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NF1基因(17q11.2)突变将导致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生。这是一种多重效应的、进展性的常染色体疾病,其临床表现非常具有多样性。由于成人及青春期患者通常都表现出至少2种NF1的典型症状,所以其诊断并不难。然而对那些表型不属于NF1特征性表现的患儿的诊断尤为困难。敏感性与可信度高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段对于这种患儿的诊断非常重要。本文作者对1例具有NF1表现的2岁男性患儿的临床与分子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由于该患儿同时伴有严重的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其他的畸形特征,也提示这名患儿为西拉综合征。对于这名患儿的分子遗传学检测发现了一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1例临床确诊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该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方法 回顾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分子遗传分析。结果 先证者及其母亲均存在NF1基因第14个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1586T>G,而在非患病的家庭成员中没有发现该突变。结论 发现NFI基因一个新的错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NF1的原因。另外,合并身材矮小的NF1患者均应行颅脑磁共振(MRI)检查排除鞍区肿瘤,以及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评估激素分泌情况,追溯发育迟缓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袁梦  陈俊  张佳  杨作臻  甘靖 《重庆医学》2023,(4):502-507
目的 探讨MT-ATP6基因突变(m.9176T>C)相关晚发性Leig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被误诊为重症肌无力的MT-ATP6基因突变(m.9176T>C)相关晚发性Leig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男,于13岁4个月起病;例2,女,于9岁11个月起病。2例患儿均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就诊,初步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但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均提示基底节及脑干存在异常信号影,基因检测提示线粒体环基因MT-ATP6基因突变(m.9176T>C)。经“鸡尾酒疗法”治疗后2例患儿症状缓解并出院。结论 早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改善MT-ATP6基因突变相关晚发性Leigh综合征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肾病型胱氨酸病(nephrotic cystine disease)患儿的诊疗过程以及随访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结合文献分析2022年1月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肾病型胱氨酸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1岁8月,以肾小管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基于家系的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发现基因CTNS杂合变异:c.329+2T>C,c.582C>G(p.Tyr194Ter),并通过一代测序验证。基于ACMG指南该变异可被判定为可能致病(likely pathogenic)。结论对于肾小管酸中毒并伴有生长发育落后的患儿,应尽早行CTNS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1 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1,NF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最早在儿童时期出现,可 以累及多个器官并影响儿童期发育和神经认知状态。患者易发生良、恶性肿瘤。2018 年9 月30 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 院儿科收治了1 例罕见的NF1 伴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自出生起,该患儿就出现了咖啡斑。此次因反复发 烧和腹痛一个多月入院,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免疫表型检测确诊为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其ETV6/RUNX1 融合基因为阳性。通过基因测序在患儿的NF1 基因的外显子中发现了c.2773delT(p.Leu925Ter)的新生突变,此无义突 变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对NF1 疑似患者,尤其是对仅满足诊断标准中色素斑的儿童,建议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查 以确诊,并对其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生儿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MBAD)的基因型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怀化市出生且接受疾病筛查的新生儿147 947例为研究对象,分析2-MBAD发生率,2-MBAD患儿的基因类型、临床特征。结果:经串联质谱(MS/MS)筛查并结合基因检测诊断为2-MBAD的新生儿26例(1/5690),其中汉族10例,侗族8例,苗族7例,瑶族1例。发现短链或支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基因c.1165A>G 15个纯合突变位点,6种突变类型:3种为已报道突变(c.1165A>G、c.655G>A、c.923G>A);3种临床意义未明突变(c.1164G>C、c.1106T>A、c.848A>G);c.1165A>G是最常见基因型。未见民族、表型、基因型相关性。随访2~52个月,9例患儿出现发育迟缓。结论:确诊年龄越早、干预及时对患儿的精神运动发育情况影响越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浙江省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缺乏症患儿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3年8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采用干血斑串联质谱法筛查并联合基因检测诊断的CPS1缺乏症患者的所有筛查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共筛查新生儿4 056 755名,联合表型及基因检测诊断CPS1缺乏症6例;基因检测结果发现CPS1 10种变异,包括2种已知致病性变异(c.2359C>T、c.1549+1G>T)及8种未报道变异(c.3405-1G>T、c.2372C>T、c.1436C>T、c.2228T>C、c.2441G>A、c.3031G>A、c.3075T>C、c.390-403del)。患儿初筛血瓜氨酸值均有下降(2.72~6.21μmol/L),伴有血氨不同程度升高;诊断后给予限制天然蛋白摄入(特殊奶粉)、精氨酸及支持治疗,分别随访至9个月~10岁,有高氨血症发作3例,注意力缺陷多动、一过性口角抽动、肌张力增高各1例;除1例死亡,5例存活患儿的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及格里菲斯发育评估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1例Christianso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SLC9A6基因变异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例Christianso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用全外显子测序方法进行基因检测,并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变异位点。结果 患儿为男童,8个月,临床表现为小头畸形、全面发育迟缓,全外显子测序显示SLC9A6基因存在[NM_001042537.2:c.611T>G(p.Phe204Cys)]变异,导致第4外显子跳跃,该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结论 确诊了1例Christianson综合征患儿,通过基因变异分析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角化不良症(dyskeratosis congenita, DC)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DC患
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外周血DNA,PCR 扩增DC 的7 个热点基因,包括DKC1、TERT、TERC、TINF2、NOP10、NHP2、
WRAP53,进行DNA测序和基因分析。结果患儿外周血标本检测出DKC1基因中一个半合子变异:c.85-15T>C。其母亲为相
应变异杂合携带者,并出现部分先天性角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如指(趾)甲变形等。结论当低龄患儿出现典型皮肤黏膜改变、骨
髓衰竭、肿瘤易感性、有肿瘤家族史时,应考虑到DC可能。早期行相关基因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1例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分析,并对这种罕见疾病的文献资料整理复习,探讨该疾病的临床及基因特点.方法 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对该SDS患儿家系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的可疑致病突变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出生后1岁内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身材矮小、双下肢行走呈外八字步态,三系减少.CT示:胰腺形态小,形态不整,密度明显减低;骨盆前后位平片示:两侧股骨颈变短,大粗隆上移,颈干角增大.经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发现患者SBDS基因2号内含子和3号外显子交界处存在c.258+2T>C纯合突变.c.258+2T>C在dbSNP数据库分布频率为0.0016,1000 Genomes分布频率为0.0024,ExAC分布频率为0.0053.通过SIFT、Polyphen2软件预测蛋白结构结果有害.未检测到其他SDS相关的可疑突变.Sanger测序证实患者纯合突变存在,其父母均为c.258+2T>C杂合子携带者.结论 SDS临床表现多样,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血液系统表现和骨骼异常等为常见临床表现;SBDS基因突变是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身材矮小症儿童的经典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儿童生长机制的进一步探明,生长激素以外的促生长疗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治疗原发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缺乏的主要药物。C型钠尿肽为因软骨发育不全导致身材矮小症儿童提供了治疗选择。生长激素释放肽类似物能刺激生长激素释放,用于促生长治疗。此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可延缓患儿骨龄进展,对改善终身高有一定益处。现就这些除生长激素以外的促生长疗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身材矮小症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3例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中国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谱。方法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3例临床诊断为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的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分子诊断。结果 在家系1中鉴定出IHH基因突变(c.283_285delGAG/p.E95del),在家系2中鉴定出ROR2基因突变(c.2625dupC/p.T876fs*20),在家系3中鉴定出PTHLH基因突变(c.413delA/p.K138fs*11),故各家系分别诊断为短指(趾)畸形A1型、短指(趾)畸形B1型和短指(趾)畸形E2型。对患儿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后身高改善明显(+0.99 SD、+0.64 SD及+2.69 SD)。结论 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有较大的遗传异质性,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有效地对短指(趾)畸形患者进行分子确诊。本研究分别报道了ROR2基因和PTHLH基因的两个新发变异,并在中国人群中鉴定出一个以往报道过的IHH基因热点突变,同时3例患儿生长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症的病因与治疗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7例儿童矮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和其他相关治疗。结果67例矮小症儿童中,生长激素(GH)缺乏性矮小23例,特发性矮小21例,家族性矮小9例,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4例,宫内发育迟缓3例,Turner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21-三体综合征各2例,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1例。rh—GH对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疗效显著,对特发性矮小、家族性矮小、宫内发育迟缓效果满意,非GH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者予以甲状腺素片治疗,生长增速。结论矮小原因很多,及时发现病因,寻求最佳治疗手段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矮小症GH1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家族性单纯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GHD)及非GHD家族性矮小症患者GH1的基因突变。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检测8例IGHD患者和17例非GHD家族性矮小症患者的GH1基因。结果 8例IGHD患者GH1基因均未发现已知突变317例非GHD家族性矮小症患者中,7例为GH1基因第二外显子G→A突变的杂合子。结论 GH1基因杂合突变能引起非GHD家族性矮小症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5.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tion of short stature in a child is very important as it allows one to identify important medical conditions where physical shortness is only one manifestation. Causes of short stature are: Familial, idiopathic, delay in growth and maturation, chronic systemic illnesses, endocrinopathies, rickets, skeletal dysplasia, chromosomal disorders and emotional deprivation. Proper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endocrine and non-endocrine investigations are crucial for arriving at the diagnosis of short stature. The cardinal manifestation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in children obviously interferes physical growth. Causes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may be congenital or acquired. A peak growth hormone level of < 10 microg/l in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tests along with some clinical feature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sufficient to diagnose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Growth hormone in a dose of 25-50 microg/kg/day should be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once daily at bed time for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sta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技术对9例经典型PKU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进行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基因突变型进行验证。结果  9例患者检测到PAH基因的12种致病性突变,包括7种错义突变(p.I65T、p.F161S、p.Q204C、p.R241C、p.L242F、p.R243Q和p.Q375E),2种无义突变(p.R111X和p.Y356X),3种剪接突变[c.442 1G>A(IVS4 1G>A)、c.1315+6T>A(IVS12+6T>A)和c.1316 2A>C(IVS12 2A>C)],以及3种非致病性的变异(p.Q232Q、p.V245V和p.L385L),致病性突变均来自患者父母。其中,2个致病性突变未见报道,分别为c.1316 2A>C和p.Q375E(CAA >GAA)。结论  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可以准确检测出PAH基因突变,对遗传病因明确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64例身材矮小儿童进行病因及其相关分析。方法对164例矮小儿童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另选2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64例中,特发性矮小(ISS)86例(占52.4%),其中包括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CDGP)及家族性矮小(FSS);生长激素缺乏症(GHD)57例(占34.8%),其IGF-1及IGFBP-3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内发育迟缓者(IUGR)15例(占9.1%);Turner综合征6例(占3.7%)。结论就诊的矮小儿童中以特发性矮小最为多见,其次为生长激素缺乏症;测定IGF-1及IGFBP-3水平可作为筛查和诊断GHD有价值的指标。对矮小患儿应明确病因,给予对因治疗。  相似文献   

18.
徐旭  何勇  沙红 《海南医学》2005,16(10):53-53,57
目的 监测身材矮小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生长激素(GH)水平,探讨是否可以通过测定IGF1水平来替代GH激发试验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方法 对91例儿童进行空腹血清IGF1水平测定,并对61例矮小儿童进行清晨空腹及可乐定,精氨酸+左旋多巴激发试验血清GH水平测定,将GHD儿童与正常健康儿童的IGF1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GH缺乏的矮小儿童的血清IGF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GH不缺乏的矮小儿童的血清IGF1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清IGF1水平与GH水平相关,可作为GH分泌正常与否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儿进行IMPA2基因多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探讨两者关系。方法: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综合征分类中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诊断标准,参照IMPA2基因型东亚热性惊厥人群分布特点,收集鄂西北地区36例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儿与53例正常对照组患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分别选取IMPA2基因热性惊厥两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6号外显子位点159T>C和2号外显子位点558C>T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在IMPA2基因SNP基因型和单倍体分布上,6号外显子位点159T>C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鄂IMPA2基因6号外显子位点159T>C可能是鄂西北地区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儿的易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