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2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肠间质瘤,肿瘤发生于胃78例,小肠45例,结直肠19例,盆腔和后腹膜10例.临床表现为腹痛108例,消化道出血53例,腹部包块88例.超声内镜阳性率为85%(72/85),CT阳性率为48%(73/152).免疫组化: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50/152)和90.1%(137/15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姑息性手术94例,根治性手术5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35例获随访,术后复发41例,其中17例出现肝脏转移,均服用伊马替尼,疗效显著.结论 CD117和CD34是GIST的诊断性标志物,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方法,对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及术后复发患者应及时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周秀怀 《吉林医学》2013,34(12):23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综述4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病理结果、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予以分析。结果:GIST可以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胃(25/42)和小肠(9/42),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痛(35.7%)、腹部包块(30.9%)和黑便或呕血(16.6%),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5.2%和73.8%,大多数患者进行了原发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发或转移率为11.9%。结论:GI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多,病理诊断及CD117及CD34标记阳性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早期手术切除仍是关键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38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CT或消化道造影诊断为GIST,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5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2例经胶囊内镜证实,1例经急诊手术证实。按风险分级标准极低风险6例、低风险10例、中风险7例和高风险15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86%、CD34阳性率为82%。术后25例得到随访,其中10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24个月。结论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术前诊断帮助较大,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GIST所必需的;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格列卫为GIST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5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9例,结肠4例,直肠3例。超声内镜确诊率68.8%(11/16);双源CT检查7例,阳性率71.4%(5/7)。CD117阳性率88.7%(47/53),CD34阳性率66.0%(35/5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6例,交界性9例,恶性28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53例随访6~72个月,16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8例恶性及9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2例于术后10个月复发,4例术后18个月发生转移,10例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双源CT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及腹部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12例,腹部包块6例.病变部位为胃部24例,小肠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3.9%,CD34阳性率为69.7%.结论 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28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CD117、CD34、SMA、S-100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58%(16/28)、小肠32%(9/28)、结直肠10%(3/28).良性10例,肿瘤平均直径(3.2±12)cm,交界性4例,平均直径(4.3±1.3)cm,恶性14例,平均直径(8.5±1.5)cm,CD117阳性表达率89%(25/28),CD34阳性率32%(9/28),SMA阳性率25%(7/28),S-100阳性率14%(4/28).结论 肿瘤大小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CD117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中部分切除中鼻甲在难治性鼻—鼻窦炎(RR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2018年4月—2021年2月我院78例RRS患者分为两组。鼻内镜组(39例)予以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联合组(39例)予以中鼻甲切除术联合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比较并发症、术后3个月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Lund-Kennedy(MLK)鼻内镜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量表(SNOT-20)评分、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疗效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较于鼻内镜组,联合组术后3个月MLK、SNOT-20评分较低,MTR较高(P<0.05);术后3个月相较于鼻内镜组,联合组CD4+、CD4+/CD8+水平较高,CD8+水平较低(P<0.05);联合组总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生存状况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食管1例(8.33%),胃4例(33.33%),十二指肠1例(8.33%),小肠4例(33.33%),结肠1例(8.33%),肠系膜1例(8.33%)。11例(91.67%)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CT占66.67%(8/12),核磁共振成像占25.00%(3/12)。10例(83.67%)术前通过内镜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占50.00%(6/12),胶囊内镜占25.00%(3/12),肠镜和内镜超声占8.33%(1/12)。CD117阳性12例(100.00%),CD34阳性10例(83.33%)。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1例,其中1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内镜下切除1例。Fletcher分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4例高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1例高危患者未服用伊马替尼发生肝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GIST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近几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诊断、治疗方面的经验与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2例GIST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GIST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根据NIH标准进行危险性分级,极低和低危险性10例,中度危险性10例,高度危险性12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阳性率为72.0%,CD117阳性率为73.3%。9例高度危险性GIST患者术后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结论病理检查及基因突变检测是目前GIST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仍是GIST患者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疗效明显,能延长GIST患者无瘤复发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NIP患者随机分为鼻内镜组和对照组,各41例。鼻内镜组给予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鼻内镜组复发率为17.07%,低于对照组的39.02%(P<0.05);鼻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76%,低于对照组的29.27%(P<0.05)。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NIP具有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是目前治疗NI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及肿瘤良恶性等临床资料.对手术标本及穿刺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止时间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满3年,采用Cox回归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患者以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5~10 cm者多见,发病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肿瘤性质以恶性多见,主要采取局部切除治疗.病理特征以无出血坏死比例高,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轻度异型性,瘤细胞丰富,核分裂数>5/50 HPF多见.1年存活率为90%,复发率为12%,3年存活率为70%,复发率为2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消化道间质瘤具有自身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震  李永翔  周玉良 《安徽医学》2018,39(7):778-781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技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136例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双镜联合治疗患者44例、单纯胃镜治疗患者42例、单纯腹腔镜治疗患者50例.比较3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双镜联合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单纯腹腔镜组(P<0.05),单纯胃镜组肿瘤直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单纯腹腔镜组(P<0.05).绪论对于直径较小的胃间质瘤,单纯胃镜切除是最佳方案.双镜联合技术更适合治疗直径在10 cm以内较大的胃间质瘤,其操作安全可行,且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re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umor originating from mesenchymal tissue.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is surgical operation or thera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7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57例患者中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7±9.5岁。小肠间质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好发于空肠和十二指肠,胃镜、超声内镜、增强螺旋CT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57例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93.0%(53/5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7.0%(4/57)行姑息手术。术后病理均为小肠间质瘤,其中,极低危5例(8.8%),低危18例(31.6%),中危16例(28.1%),高危(Ⅳ级)18例(31.6%)。随访时间6个月至36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2例死亡。结论小肠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合理应用辅助检查可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检出率,其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积极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SMT患者82例,患者均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等,比较EUS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根据EUS诊断结果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结果 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SMT的层次来源、大小、回声、边界;经EUS诊断85例病灶,12例EUS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其中2例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1例胃窦血管球瘤、1例副脾、1例神经鞘瘤、1例腺肌瘤、1例纤维瘤误认为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体异位胰腺均误认为间质瘤,EUS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5.9%(73/85);ESD手术40例,ESE手术34例,STER手术2例,EFTR手术9例,其中2例术中转腹腔镜术,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根据EUS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为97.6%(83/85)。结论 EUS是诊断消化道SMT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内镜、腹腔镜下对于5 cm以内小型间质瘤治疗临床评估,拟对小型胃间质瘤探寻最佳的治疗方式.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近4年术后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肿瘤直径≤5 c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39例行内镜治疗(138例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1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55例行独立腹腔镜治疗,针对临床特点、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以及运用外科手段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行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12例行非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8.
343例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及并发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肝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探讨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43例778个肝恶性肿瘤行582人次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HCC)212例,448个癌灶,肿瘤最大径平均4.0 cm,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肿瘤分期,其中63例(29.7%)为Ⅰ~Ⅱ期,149例(70.3%)为Ⅲ~Ⅳ期(含43例手术切除后复发癌).肝转移癌(MLC)131例,330个癌灶,癌灶直径平均为3.9 cm,原发灶69.5%(91例)来自胃肠道.治疗原则为消融范围超过癌周0.5~1.0 cm;对较大肝肿瘤,采用较规范的计算方案指导射频治疗.治疗中密切观察图像异常改变,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出血及周围损伤.治疗后24 h内或1个月后增强CT检查肿瘤无活性为治疗成功.随访时间为2~62个月.结果:射频治疗成功率HCC为95.5%(428/448灶),MLC为96.4%(318/330灶);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5%(38/448灶),11.8%(39/330灶).共有138例(40.2%)由于肿瘤复发或新生而进行2~11次治疗.随访343例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HCC分别为87.7%,67.4%和56.8%,其中63例早期癌分别为92.9%,82.8%,74.5%;MLC分别为81.6%,50.8%,27.2%.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占2.4%(14/582人次),多发生于治疗中或治疗后即刻,主要为机械性损伤、热损伤等,分别为出血5例,肠穿孔1例,邻近脏器结构损伤5例,胆汁瘘2例,皮肤烫伤1例.结论:RFA作为一种肝肿瘤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法,对早期肝癌可获得手术治疗效果;对中晚期肝癌、肝癌术后复发、肝转移癌等临床治疗困难的病例,也可提供有效而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重视并发症的表现并采用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资料。结果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及空、回肠,术前较难确诊,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免疫组化表型为肌源性及神经源性双向分化,Vimetin阳性,CD34多数阳性,良恶性判断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相计数,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手段,术后对潜在恶性及恶性病例需予以密切随访。结论 术前经内镜、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确诊胃肠间质细胞瘤是可能是,术中正确判断良恶性并实施彻底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郑辉  刘雄昌 《甘肃医药》2012,(2):104-106
目的:回顾性评价内镜下粘膜套扎切除术(EMRL)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s)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术前用超声内镜确定病灶范围及浸润范围的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患者用EMRL。结果:EMRL对<20mm的SMT完全切除率达100%,>20mm的SMTs胃镜病理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0%;除4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胃镜下治疗后停止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MRL对小的SMTs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20mm的大SMTs能获得较理想的组织学依据;而且简单、方便、经济、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