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血化瘀中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功能相同的药物,且多性属寒温,是研究中药药性和功效关系的优良载体。所以为了探讨活血化瘀中药的寒温差异与其功效的内在联系,该文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取温苦肝、寒苦肝组合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 3. 5. 1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采用Bin GO插件对识别出的功能模块进行功能注释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苦-肝组合主要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脂质代谢、血液循环等生命过程而发挥活血祛瘀的功效;寒性蛋白网络主要通过EDNRA等靶点参与血管收缩、通过PLAU等靶点调节凝血,从而发挥凉血消痈的功效;温性蛋白网络主要通过P2RY12等靶点参与调节血小板活化,从而发挥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该研究从分子网络水平阐释了苦-肝组合的共性特征和温、寒的特异性特征,为中药的药性与功效的内在联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功效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治疗作用,中药药性是功效作用的进一步概括,功效与药性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该文提出以药性组合为基本单位,通过"药性组合-中药作用靶标-生物网络模块-功效"的研究模式,在整体层次上发现药性组合与中药功效、药效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温辛肝组合通过参与脂质代谢、血液凝固、血小板活化、血红素氧化、血小板脱粒、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生命过程来达到抗肿瘤、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抗炎等药理药效,从而发挥其活血行气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药典》1985年版载:“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郁金来源于姜科植物郁金或姜黄、莪术的块根,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淤,清心  相似文献   

4.
丹参和红花为活血化瘀药的常用药,但因其四气、五味的不同,二者功效大不相同。该研究选取丹参、红花为研究载体,通过TCMD,TCMSP数据库和Ch EMBL数据库,获取2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成分作用靶点,应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获取各靶点相关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平台,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寒-苦药性组合蛋白互作网络特异性参与血管收缩生物过程,通过调节血管收缩从而发挥凉血消痈的功效;温-辛蛋白互作网络特异性参与血液凝固、脂质代谢、免疫调节过程,通过调节血液黏稠度、血脂异常、免疫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祛瘀止痛的功效;心-肝经蛋白互作网络通过参与血液循环、磷脂酶代谢、肝脏脂质代谢等生物过程从而靶向作用于心脏、肝脏,发挥活血调经的功效。通过分析发现药理药效与药性研究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联系,便于后续在该研究基础上进行药性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莪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莪术属姜科植物,以根茎(莪术)和块根(郁金)入药。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能;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功能。莪术(郁金)是广西特产药材,常年种植面积1 500~2 000 hm2,总产量10 000~12 000 t。我们  相似文献   

6.
郁金,辛、苦,寒,归心、肝、胆经.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热凉血,清心开窍,利胆退黄,我们用郁金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取得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桂郁金为广西道地药材,应用广泛,活性成分以萜类和姜黄素类为主,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保肝、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免疫抑制作用显著。该文基于桂郁金的研究进展,结合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效药性及新的药效用途、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加工方法、不同配伍、入血成分几个方面对桂郁金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了姜黄素、莪术醇、莪术二醇、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β-榄香烯为其可能的质量标志物。同时基于质量标志物的预测结果,对其保肝、抗肿瘤特征性功效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AKT1、IL6、EGFR、STAT3为其重要靶点,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氮代谢通路、癌症通路、乙型肝炎通路为其重要通路。以期为桂郁金质量评价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拟为中药材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这四种药材都来源于姜科植物。通过文献查阅及经验鉴别以明晰它们之间相互关系,避免混同。发现郁金的物种来源有四种,其中有三种来源和莪术来源相同,一种来源和姜黄相同。郁金和莪术是药用部位不同;姜黄和片姜黄物种来源与加工方法都不相同,功效主治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9.
GC-MS比较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同一植物来源的3种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挥发油类成分,并参照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法测定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三者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者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依次是5.6,19.9,9.4μL·g-1。GC-MS共推测了60种成分;其中片姜黄40种,温莪术41种,温郁金41种,温莪术与片姜黄在低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而温郁金与温莪术则在高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总体上温郁金与片姜黄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结论:虽为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加工方法或不同药用部位,三者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各有异同,由此决定其疗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0.
袁玮  秦宇雯  陆兔林  季德  姜程曦 《中草药》2018,49(5):1192-1200
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均为道地药材。温郁金炮制方法主要有炒制、酒制、醋制、蒸制;温莪术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醋制、蒸制;片姜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切制。目前,三者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以莪术油、莪术二酮、榄香烯类和姜黄素类等物质为主,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温郁金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解热、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温莪术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病毒、抗炎、镇痛、抗血栓、提高免疫等作用;片姜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早孕、终止妊娠等作用。三者均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血栓等功效。综述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炮制工艺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研究进展,为其炮制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姜黄、郁金、莪术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社利  安秀群 《陕西中医》2004,25(5):454-456
姜黄、郁金、莪术为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三者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基源相近,性状相似,很容易混淆。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多有相近之处。为了更好地反映3味药物的特点,现从其植物基源、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试作以比较。1 植物基源 姜黄、郁金、莪术的原植物基源非常相似,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最早曾以姜黄Curcumalonga L.的根茎作郁金入药。而姜黄、莪术不分,以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C.Ling、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C.F.L iang的根茎入药。随着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片姜黄、莪术、醋莪术均来自于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经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形成系列饮片,其中片姜黄为温郁金根茎生品,莪术为蒸煮品,醋莪术为醋制品,3味均为温性、辛味药材,具行气、破血之功效,主治癥瘕。本文通过对片姜黄、莪术、醋莪术主治癥瘕的方剂及成方制剂调研,再结合现有文献发现,随着加工炮制过程的进行,三者活血化瘀功效呈现依次增强的趋势。由此可知,同一基源的饮片经过不同加工炮制过程后,其归经、功能主治、临床功效均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意味着加工炮制可增强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  相似文献   

13.
片姜黄与姜黄、温莪术在性味、归经、功效上相类似,临床使用常易混淆。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就三者之间在来源、加工、成分、功效上的区别作一比较。1来源性状片姜黄:系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venyujin Y.H.chenet c.ling)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常在冬季茎叶枯萎后采  相似文献   

14.
刘捷 《中医杂志》2011,(21):1872
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肺、胆经。具有活血祛瘀,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治血瘀气滞胸腹胁肋诸痛,热病神昏,癫狂;气火上逆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黄疸等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郁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蔡永敏  郭文静  郝鹏飞 《中草药》2016,47(1):183-186
姜黄是临床常用药物,在古代方剂中常作为活血行气之要药被广泛应用。但文献记载姜黄的原植物却不尽一致。初载温郁金为其主要的原植物,后将温郁金排除于原植物之外。通过古今文献考证温郁金药用的历史沿革及姜黄和莪术功能主治的异同,表明温郁金从唐宋始载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至清代、民国被一直沿用;现代文献中也多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其根茎的纵切片——片姜黄在功能主治上与莪术有异,与姜黄则完全相同。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符合古今文献记载以及药物功效规律和临床应用实际,有利于临床对古方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庄志薪 《中医杂志》2011,22(21):1871
郁金性寒,味辛、苦,归心、肝、胆经。具有行气解郁,凉血清心、活血止痛、利胆退黄功效。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郁金,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举例介绍如下。赖某,女,54岁,2008年9月8日初诊。患者诉神疲体倦约1年半。2007年8月间因琐事烦心,引起睡眠障碍,继而感觉精神疲惫困顿乏力,并反复出  相似文献   

17.
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胆经.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前贤常用之治疗血瘀气滞所致胸胁腹痛;热病所致神昏,癫痫;气火上逆所致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等证.用于不孕症的治疗不曾涉及.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将郁金运用于不孕症的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郭维琴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方以益气活血法为主,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方面独具特色.常用对药组合有丹参与红花、郁金与片姜黄,2组药对均为寒热并用,药性平和.特色角药组合有鬼箭羽、郁金与枳壳,莪术、昆布与浙贝母,前者3药合用契合气血同调理论,适合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明显患者,后者以莪术配伍昆布、浙贝母治疗严重的动脉硬化斑块.同时,郭教授亦善用其他活血药,如川芎、泽兰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探究3者挥发油中7种挥发性成分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含有的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法(GC法)进行测定,给予SD雄性大鼠灌服寒凉药构建胃寒实证模型,再分别给予热性药、寒性药、生莪术、醋莪术、生郁金的水煎液治疗。通过观测比较大鼠在造模和给药的全过程中体质量、肛温、进食量、大便粒数和质地的变化,比较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结果:温莪术醋制前后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差异不明显;温莪术挥发油中1,8-桉叶素、樟脑、龙脑、吉马酮、莪术二酮的含量明显高于温郁金上述成分的含量(P<0.01)。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对胃寒导致的腹泻治疗效果弱于热性药的治疗效果,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表现为脾胃温性,温郁金的生品会加重腹泻,但致泻效果较寒性药致泻效果弱,温郁金表现为脾胃弱寒性。结论:1,8-桉叶素、樟脑、吉马酮、莪术二酮4种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温热药作用一致,且其含量高低与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寒热药性变化一致,推测这4种挥发性成分可能是其发挥寒热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