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通督调神针法,选取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至阳、命门和腰阳关为治疗穴位,每日1次,疗程15天。应用经颅多普勒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Vs)、舒张期血流峰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更多,PI值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PI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法能够增加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椎-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价针刺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针刺推拿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天麻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通过检查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Vm、Vs、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4%,有统计学差异( P<0.05);在改善椎动脉Vm、Vs、Vd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对椎动脉Vm、Vs、Vd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6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注射液加压滴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1)。治疗前2组患者的Vd、Vm、RI及PI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d、Vm、RI及PI含量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Vd、Vm、RI及PI水平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P 0. 05)。结论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味行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提升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左侧侠溪穴对大脉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及PI、RI的影响,建立基本数据库,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30名健康青年,分为男、女两组进行实验,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记录针刺左侧侠溪穴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在针刺前5 min,进针时,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出针时,出针后5min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阻抗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侠溪穴,男性双侧MCA在进针时、留针15 min的Vs、Vd、Vm均较进针前5 min增高,且左侧较右侧变化明显,持续时间长。双侧PI、RI值无显著变化。女性双侧MCA的Vs、Vd、Vm在各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改变,仅左侧参数较右侧略有升高。双侧PI、R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左侠溪穴对男性双侧MCA的血流速度有增加作用。未引起女性双侧MCA血流速度的变化,且对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具有苗医特色的温针灸联合苗医弩药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颅内多普勒血流图的影响.方法 以温针灸联合苗医弩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1)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2组治疗后,Vs、Vd、Vm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I、RI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对Vs、Vm、RI 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PD)患者子宫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探讨温和灸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等待组,每组15例,并选取15名健康者为健康组。治疗组穴取关元、三阴交,予温和灸治疗,于经前5~7 d开始治疗至月经来潮,每天1次,每次20 min,治疗3个月经周期;等待组与健康组不予任何干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三维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速度(Vm)、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和等待组Vs、Vd、Vm降低,治疗组S/D、PI、RI增高(均P0.05),等待组S/D、PI、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Vs、Vd、Vm升高(均P0.05),S/D、PI、RI降低(均P0.05);等待组与健康组试验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Vs、Vd、Vm高于等待组(均P0.05),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D、PI、RI低于等待组与健康组(均P0.05)。结论:温和灸能明显改善PD患者子宫微循环状态,可提高子宫血流速度和降低血管阻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的影响,探讨TCD的临床价值。方法 1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TCD检查,观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同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双侧Vp、Vm、Vd水平及基底动脉Vp、V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PI水平降低,基底动脉Vp、Vm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降低、左侧PI水平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d、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TCD指标,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眩饮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变化。方法: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3次/d,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予以口服定眩饮治疗(每日1剂,早晚口服200 ml,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双侧椎动脉(B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平均速度(Vm)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定眩饮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调节和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连续治疗10天,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Vs、Vm、RI及PI。结果:矩阵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Vs、Vm值,降低RI值,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眩止晕片治疗颈性眩晕痰瘀内阻证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血清内皮素(ET)-1,5-羟色胺(5-H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要求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正骨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消眩止晕片,5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3周的连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ET-1,5-HT和NO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ESCV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 25%,高于对照组的83. 93%(P 0. 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SOD,N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DA,ET-1和5-H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在正骨联合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消眩止晕片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调节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及血清ET-1,5-HT和NO水平可能与其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6.
针刺推拿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优选提高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VBI)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案,并探讨其治疗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推治疗组(A组)、针刺治疗组(B组)、推拿治疗组(C组)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A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A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Vm、PI和血管弹性指数(DI)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推结合疗法对改善椎-基底动脉的Vm、PI、DI以及VBI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单纯针刺和推拿疗法,是目前治疗VBI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综合治疗方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影响。方法采用三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纳入针推组(38例)、针刺组(32例)、推拿组(30例),分别给予针刺推拿综合方案、单纯针刺、单纯推拿治疗,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为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等的变化。结果对椎-基底动脉低流速状态患者,除推拿组椎-基底动脉Vm外,治疗后各组各指标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治疗后针推组与针刺组、推拿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对椎-基底动脉高流速状态患者,治疗后针推组椎-基底动脉Vp、Vm、Vd,针刺组椎-基底动脉Vp、Vm,推拿组椎动脉Vm、Vd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治疗后针推组椎动脉Vp、Vd,基底动脉Vm与针刺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而椎动脉、基底动脉Vm与推拿组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本研究的针刺推拿方法治疗CSA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针灸、推拿配合应用可互相协调,优势互补,提高效应。  相似文献   

18.
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庄礼兴  童娟  李月梅 《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本文以压灸百会穴为主要方法治疗颈性眩晕 ,愈显率 85 7% ,与单纯针刺组比较P <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 (LVA、RVA)及基底动脉 (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上升 (P <0 .0 5 )。治疗后治疗组的LVA、RVA、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比对照组上升幅度大 (P <0 0 5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对脑卒中后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2月诊治的70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对照组予地芬尼多片25 mg/次,口服,3次/d;研究组加服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 d。检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变化,采用DHI中文量表评估眩晕残余症状评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躯体评分、功能评分、情绪评分、DHI总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较高(P<0.01),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较低(P<0.01),躯体评分、功能评分、情绪评分、DHI总分均显著较低(P<0.01),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疗效显著,可能与调节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