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0例,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4.00~10.00(6.34±2.86)mm。在透视及TTE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结果20例患者中有19例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5%。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17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均在1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封堵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3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接受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封堵治疗,采用局麻或全麻,单纯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引导,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植入可调弯鞘管,选择国产先健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超声监测封堵全过程,评估封堵效果。结果全组2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封堵成功,其中经股静脉18例,经颈内静脉2例;3例经外周静脉穿刺封堵困难或失败,改为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单纯经胸超声引导2例,单纯经食道超声或联合经胸超声引导21例。手术时间20~75(41. 39±13. 77) min,植入封堵器型号12~40(22. 52±8. 05) mm。全部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无残余分流,无心律失常、溶血及心内感染,无外周静脉损伤及栓塞。术后住院时间2~4(2. 74±0. 69)d,术后随访2~8(4. 70±2. 20)个月,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无心包积液,右心房室不同程度缩小,合并的三尖瓣返流消失或减轻。结论超声引导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封堵房间隔缺损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轻微、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5~56岁,平均(13.5±8.6)岁。所有患者经超声多普勒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为2~13mm,平均(3.6±2.5)mm,在影像学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缺损,并在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进行复诊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封堵后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为100%。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证明该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观察135例ASD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判断封堵器释放后的位置、是否影响房室瓣功能,有无残余分流,并随访疗效。结果超声心动图测量ASD最大伸展径为(19.5±10.2)mm(4.0~38.0 mm)。135例患者中7例为双孔型ASD,且有1例合并房间隔膨胀瘤,4例ASD合并膜周型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肺动脉瓣轻度狭窄。ASD封堵成功率92.6%(125/135),封堵器释放后,8例可见少许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5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因残余分流量较大而手术取出行ASD修补;随访1个月~4年,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脱落现象。结论超声心动图对经导管介入治疗ASD的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共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11-56岁,平均为(31±15)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瘘直径为3-9 mm,平均为(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显示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为3-9 mm,平均为(6.09±1.58)mn。所用封堵器直径为8-12mm,平均为(9.18±2.79)mm。10例患者均以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另1例残余瘘行4个瘘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辦反流。1例患者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氢化考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X线透视时间为8-30 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患者残余分流仍存在。所有患者均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及无主动脉辦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瘘的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32例(男18例,女1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2~45岁,平均00.5±5.9)岁,经胸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2.0~12)mm,平均(5.9±2.5)mm,心室造影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1.8~13)mm,平均(5.4±3.1)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分别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3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均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超声及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4例,1个月内消失.术后第二天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1周内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54例,患者均接受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54例患者均介入封堵成功,手术时间40~108 min,平均(58.32±16.77)min,无中转体外循环,封堵器安置后即行食道超声检查,封堵器位置、形态适宜,效果良好,9例患者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5 d复查超声提示分流消失,术后住院时间(5.65±1.34)d;患者术后3 d、1个月、6个月、1年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均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随访。结果:①5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显示VSD最大直径为9.7mm,最小为2.6mm,平均4.89±0.92mm,术中X线左心室造影显示分别为10.8mm、2.0mm,平均5.22±0.91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明显差异;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超声测值小于X线测值(3.13±1.32mmvs5.84±1.71mm),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封堵术后即刻超声检查可见5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1周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6个月后虽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分流速度小于200cm/s,且未见溶血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复查示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利于术前选择合适的VSD封堵术患者,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了解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该院在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手术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共53例,平均年龄(7.9±7.4)岁;平均体质量(22.6±14.8)kg。术前利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价缺损大小、类型、形态,确定封堵器型号;术中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三尖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者定期随访。结果5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51例成功封堵(96.2%),2例转行体外循环手术(3.8%)。封堵器平均型号(7.7±2.0)mm。封堵成功的患者中有48例获得随访(94.1%),随访时间6~36个月,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心律失常、主动脉瓣严重反流、三尖瓣严重反流或二尖瓣严重反流。结论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安全可靠;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封堵过程的监测、引导及评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中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2月使用PhilipsSonos5500型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3.5MHz。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出适合介入封堵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83例,术中指导选择合适型号封堵器,一般根据室间隔缺损的最大径加2~4mm选择并引导封堵器的释放,并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效果满意后释放封堵器。术后1~12个月随访。结果81例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后分流消失或为微量残余分流,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没有增加。主动脉瓣功能正常。2例封堵不成功。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价值。精确的室间隔缺损的分型和最大伸展径的测量是膜部瘤型室缺封堵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6例VSD患者,包括14例膜周部VSD,1例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纠治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和1例VSD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均伴有室间隔膜部瘤,在常规左心室造影并建立右侧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侧股静脉导丝轨道后,使用第1枚封堵器封堵VSD后,复查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大量残余分流,重复上述方法使用第2枚封堵器封堵残余分流,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以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未提示有严重并发症则释放封堵器。术后1周内监测ECG、TTE、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术后1、3、6、12个月随访ECG和TTE。
结果  所有患者均使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行左室造影见封堵器位置良好,轻微残余分流6例,未见三尖瓣或动脉瓣。反流加重术后1周内随访ECG见2例有一过性传导阻滞,包括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血常规有1例血小板较术前下降幅度>50%,但无明显溶血和出血,术后无对比剂肾病发生;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在术后1周内明显改善(P=0.001,0.008及0.001)。术后1年内随访,患者心脏杂音消失,TTE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TTE测及残余分流者逐步减少至2例,无心脏瓣膜受累,ECG提示未见新发心脏传导阻滞。结论 对于特定的VSD患者使用双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治疗膜部瘤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31例膜部瘤VSD患儿(男15例,女16例),年龄2~16(4.52±3.09)岁.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封堵膜部瘤VSD,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疗效.术后24 h和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结果 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置入封堵器直径4~12(6.83±1.95)mm;封堵后15 min左室造影示即刻完全封堵28例,余2例于术后24 h、1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分流消失,完全封堵率总计达100%;术后出现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24 h内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溶血、瓣膜返流、封堵器移位等严重术后并发症;介入封堵术前后经胸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变化:封堵术后24 h,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均较术前减少(P<0.01),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均进一步减少(P <0.01);左室短轴缩短率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减少(P<0.01),随访1个月复查时进一步减少(P<0.01),随访3、6个月时变化不明显(P >0.05);二尖瓣口流速E/A比值封堵术前后无显著变化,随访中变化亦不明显(P>0.05).结论 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膜部瘤VSD安全有效,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行Amplatzer间隔封堵器(ASO)经导管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62例,年龄10~55岁。超声检查用于①术前筛选;②术中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行封堵术中引导和监测;③术后复查,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残余分流等。结果:本组患者采用TTE、TEE和球囊X线影像(房间隔缺损最大伸展径)3种测量方法。其结果显示:TTE测值(19.1±5.8)mm与术中球囊测值(25.1±6.4)mm之间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TEE测值(23.5±6.2)mm与术中球囊测值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2例患者均在TEE引导和监测下成功地完成ASD封堵。CDFI显示其中61例,封堵器释放后即无左向右分流;1例上腔静脉型ASD患者,靠上腔静脉端有2mm残余分流。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TTE或TEE检查,62例患者封堵器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影响周围瓣膜的功能及静脉的回流。1例上腔静脉型ASD患者,1年后靠上腔静脉端仍有2mm的残余分流;余61例无左向右分流。结论:在经导管Amplatzer间隔封堵器修补ASD术中,TEE可准确地引导和监测封堵器的放置,评估手术疗效。同时,TEE在ASD封堵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患者完全可以耐受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17例房间隔缺损病人 ,年龄 5~ 5 4岁。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术后即时行食管超声心动图 ,术后 2 4h、1、3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 17例疗效均佳 ,未见残余分流。结论 Amp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Amk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11例房间隔缺损病人,年龄5-52岁。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即时行食管超声心动图,术后24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组疗效均佳,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方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005-12/2008-12月,采用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全部成功行封堵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1例采用封堵瘤体法,26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3例,3个月随访时消失。结论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术中要根据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室穿刺封堵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经验.方法采用全麻下胸骨下段小切口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婴儿VSD 45例.男性27 例,女性18 例,年龄(7±4.6)月(3~12月),体质量(9±3.5)kg(4.5~12 kg);VSD均为膜部或膜周部,缺损直径4~8 mm.结果成功植入VSD封堵器...  相似文献   

18.
罗俊  唐炯  蔡琳  王伟  彭瑛  程亚沙  何川  邓晓琦  熊峰  燕纯伯 《西部医学》2007,19(3):379-380,382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2例VSD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7-40岁),其中伴膜部瘤者有1例,VSD直径(3.5-8.9mm)。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鞘管应用合适的国产Amplatzer封堵伞进行封堵,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疗效。结果在对患者1年的随访中,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未见残余分流,瓣膜反流程度无加重。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l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VSD 21例。男13例,女8例。体重8~15kg,平均(15士5kg),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破口直径5~11 mm。全麻后经胸部切口显露右室,在超声食道探头引导下经右室放置封堵器。出院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结果 21例均成功进行封堵,无传导阻滞,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无血栓形成,三尖瓣无反流,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微创行VSD封堵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胸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外科封堵中的价值。方法:2009-08~2011-06经我院心外科确诊的室间隔缺损病人29例。膜周型缺损21例,嵴内型缺损8例。缺损直径3~9mm,平均5.35±3.12mm。术前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大小及缺损与主动脉瓣的距离。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经右室游离壁置入国产室缺封堵器。术后用经食管超声即刻评价封堵效果,出院前及封堵3mo后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结果:25例封堵成功,使用等边封堵器18例,7例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超声及术后超声观察均无分流信号,2例病人术后出现少量三尖瓣反流。2例膜周型缺损TEE发现缺损处有多处破口无法进行封堵。2例嵴内型封堵失败,即刻术中行开胸修补术。结论:经胸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外科封堵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发挥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