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钰林  王龙  杨艳君  贾晓斌  李志勇  封亮 《中草药》2022,53(16):5245-525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外来药用资源品种涌入国内,丰富了中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和中药配伍应用及如何规范使用等诸多问题。因此赋予外来药物中药药性及其功效,将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的方法体系进行综述,总结历代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的认识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析外来药用资源的研究规律及策略,即“理论推导(象思维+文献研究)→原产地考证→实验研究(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明确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特征→临床实践”反复探索思路,同时充分考虑外来资源毒性和生物安全问题,以促进外来药用资源研究的系统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新外来资源中药化提供研究思路,推动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丝绸之路建立之初,中药资源早已融入其中,"中药资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一度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加强了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而且发展了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清代以前的"丝绸之路",带出去的是"丝绸",带回来的是"药材",丰富了我国药用资源;清末民国时期,从国外带回来的多是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了医药学研究方法。中国在2 000多年的发展中,其边界发生过无数次的变化,"外来"是相对而言、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所指。不同历史时期对外来中药资源的引入、开发利用方式和途径各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中药资源交流、引入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外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大人民的健康用药,该文梳理了我国古代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引入的外来中药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外来中药资源引入的策略,即"三关、四步、一依托、一关键"。其中,"三关"是指情报收集关、实地调查关、科学研究关;"四步"是指基原鉴定研究、安全性评价研究、功能定位研究和中药药性研究;"一依托"是指充分依托国外具有工作基础、人脉资源的华人华侨或华资企业;"一关键"是指在政策层面解决好外来中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中药资源集生态资源、医疗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于一身,是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部分药材供应短缺、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丰富中药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可通过扩大药用部位、发展中药替代品、寻找药用类同品、发掘民族民间药物或引入外来药材等途径有效拓展中药来源,中药功效预测与功能定位在实现中药新资源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该文将从中药功效形成的理论基础、古籍溯源和现代方法学演化等角度,系统提出基于"取象比类"、植物亲缘关系、古籍文献、药性推导、民族植物学调查、文本挖掘、网络药理学与构-效关系等策略的中药新资源功效和功能定位方法,以期构建中药新资源功效和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期待为中药新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及产业现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邢军 《中国现代中药》2016,18(6):801-804
随着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正日益减少。本文通过梳理古时输入中国的外来药物情况,并结合药用生物的分布、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药药性研究概况,提出从国外寻找中药新资源的可能性,为扩充中药资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医药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外药物资源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入外来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发展,成为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使命。本文拟通过对外来药物本草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从象思维、原始应用、临床结合实验验证三方面入手认识外来中药,提出外来药物本草化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探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实验验证→临床实践"反复探索模式,考察外来药物性能,为外来药物本草化提供研究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外来药物-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研究外来药物药性的新方法,并以玛咖为例对其进行阐释与验证。方法 首先整理玛咖药理作用的综述类文献,建立玛咖与其药理作用的关联,并查找相关的用药规律分析文献,建立玛咖的药理作用与传统中药的关联,再以《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为依据获取传统中药与药性的关联,最终构建出“玛咖-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进一步从该网络中解拆出每个药理作用的“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再通过处理相关数据计算玛咖的药性占比。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玛咖的药性应为:性微温,味甘、辛、苦;归肾、肝、脾经;功效是滋肾益精,疏肝止痛,健脾补气。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进程,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吴孟华  赵中振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4076-4082
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来药物来到中国,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外来药物的输入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尤其是外来香药,填补了中国本土芳香走窜类中药的空白,宋局方中应用广泛。该文通过整理唐宋时期外来药物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从唐宋时期外来药物的品种和数量、使用状况及本土化趋势等角度进行总结。外来药物自唐至宋逐步被给予了中药化的功效阐释,唐时昂贵的乳香等香药在宋代逐渐平民化,宋代的外来药物引种栽培亦略有发展,外来药物与传统中药的界限逐渐模糊,外来药物开始中药化。外来药物的输入在唐宋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外来植物药蔓越莓研究文献,依据中医药理论探讨蔓越莓的中药药性,为蔓越莓与中药配伍的临床合理使用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Web of Science(Wo S)及pubmed数据库中外来药物蔓越莓的相关英文文献,对196篇临床实验,140篇活性成分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对蔓越莓的中药药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蔓越莓的中药药性为性味归经为酸、甘,凉;归肾、膀胱、脾经。功效主治为清热通淋,化脂降浊,健脾益气。用于湿热淋证,高脂血症,脾气虚弱,倦怠无力。结论:概括归纳蔓越莓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赋予其中药药性,使其成为新"外来中药",可以为蔓越莓与中药的配伍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能更好地在医疗保健行业中推广应用,研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9.
外来药用资源一直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就有外来药用资源以不同的用途引进,其中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成为了中药并沿用至今;如今,外来药用资源同样为我国医药大健康产业服务,它们被引入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保健品、饮片、日化产品等大健康产业服务领域,且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交融发展,更多的外来资源将进入大健康领域。该文通过回顾外来药用资源服务古代医药健康行业的历史并概述其当前在大健康产业下的发展状况,总结外来药用资源服务古代医药健康行业的经验以及在目前新外来药用资源发展情况及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为大健康产业下外来药用资源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  相似文献   

11.
江维克  周涛  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11):1763-1768
中药功效的预测是新分类群资源转化为中药资源的关键步骤,其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既是中医药原创优势的体现,也是中药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对中医药事业支撑力度的基础。通过对象思维在中药药性形成上的作用分析,结合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用历史等方面的论述和讨论,构建中药功效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以实例说明认知药性、功效的形成规律,为新分类群资源转变为新的中药资源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对中药材需求的增加,过度开发破坏了中药资源,导致我国很多天然药物资源短缺,使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而外来新药用资源的输入从某种程度上成为短缺中药资源的有效补充和代替,但外来新药用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利用程度各异。为充分了解外来新药用资源的发展现状,该文以阿拉伯金合欢等43种外来新药用资源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外来新药用资源引入形式和政策,总结外来新药用资源在原产地的应用经验和目前国内外对外来新药用资源的研究进展及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外来新药用资源在我国的发展与研究情况,从而丰富我国药用资源及其他用途,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外来新药用资源进一步的开发与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中药药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药药性及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中药"性-构关系"研究的构想,讨论在分子结构层次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与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从宏观角度解析中药药性,以期从中药"性-构关系"研究中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构建,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bbs Free Energy等结构参数与中药寒热药性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关系,提示中药药性与相关成分的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为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和科学诠释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蔡青清  严铸云 《中草药》2023,54(16):5442-5450
外来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讨国际交流影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材料。尽管一些重要时期的外来中药品种已有了梳理,但传统中医药领域使用外来中药的全貌,以及外来中药在中医临床和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还缺乏系统分析。系统梳理了从《神农本草经》至《中华本草》的外来中药,统计分析了这些外来中药的基原、原产地、引入时间、引入途径、主治和功效等信息。结果表明,本草文献纪录的外来中药有747味,占中华本草所载中药总量的8.32%,其中植物药741味,动物药4味,矿物药2味;植物药来源于96科316属472种(包括亚种、变种和杂交种),动物药来源于4科4属4种;矿物药来源于2种矿物。外来中药主要通过观赏途径、果蔬途径、药用途径和香料途径等传入中国。这747味外来中药中有195味已形成药用市场,其中资源供给来自于国内的有165味,来自于国内和进口的有24味,来自于国外进口的有6味(没药、没食子、檀香、乳香、梅花冰片、胖大海)。外来中药的引入在清朝以前增长缓慢,清朝时显著增加,清朝以后剧增。外来中药的药性多为平、凉、寒,药味多为苦、甘、辛;功效方面以清热解毒类外来中药的引入开发最为多见。外来中药弥补了原有中药...  相似文献   

15.
少则二年三年,多则四年五年,‘中药’这个古老的词汇将被‘天然药物’所取代。”这是近日中国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GAP起草专家组组长周荣汉教授在中药材GAP管理座谈会上说的。GAP是“植物与药用动物良好的质量控制”的英语缩写。针对全球天然药物市?..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金锐  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340-3343
中药药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的反映药物及其作用性质的概念。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从发生学上看,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物本体及药物作用密切相关,并且深受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复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药性的形成具有多源性特征,其早期的确定途径不唯一,其对应的功效作用不唯一;第二,药性的表达具有多样性特征,其表征指标多样,其实际表达的影响因素多样。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应关注这些复杂性特征,注意药性与功效的辩证统一,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寻找共性。  相似文献   

17.
猪胆为常用中药,古人常直接药用或用其炮制他药。通过查阅整理猪胆相关本草典籍,考证其基原、药性、功效主治、炮制药物种类及历史等,为猪胆资源开发、临床使用及炮制研究等提供参考。考证发现自唐代起,医家已区分使用猪胆和野猪胆。张仲景最先确定猪胆苦寒之性,并沿用至今。其功效以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为主。总结用猪胆炮制的中药共12味,猪胆炮药可以改变药物药性,降低药物毒性、燥性,提高药物清热、镇惊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构建及产业化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保护好和利用好中药资源已列入我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本团队针对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全产业链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在创新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独特理化特性与资源化潜力,集成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物理转化等适宜技术,系统创建了五类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基于药材生产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的新资源药材、医药产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及副产物的生物酶、低聚糖、生物醇等系列产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的炭-液-气联产产品开发模式;基于药材生产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的功能食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的功能材料制备及产品开发模式。研究成果通过产业化示范,服务于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阿萨伊是南美洲地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草药,由卫生部批准允许在我国使用,广东及中国台湾地区已有少量引种。中医药自古就有吸纳外来医药的传统,不少外来药物已成为中医临床应用必不可少的常用品种。我国历史上对外来医药历来持"开放"态度,但是,这种吸纳和应用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与吸收,经历长期反复的实践与认识,使之"本土化",才能与我国已有的中药融为一体。该文通过总结分析阿萨伊的应用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结合阿萨伊在原产地的传统药用记载,及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临床应用等现代研究报道以及笔者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运用中医药传统哲学思维归纳总结阿萨伊的中药药性、用法用量,探讨其功能主治,以期为阿萨伊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建  付勇  姚洪武  刘岩  曾南  夏厚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889-2891
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教材为蓝本,统计分析326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中药药性(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拟为深入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思路.结果 显示,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因此,主张以功效为线索,按类把握药性系统构架特征,探索各个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关注每类药物的物质基础在药性系统中其生物效应表达的特异性、层次性,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一效"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