远取动法结合扬刺)和对照组(单纯扬刺法),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变化,采用CMS肩关节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综合评分变化,采用肌骨超声技术评价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肌腱厚度、腱鞘厚度及积液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显著改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局部疼痛VAS评分及CM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在治疗1次时VAS评分及CMS评分均较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明显减少患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厚度、腱鞘厚度及积液,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结合扬刺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在快速改善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督脉滞针疗法和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较好方法。方法:将96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施以督脉滞针疗法,1次/d,30 min/次,对照组饭后30 min口服0.5 g对乙酰氨基酚,3次/d。两组均连续干预14 d。治疗结束后,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后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压痛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同,治疗14 d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82.60%,(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4.3%,对照组为17.4%(P0.05);两组VAS评分、压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后的VAS评分和压痛积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短期疗效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相当,但远期疗效及镇痛效果优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联合体外冲击波对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符合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循经远取动法组、体外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循经远取动法组采取远端选穴,针刺得气后使用捻转手法加大穴位刺激强度,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留针25 min,每日1次,治疗7 d;冲击波组使用瑞士STORZ发散式冲击波治疗仪MP-100,对腰部的疼痛点及其上下左右进行刺激,2日1次,治疗3次;联合治疗组为以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循经远取动法组总有效率86.67%,体外冲击波组总有效率83.34%,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减轻,联合治疗组的起效时间短,联合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体外冲击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ROM评分均降低,但联合治疗组的起效时间短,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循经远取动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循经远取动法和体外冲击波法,且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刮痧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刮痧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刮痧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五龙透刺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2例用腰五龙穴平刺或斜刺法,一针多穴,行雀啄泻法治疗,并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130例用常规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得气后均使用电针用疏密波,观察两组疗效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93.9%、74.6%(P0.05),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9.7%、46.9%(P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均能明显降低VAS积分(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VAS积分更明显(P0.05)。结论:腰五龙透刺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梅花针叩刺联合化湿解凝汤治疗寒湿凝滞型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寒湿凝滞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予梅花针叩刺联合化湿解凝汤治疗,对照组54例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88.8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治疗。结论 梅花针叩刺联合化湿解凝汤治疗寒湿凝滞型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显著,能降低VAS评分,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循经取穴配合平衡火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筛选的84例病例,均为本院201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止痛药物、维生素药物及按摩,对照组以常规护理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循经取穴配合平衡火罐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85.7%的干预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7.6%的比例明显更高(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有不同幅度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有不同幅度降低且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循经取穴配合平衡火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通过经络及穴位刺激,促进腰背部经络疏通,达到调节机体平衡的作用,可显著缓解患者患处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达到较好的护理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筋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swestry)指标评分的变化,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视觉疼痛评分(VAS)及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针刺疗法治疗运动性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5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及循经走罐治疗与局部温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针刺双侧肩井、大杼、阳陵泉、阳辅,加背部督脉经及膀胱经第一侧线循经走罐为循经走罐组,与局部温针拔罐的针刺组作比较。结果 循经走罐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温针组(P<0.01)。结论 针灸治疗以整体取穴为原则,配合背部循经走罐对于纤维肌痛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腰突五穴”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以电针“腰突五穴”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单纯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后续随访,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以及3个月的VAS评分、DI评分以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周、1个月以及3个月VAS、ODI、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单纯应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和电针“腰突五穴”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均能有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但联合疗法能够进一步缓解腰部疼痛,改善活动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肩三针治疗,两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和VAS及FMA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肩三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