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手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院内协定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八邪穴配合后溪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能力评价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手握固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郭晓艳  石学敏 《四川中医》2013,(11):126-12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手挛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2例中风后手挛萎患者以醒脑开窍法配合患侧合谷、上八邪穴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采用Ashworth量表和FMA量表评分比较.本法疗效显著。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有效缓解手部痉挛性程度,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加灸治疗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确诊为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常规西医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脑梗死后Brunnstrom分期给予不同的针刺加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ug1-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法中手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情况。结果:Brunnstrom分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疗效均肯定,在改善手腕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分期针刺加灸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且患者易于接受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委中穴不同刺法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石氏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60例。均取委中穴,每天针刺1次,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以Lovett肌力分级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石氏针刺组下肢功能障碍即刻和治疗后4星期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3.3%,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7%和53.3%。石氏针刺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治疗即刻和治疗后Lovett肌力分级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针刺后中风患者FMA下肢功能评分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不同,石氏针刺法具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鱼际、合谷穴位治疗脑卒中后大拇指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大拇指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针刺常规穴位,治疗组选取"鱼际""合谷"两个穴位针刺,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功能和Barthel AD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大拇指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大拇指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患者Fugl-Meyer功能和Barthel ADL指数评分明显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鱼际、合谷治疗脑卒中后大拇指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透三间穴降低中风后遗症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加用合谷透三间穴,对照组加传统合谷穴。治疗前和治疗后15天及治疗后30天,分别采用Ashworth量表和FMA量表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量表评分及FMA量表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合谷透三间穴对缓解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手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关刺四缝穴对中风后手指痉挛性瘫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关刺患侧四缝穴。每日1次,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价量表(FMA)中的手指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分级、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分级、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均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关刺四缝穴能有效改善中风后患者手指痉挛性瘫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曲池、手三里对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针灸操作,电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电针曲池、手三里穴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Brunnstrom分级上肢部分及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优于常规组(P<0.01)。2组治疗前后比较,Brunnstrom分级上肢部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优于常规组(P<0.01)。2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比较,电针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电针曲池、手三里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合谷透后溪穴芒针针刺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肢体末端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合谷透后溪穴芒针针刺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采用Fugl-Meyer(FMA)运动神经评定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肢体末端功能,采用总活动度(total activemovement,TAM)及手指肌力恢复情况测定手指恢复功能。结果治疗4周及8周,观察组患者的FMA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4周及8周,观察组TAM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16%、32%)高于对照组(8%、20%)(P0.05);观察组患者手部肌力恢复情况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合谷透后溪穴芒针针刺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肢体末端运动功能,对于手指功能的重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深刺八髎穴与常规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风后尿失禁患者60例,分为深刺八髎穴组30例及常规穴位组30例。八髎穴组予深刺(刺入3~4寸)八髎穴法。常规组采用常规穴位针刺,每周治疗6次,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美国泌尿协会临床症状评分量表、尿失禁程度分级作为观察指标,以尿失禁症状结合疗效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八髎穴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痊愈、显效例数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尿失禁患者症状及体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runnstrom分级取穴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9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按Brunnstrom分级取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取穴,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处理,并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并对两组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和Barthel指数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照Brunnstrom分级取穴可以明显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穴取水沟、百会、内关等),观察组并于患手掌侧、背侧五指掌指关节与近侧指间关节之间的筋肉进行隔日交替针刺,得气后接电针;对照组于患侧手八邪穴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接电针。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Lindmark评分、Brunnstrom偏瘫手运动功能分级、手关节活动度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indmark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Lindmark评分中的运动协调能力评分、感觉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8.24±3.07vs 6.84±2.43,3.52±2.33vs 2.16±2.12,11.76±3.55vs 9.00±3.62,均P0.05);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偏瘫手运动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偏瘫侧手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25.35±10.91)°vs(18.65±7.86)°,P0.05];两组患者BI评分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八邪穴针刺,两组均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并进行传统体针常规针刺,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Lindmark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indmark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评分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14.
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背俞穴、躯干训练和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3种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疗效与躯干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量效关系及其最优针刺方案。方法:将50例患者依据针刺时间和针刺方向构成的不同刺激量随机分为合谷1、2、3、4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合谷1~4组采用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并加迎香、地仓、颊车、颧髎四穴为面瘫针刺处方,同时取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的"醒脑开窍"针法为脑卒中针刺处方及结合中西药物治疗;对照组除不针刺合谷穴外,其他治疗同合谷针刺组,疗程14天。比较各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量表(H-B)、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TFGS)、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DFNP)和面部残疾指数问卷表(F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①合谷1~4组治疗后H-B评分、TFGS评分、DFNP评分、FDI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FDI社会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改善均不明显(均P0.05);②合谷1~4组H-B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合谷2组TFG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合谷1组、合谷2组DFNP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均P0.05),而合谷1~4组间各量表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合谷2组各量表评分差值改善最明显;③合谷1~4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9/10)、100.0%(10/10)、90.0%(9/10)、80.0%(8/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6/10,均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并且采用逆经脉方向斜刺、捻转行针5s的针刺方案,临床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不同深度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风后尿失禁患者60例,分为深刺组30例及常规组30例。深刺组予深刺(进针65~90 mm)八髎穴法,常规组采用普通深度(25~40 mm)针刺八髎穴,每次均操作30 min,每日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美国老年协会尿失禁程度量表、尿失禁程度分级作为观察指标,以尿失禁症状结合疗效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深刺组各项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深刺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分期治疗脑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加分期针刺、推拿(治疗组)50例,现代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50例。每天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Brunnstrom评估法、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法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Brunnstrom、FMA、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2组之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分期治疗脑中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是目前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根据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分为弛缓期和痉挛期。弛缓期以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穴取水沟、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梁丘、足三里、上巨虚、解溪;痉挛期以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穴取肩髎、天井、外关、阳池、后溪、环跳、阳陵泉、承山、悬钟、申脉、丘墟。对照组参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针刺治疗方案不考虑分期,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66.7%(20/30)]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以十宣、小海穴为主穴治疗中风后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中风后手指不能活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患者上肢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用十宣、小海两穴,对照组患者上肢采用常规针刺取穴,针刺结束后两组均进行上肢的功能训练,分别于治疗前、3个疗程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的手指功能(肌力)记分和Fugl-meyer功能量表中手功能的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手指肌力和手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十宣、小海穴配合功能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芒针阴阳透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芒针阴阳透刺法,穴取患侧阳陵泉透悬钟、曲池透温溜、环跳透风市、肩髃透曲池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患侧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肩髃等。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共计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肌张力Ashworth量表(MAS)评级、Fugl-Meyer肢体功能活动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分,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24/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芒针阴阳透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