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儿童过敏性紫癜2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8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肾损害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平均发病年龄 (8.75± 3.0 9)岁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者占4 3.5 5 %。 (2 )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为 35 .5 4 % ,男女之比为 1.4 9∶ 1。皮肤紫癜反复在非肾损组占 2 3.78% ,而在肾损组占 5 5 .88% (P <0 .0 0 1)。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的肾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皮肤紫癜者 (P <0 .0 0 5 )。 (3)血小板计数增高占 4 6 .6 9% ,血沉增快占 2 9.87%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占 15 .74 %。 结论:(1) HSP发病诱因以感染占第一位。 (2 )男性更易发生肾损害。皮肤紫癜反复或合并消化道症状明显者肾脏更易受累及。 (3)HSP患儿存在高粘滞血症 ,有必要早期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肾损害(HS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6例儿童HSP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肾损害分为HSPN组43例和非HSPN组93例,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SP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136例HSP中男女比例为1.61,6-10岁患儿占84.5%,冬春季发病者占71.3%,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诱因,临床分型以皮疹型最多,占43.4%;②单因素分析显示HSPN组年龄≥6岁、持续性皮疹、PLT升高、血便及IgG升高者比例明显高于非HS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岁、持续性皮疹、PLT升高及IgG升高是HSPN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儿童HSP易发生肾损害,对年龄≥6岁、持续性皮疹、PLT升高及IgG升高的HSP患儿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高危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金华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HSP患儿98例,其中腹型HSP患儿50例,皮肤型HSP患儿48例,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儿童腹型HSP的高危因素。结果:腹型HSP患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诱因比例显著高于皮肤型HSP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型HSP患儿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高于皮肤型HSP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时间以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白蛋白、血沉、补体C3、C4、IgA、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呼吸道感染(OR=3.54,95%CI=1.29~9.75,P=0.014)及D-二聚体增高(OR=4.23,95%CI=1.28~13.96,P=0.018)是儿童腹型HSP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对存在上呼吸道感染以及D-二聚体偏高等高危因素的HSP患儿应予早期干预,积极正确处理,以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继发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HSP患儿,对继发及未继发肾损害患儿的临床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诱因、临床症状、皮疹持续时间和复发情况、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进行比较.结果①204例HSP患儿合并肾损害者92例,发生率为45.1%;继发肾损害以男性患儿居多(男:女=2.07:1),发病年龄平均9.7±3.28a,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7.8±1.46a,P<0.01);②肾损害组和无肾损害组的感染诱因分别占65.13%和40.18%,皮疹持续时间分别是12.4±3.18d和8.6±2.43d,复发者分别占52.17%和16.07%,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是12.46±4.32(×10 9/L)和10.75±2.54(×10 9/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单纯皮肤紫癜者、紫癜加关节症状者、紫癜加消化道症状者以及同时有紫癜、关节症状和消化道症状者肾损害的发生率分别是20.0%,41.7%,55.9%和6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HSP患儿中男性,和发病年龄大者容易发生肾损害;②发病诱因为感染者,皮疹持续时间长及皮疹反复者,和白细胞计数升高者易发生肾损害;③除紫癜外其他伴随症状越多,尤其是合并消化道症状者易发生肾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IgE水平及嗜酸细胞计数(EOC)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的患儿68例分为肾损害型(n=30)和非肾损害型(n=38)两组,选取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检测疾病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儿童血sICAM-1(μg/L)、IgE(IU/ml)及末梢血中EOC三项指标,并对所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SP组急性期的sICAM-1、IgE及EOC检测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IgE水平在肾损害型较非肾损害型增高(P<0.01),而sICAM-1和EO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组缓解期sICAM-1和IgE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期肾损害型患儿的sICAM-1值分别与IgE和EOC值改变呈正相关(r=0.706 5,r=0.609 0,P<0.001);非肾损害型患儿sICAM-1值分别与IgE和EOC值改变呈正相关(r=0.625,P<0.001,r=0.596 3,P<0.01).结论 sICAM-1、IgE水平及EOC在伴或不伴肾损害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与缓解期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表明这些因子可能参与了本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儿童过敏性紫癜1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和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以及肾损害的相关因素和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将198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征及肾脏受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好发年龄以学龄期儿童居多,平均年龄(8.91±2.14)岁;冬春季节发病率占全年发病的85.2%;感染仍是发病的主要诱因;典型皮肤紫癜居临床症状的首位,但如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时,要注意进行鉴别,以防误诊;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病情反复超过1个月者极易出现肾损害.结论 HSP发病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冬春季节好发,感染为主要诱因,只要早期诊断,早期综合规范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极少数可导致严重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复发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过敏性紫癜282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平均发病年龄(8.25±3.01)岁。(2)发病诱因中上呼吸道感染114例。(3)紫癜性肾炎101例,男女之比为1.81∶1。皮肤紫癜反复组肾损害71例(57.26%),而非皮肤紫癜反复组肾损害占30例(18.99%)。皮肤紫癜伴消化道症状者的肾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皮肤紫癜者(P<0.01)。(4)282例中有反复迁延者152例,反复迁延患儿血清1gA增高例数明显高于非反复患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过敏性紫癜发病诱因以感染占第一位,反复迁延亦与上感、反复接触过敏原有关。(2)男性更易发生肾损害,皮肤紫癜反复或合并消化道症状明显者肾脏更易受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病儿急性期血浆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的变化及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1例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和IL-15水平进行检测,对不同临床类型HSP间血浆IL-13和IL-15水平进行比较,并以2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49,P<0.01).有、无肾损害组血浆IL-13水平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53.92,q=13.87、3.40,P<0.01、0.05);有肾损害组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q=11.86,P<0.01).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5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8.98,P<0.01);有、无肾损害组血浆IL-15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40.45,q=12.18、3.46,P<0.01);有肾损害组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组(q=9.95,P<0.01).结论 HSP病儿急性期血浆IL-13和IL-15水平显著升高在HSP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4~2012-06我院收治的8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病因、临床症状、肾损害相关因素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86例HSP患儿发病年龄3~12岁65例(75.58%);(2)诱因:感染58例,占67.44%;(3)出现肾脏症状27例,发生率为31.39%;(4)预后:81例治愈好转,占94.18%。结论HSP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发病诱因以感染为主,易发生肾脏损害。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临床治愈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蔡谜谜  夏海龙 《安徽医学》2019,40(6):655-65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一步辅助临床诊疗。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5例HSP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结果冬春季节儿童HSP发病率较高,年龄2~17岁,平均(7. 70±2. 95)岁,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的诱因。尿蛋白(χ~2=110. 012,P=0. 000)、尿RBC> 5/HP(χ~2=60. 006,P=0. 000)为儿童HSP合并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HSP多发于学龄期,春、冬季节多见,男女发病率相近,发病的诱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尿蛋白、尿RBC> 5/HP提示儿童HSP合并肾脏受累。  相似文献   

11.
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旭  鹿玲  韦红  李启先 《安徽医学》2012,33(6):664-665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合并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其他脏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125例腹型HSP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所有病例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并发其他脏器损害特别是肾脏损害的差异。结果腹型紫癜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腹胀、腹泻。腹型紫癜组中消化道出血患儿与非消化道出血紫癜组相比,多脏器损害尤其肾脏受累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腹型HSP合并消化道出血多脏器损害症状较多,肾脏损害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年来过敏性紫癜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住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1941例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过敏性紫癜患儿占同期住院患儿的比例明显增加;6岁到9岁过敏性紫癜患儿占绝大多数;10年来男孩过敏性紫癜病例数的比例有所增加,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类型上腹型病例数有所下降,而皮肤型病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非紫癜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组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IgG、PLT、UREA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在肾脏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是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更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经济负担。因此掌握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规模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儿童恶性肿瘤防控战略的制订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8—2018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等数据,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构成计算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并通过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change percentage,APC)来反映时间趋势。 结果 (1)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中位粗发病率为9.35/10万,中位粗死亡率为3.91/10万,其中0~4岁组中位粗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5~9岁组和10~14岁组(P<0.05)。(2)2005—2015年中国0~14岁男童中位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童(发病率:10.21/10万vs 8.91/10万,P<0.05;死亡率:4.18/10万vs 3.47/10万,P<0.05)。(3)2005—2015年中国0~14岁城市儿童恶性肿瘤中位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儿童(发病率:10.87/10万vs 7.20/10万,P<0.05;死亡率:4.08/10万vs 3.54/10万,P<0.05)。(4)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中位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01%,P<0.05),其中0~4岁组中位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APC=-1.19%,P<0.05);5~9岁组中位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APC=2.50%,P<0.05);10~14岁组中位粗死亡率为随时间呈稳定状态(APC=0.64%,P>0.05)。(5)2005—2015年中国农村0~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7.73%和2.22%,P<0.05)。(6)2005—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前六位分别为白血病、脑癌、淋巴癌、骨癌、肾癌、肝癌。 结论 中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在时间、人群、地区方面呈现出特定的分布特点,今后应将农村地区、5~9岁年龄组以及脑癌、白血病癌种的儿童作为重点防控对象。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细胞纤维结合蛋白(c-Fn)水平变化,以探讨血浆HGF和c-Fn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对32例HSP(其中12例合并肾脏损害)急性期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浆HGF、c-Fn水平测定;另选28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儿急性期HGF和c-F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5.94、7.11,P均<0.01);有肾脏功能改变患儿血浆HGF和c-Fn水平较无肾脏功能改变患儿明显升高(t分别为2.58、2.06,P均<0.05)。血浆HGF和c-Fn浓度二者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HSP患儿血浆HGF和c-Fn水平的动态检测有助于观察病情进展、判断预后,可为临床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肝素钙治疗组(32例)和对照治疗组(30例),另设非HSP对照组25例,追踪监测尿微量白蛋白(ALb),尿B2-微球蛋白(β2-MG),尿免疫球蛋白G(IgG),从而判断肾损害的情况。结果:HSP两组在治疗前尿Alb、尿β2-MG和尿IgG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3个月后,肝素治疗组尿Alb、尿β2-MG和尿IgG明显低于对照治疗组(P〈0.01或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素钙治疗组有3例出现尿常规异常,而对照治疗组有9例出现尿常规异常,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4.22,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有效的预防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组织中的表达及血清和尿中的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81例HSP患儿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n=38)、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n=26)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n=17),并与健康对照儿童进行比较(D组,n=35),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4组儿童血清和尿NGAL;其中22例患儿于急性期行经皮肾穿刺活检(A组5例,B组9例,C组8例)均行光镜和免疫荧光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肾组织NGAL的表达.结果 与D组比较,A组和B组血清NGAL变化无意义(P>0.05),C组血清NGAL显著增高(P<0.05);各组HSP患儿尿NGAL水平均升高,且呈递增趋势(P<0.05);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22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系膜增殖,按ISKDC标准分型,A组:Ⅰ级1例、Ⅱa 4例;B组:Ⅱa 2、Ⅱb 4例、Ⅲa 3例;C组:Ⅲa 2例、Ⅲb 6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的肾组织中仅有少量或无NGAL的表达,而在HSP患儿肾组织中均有明显表达,且A、B、C组呈递增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NGAL与肾组织NGAL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4,P<0.05).结论 NGAL与HSP的发生发展有关.尿NGAL水平的检测对紫癜性肾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对判断HSP肾脏受累的程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肾损害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 133例 ,对其临床表现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7岁以上儿童 110例 ,占 82 .7% ;6 3.1%于秋冬季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发病诱因。 (2 ) 89.5 %患儿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 ;皮肤紫癜、关节症状、消化道症状、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0 %、30 .8%、5 1.9%、31.6 %。(3)病程中皮肤紫癜反复显现的患儿 ,肾损害的机会增加 ;早期出现较多肾外症状特别是消化道症状明显者 ,易发生肾损害。结论 儿童过敏性紫癜有其本身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中的总IgE及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0例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无肾损害HSP组患儿26例,HSPN患儿共24例,另选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血清总IgE和ECP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①HSP急性期HSPN组的血清总IgE、ECP均分别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且无肾损害组的血清总IgE、ECP分别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HSP恢复期HSPN组的血清总IgE、ECP均分别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③HSP急性期血清ECP与血清IgE二者间呈明显正相关(r=0.68,P<0.05)。结论血清总IgE和ECP协同,均参与了过敏性紫癜及肾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HSP及HSPN病情进展程度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HSP的9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SP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有季节性分布的特点,第1、4季度发病较多;皮肤型发病率占首位,腹型次之;回、汉民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诱因中以呼吸道感染及食物过敏较多.分析显示皮疹持续时间、皮疹是否反复、年龄、胃肠道症状、关节症状、是否用肝素治疗、血浆IGg、PLT等在肾损害组和尿检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时年龄≥6岁、皮疹反复、皮疹持续时间长、胃肠道症状、关节症状、未使用肝素治疗等患儿易发生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对有以上临床特征的HSP患儿更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