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对于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CAE组和非CAE组。收集其围术期临床资料、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入出院时的神经系统相关功能评估,并随访患者术后1年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和死亡率。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年的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共有36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CAE组20例(5.5%)、非CAE组341例。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病史或其他术后不良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E组术后1年死亡率(20.0%;95% CI:0.8%~39.2%)高于非CEA组(5.6%;95% CI:3.1%~8.0%;P=0.01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急诊入院、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手术时间、动脉瘤部位和术前心血管病史后,术后Clavien-Dindo分级≥Ⅱ的CAEs仍与术后1年死亡率独立相关(OR=3.670;95% CI:1.037~12.992;P=0.044)。CAE组术后1年GOS也更低(P=0.002)。但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出院时GCS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可能是术后1年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 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7月—2015年2月在医院收治的72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开颅夹闭组36例和介入组36例,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GOS)预后的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复发率方面,开颅组为2.78%,介入组为19.44%,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术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开颅手术的复发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3.
黄炳锋  周迩  林绘 《黑龙江医学》2021,45(23):2513-2514
目的:分析开颅夹闭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1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aSAH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25)与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研究组采用开颅夹闭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对比两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前、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研究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t=18.23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BI评分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t=4.524,5.200,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脑梗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H患者采用开颅夹闭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王丽  李箫曲  陈杰 《西部医学》2013,(11):1650-1652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长期神经功能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符合入选标准的20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组(微创组,n=104)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开颅组,n=99).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改良Rankin评分(m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和是否死亡.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无明显差异(P>0.05).脑出血后1年,微创组较开颅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能够改善脑出血患者长期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因部分患者术前死亡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实际在我院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为15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为实施介入栓塞动脉瘤患者73例,从并发症及预后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与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和脑血管痉挛分别为13.7%、16.4%,均高于观察组(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5.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其预后无明显差异,但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机率小于介入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癫痫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开颅夹闭动脉瘤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250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癫痫将其分为癫痫组(12例)和非癫痫组(23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和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出院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术中电生理检测情况。结果 癫痫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水肿比例均显著大于非癫痫组(P<0.05);两组患者的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H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与WFNS分级呈正相关(r=0.958,P<0.05),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951,P<0.01);两组患者的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开颅夹闭动脉瘤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WFNS分级越高、GOS评分越低的患者癫痫发生率越高,应对此类患者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20,(2):205-208
目的:探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对照组29例,两组均采用翼点开颅在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充分暴露,研究组夹闭动脉瘤前后采用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保证动脉瘤夹闭良好,对照组于显微镜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15、25、35、45、55d改良Rankin(mR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研究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预后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10、20、30d认知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发病40、50、60d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研究组远期认知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组患者动脉瘤夹闭成功率及预后优于对照组,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精准手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神经功能障碍,降低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经眶上外侧入路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眶上锁孔入路(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颅时间、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的差异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开颅时间少于经眶上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GCS评分、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和关颅时间短,术中能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术中牵拉较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时可作为眶上锁孔入路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给予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且观察组Hunt-Hess分级、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1):166-169
目的:掌握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开颅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技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收集36例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MI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配合及术后监护、随访体会等资料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开颅夹闭术中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有1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失败后转变为开颅夹闭治疗,2例患者分2次手术进行夹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36名患者随访3~40个月后预后,GOS4~5级有20例(55.6%),GOS1~3级有16例(44.4%),随访过程中有4名患者(11.1%)死亡。结论:开颅夹闭术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做好专业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风险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In cerebral aneurysm clipping and embolizati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temporary parent artery blocking are common methods to prevent aneurysm rupture. Their influence on the prognosis is uncertain. In this study, we try to find o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ethods above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s. Methods We hel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of cerebral aneurysms surgical clipping and endovascular coiling , and recorded gender, age, diagnosis, Hunt-Hess grade,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 treatment methods,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preoperativ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controlled hypotens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controlled hypotension, with or without temporary artery blocking, with or without hypertension after treated aneurysm,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cluding mortality after 1 month,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time of survivors, discharged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score. Prognostic indicators were regarded as dependent variable, all the factors were regard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strength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prognostic indicators was made by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otal cases were 165, including 68 males and 97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6 (12-85) years. The mortality after 1 month was 10.9% (18 cases). The ICU stay time of survivors was 7.35 (0-67) days. GOS score at discharge was 1-3 in 40 (24.2%) patients and 4-5 in 125 (75.8%) patient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controlled hypotension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influencing mortality (t=2.273,P=0.024), and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 was, the higher the mortality would be. Timely hypertension after aneurysm treated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affecting ICU stay time of survivors an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had shorter ICU stay time (χ2=10.017,P=0.001). Blood pressure control (χ2=0.088,P=0.767) and temporary blocking (χ2=1.307,P=0.253)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GOS score at discharge. Conclusions Timely controlled hypertension after aneurysm clipping and embolization can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stay time in ICU. The degree of controlled hypotension associates with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the greate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is, the higher the mortality will b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 取2013 年1 月-2017 年1 月于该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106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 组(53 例)与对照组(53 例)。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高压氧综合治疗。两组患者结束治疗 出院时对其进行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 于开始综合治疗前、综合治疗15 d 以及综合治疗30 d 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判定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 痉挛的例数。结果 两组治疗后GOS、ADL 以及NFD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GOS 及 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NFD 评分低于对照组。进行综合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脑血管痉挛 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经过治疗15 ~ 30 d 综合治疗后两组患者象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脑血 管痉挛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慢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例数少于对照 组。结论 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并能减少脑血管痉 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导航穿刺组和传统手术组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及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 (SSS)对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SSS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BI) 作为患者术后的随访量表,评估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线比较上无差别,术后1周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3),1个月后S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而GOS评分 (P=0.212)和BI (P=0.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SSS (P=0.027)、GOS (P=0.019)以及BI评分 (P=0.00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发出血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易操作性、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等特点,而且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李长茂 《中外医疗》2013,(12):33-34
目的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为治疗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价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①按Paymond标准,治疗组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平均(5.12±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P<0.05)。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云南地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手术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提供真实数据支撑。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SAH手术患者,记录他们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动脉瘤的位置。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ADL量表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后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生活能力。结果 34例(40.0%)行开颅夹闭,51例(60.0%)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经过中位数66.23个月(IOR为12.03个月)的随访,84.7%的患者mRS评分较低,78.8%的患者能独立生活。入院时患者的WFNS分级,分别与随访时mRS评分(95% CI=1.48-19.09,P=0.011)和ADL评分(95% CI=2.55-28.77,P<0.001)显著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95% CI=1.02-1.23,P=0.017;95% CI=1.00-1.15,P=0.038)和入院时高WFNS分级(95%CI=2.19-141.48,P=0.007;95% CI=2.84-82.61,P=0.002)是随访时mRS评分和ADL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种手术方式的长期结果和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住院费用血管内栓塞组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P<0.001)。结论 在云南地区的这组患者中,老龄和入院时高WFNS分级都容易导致临床结局不良;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在长期治疗效果方面没有优劣;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高WFNS分级的患者更适合开颅夹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脉络膜前动脉(AChA)起始处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治疗技巧、脑缺血等并发症防治。方法以2007年8月—2013年8月我科经显微手术治疗的ll例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处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术前诊断、手术技巧、术后脑缺血并发症防治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脉络膜前动脉瘤术前诊断正确8例,3例误诊为后交通动脉瘤。所有动脉瘤均顺利手术夹闭。术后出现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塞2例。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再出血病例。结论术中清晰显露瘤颈与周边血管关系,正确辨认、保护脉络膜前动脉对安全夹闭动脉瘤、预防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李长茂 《中外医疗》2013,32(19):27-28
目的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为治疗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价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按Paymond标准,治疗组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平均(5.12±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P<0.05)。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