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与体外循环下正中剖胸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比较 ,做出对经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的评价。 方法 对经右外侧切口 10 2例和正中切口 116例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的结果及主要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经右外侧切口组患者无死亡 ,正中切口组患者死亡率为 0 .9%;术后平均胸液量经右外侧切口组为 (135 .8± 97.8)ml,正中切口组为 (380 .7± 88.97)ml (P <0 .0 1)。 结论 经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安全、有效 ,与正中切口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瘢痕隐蔽、不破坏胸廓的骨性连续性 ,防止手术发生鸡胸 ,美观效果好于胸部正中切口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正中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方法 取胸骨正中切口从胸骨角下方1 cm 至剑突水平切开皮肤,长约5~10 cm.纵劈胸骨至第2肋间、向右侧横断胸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行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52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正中切口矫治的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5例进行比较.结果 正中小切口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常规正中切口组相比无显著延长(P>0. 05),但小切口组术后引流量较常规切口组明显减少 (P<0.05).术后循环稳定,切口小、疼痛反应轻,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胸骨正中小切口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矫治,该术式创伤小、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3.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心内手术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心内手术的经验。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5月—2006年3月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5例(右胸外侧小切口组)与同期常规正中切口78例(胸正中切口组)病历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二组患者手术顺利,无重大并发症及手术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呼吸时间等与同期正中切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胸腔引流量(230.0±58.3)ml vs(310.0±11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4±0.62)d vs(9.3±0.91)d,右胸外侧小切口组均显著低于胸正中切口组(P<0.05)。结论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此手术切口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隐蔽、出血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精神及骨性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效果、适应证及美学效果.方法:对63例心脏疾病患者(侧切口组)采用右腋下侧切口径路经第4肋间入胸,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选择59例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脏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胸液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发生并发症4例(6.3%).采用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同期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胸液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较胸骨正中切口径路少(P<0.05).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1~12个月,除2例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稍差(射血分数<0.5)和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发生轻度残余分流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有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术中术后出血少和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但对严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侧支循环丰富的病例、合并大血管疾病及主动脉瓣上狭窄的患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用右乳下小切口代替胸部正中切口行心脏直视手术效果。方法:经右乳房下小切口,用常规的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为1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了矫正手术。结果:16例均手术成功,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死亡。平均阻断主动脉时间208min,平均手术时间160min,术后平均拔除气管插管时间6h,术后引流量50ml~150ml(3例除外),平均住院时间10d。结论:应用右乳房下小切口,不需要用特殊的动、静脉插管及微创器械,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的方法,可以顺利完成常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缩短进胸、关胸时间,患者痛苦小,伤口美观,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23例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全组患儿均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治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所有患儿延迟关胸。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随访2~27个月,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92.7±43.4) min,体外循环时间(132.4±26.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3±18.4) min。ICU停留时间(185.3±56.4) h,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42.4±24.5) h,延迟关胸时间(36.3±18.6) h,术后住院时间(15.3±4.6) d。术后并发症12例,包括术后出血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迟发主动脉再缩窄1例。结论:对于病情严重的新生儿期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行一期手术矫治安全有效。充分游离主动脉弓部和个体化的主动脉成形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采用胸部正中小切口 (4~ 8cm)、部分胸骨切开、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或室颤技术 ,对 72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病儿进行矫治。结果表明该术式简单易行 ,无并发症 ,美容效果良好。适合小儿心脏畸形修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的效果展开探讨。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行正中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32例)行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及手术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更短,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2,P=0.046)。结论 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35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由右胸微小切口(4~6cm)进胸,Chitwood法阻断主动脉,平行右房间沟切开左心房,冷冻消融按改良Maze IV消融线路治疗心房颤动,缝闭左心耳,改良右房冷冻消融线路,同期通过该小切口完成二尖瓣和/或三尖瓣手术。记录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平均住院日,术后连续3 d监测心律、术后第7天12导联心电图及术后第3,6,12,18个月门诊追踪复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心律情况。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再次开胸止血。手术时间(197.4±27.2) min,体外循环时间(103.6±20.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3±15.7)min,术后ICU住院时间(1.2±0.4) d,术后住院时间为(7.6±1.5)d,住院日(9.2±1.6)d。术后即刻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7.1%。出院时窦性心律为94.3%。随访无新发死亡病例,术后第3,6,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分别为94.3%,93.5%,90.5%,93.3%。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微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合并心房颤动冷冻消融安全可靠、创伤小、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先天性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合并先天性心胸疾病患儿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先天性PE合并先天性心胸疾病患儿的资 料,分为PE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组(n=17)及PE合并胸科疾病组(n=10)。PE合并CHD组中, PE接受自制胸骨抬举装置及Nuss手术矫治,CHD分别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或右腋下直切 口)或经皮及经心导管封堵治疗;PE合并胸科疾病组接受同期胸部手术矫治+Nuss手术。结果:27例患儿均接受同期 手术矫治。PE合并CHD组住院时间为8.0~25.0(13.2±4.8) d,2例并发切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PE合 并胸科疾病组住院时间为10.0~34.0(19.9±7.5) d,1例并发乳糜胸,2例胸腔积液。两组患者心胸疾病及PE矫治均满意, 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依据病人的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方案予以同期矫治 儿童PE合并心胸疾病,可避免多次手术和麻醉风险,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家属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31例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机械瓣膜置换术33例,其他多为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结果院内死亡1例(0.76%),主要并发症:出血,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包填塞,心律失常,肺炎肺不张。结论术中处置得当,术后严密监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高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的手术风险和远期疗效,探讨同期手术的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75岁以上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7例,年龄75~84岁[(77.5±2.1)岁],术前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NYHA分级) Ⅱ级11例,Ⅲ、Ⅳ级50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手术(冠脉搭桥术等)分为单纯组和合并组。单纯组33例,合并组28例。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率6.6% (4/61),术后低心排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5.9%。合并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单纯组,使用血浆的量多于单纯组;两组在住院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ICU时间、远期生存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出院后的随访率92.9%,随访时间2~105个月[(34±28)个月],1、3、5、8年生存率分别为93.9%、88.7%、69.4%、41.6%。合并组与单纯组1、3、5、8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7.5%、52.5%、52.5%与89.2%、80.3%、80.3%、40.2% (P=0.796)。结论 75岁以上高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术后远期疗效满意,同期处理合并手术并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也不影响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的治疗经验。方法:77例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56例,生物瓣替换术后瓣膜毁损15例,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功能障碍4例,部分房室管畸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房间隔缺损术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1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22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5.2%)。晚期死亡2例。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病人术前心功能是导致再次手术二尖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可简化手术过程,改善心肌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Between January, 1982 and December, 1989, 102 reoperations (repeat median sternotomy) in 101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were performed at Kurume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hese operations, the heart was not mobilized from the pericardium to prevent tearing the heart or great vessels. All operativ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through the pericardium which adhered tightly to the heart. Adequate left ventricular hypothermic protection was obtained without total dissection of the heart by cold crystalloid cardioplegic solution and topical cooling which was accomplished by filling the left pleural space with cold saline during the operation. As to the surgical results, the early mortality rate was 4.0%, and the late mortality rate was 5.2%. The causes of death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or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prote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arly mortality rate between the reoperations and the initial operat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operation for valvular heart disease should be performed before the hemodynamic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deteriorates.  相似文献   

15.
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发生率 及其抗体阳性率,探索HIT发病及其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检测连续的315例心脏手术病例手术前后血小板计 数、HIT抗体、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按4Ts评分诊断HIT。按性别、年龄、病种等分别统计发生率及其 抗体阳性率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HIT发生率3.5%(11/315),HIT抗体阳性率36.5%(115/315)。其中冠心病患者HIT 发生率(17.1%)高于心脏瓣膜病患者(1.9%,P<0.05)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0.8%,P<0.05)。先天性心脏病患者HIT抗体阳 性率(51.7%)高于心脏瓣膜病患者(30.5%,P<0.05),心脏瓣膜病患者HIT抗体阳性率高于冠心病患者(14.6%,P<0.05)。 HIT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6.4%)高于非HIT患者(10.5%,P<0.05)。Logistic回归示HIT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年龄, HIT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和体外循环。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HIT发生率较低,但易产生严重并发症,致 残致死率高,应警惕HIT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复杂先心病急诊手术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各类新生儿复杂先心病的急诊手术过程,总结新生儿心脏手术的围术期治疗经验,并分析死亡原因。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12月施行的104例新生儿复杂先心病急诊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例患儿死亡,死亡率8.6%。生存者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D-TGA延期关胸伤口感染2例,伤口愈合不良3例。心内型TAPVD术后因残余肺静脉回流梗阻再手术1例。结论及时诊断与手术是新生儿复杂先心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合理的手术方法、优化的体外循环方案以及精细的术后监护,将提高新生儿复杂先心病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9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预测死亡风险和实际手术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评价OPCAB对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1290例中男762例,女528例。21~88岁,平均(63.2±9.1)岁。病例分为1998~2003年和2004~2009年两组。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完成OPCAB手术456例,男302例,女154例,平均年龄(58.1±6.9)岁。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OPCAB手术834例,男492例,女342例,平均年龄(64.3±8.5)岁。统计两组病例的手术死亡率、远端吻合口数目、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分值的平均分、并发症率(包括围术期心梗、脑卒中、新发房颤、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等)、ICU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全组病例远端吻合口人均(3.28±0.81)个, ICU时间(68.8±5.14)h,带气管插管时间(16.3±4.5)h,并发症率11.3%,手术死亡率4.42%,EuroSCORE平均值(4.68±2.57)。两组在手术死亡率、远端吻合口数目、EuroSCORE平均值、并发症率、ICU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uroSCORE平均值从1998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7.2,手术死亡率由8.6%下降至3.13%。结论 EuroSCORE在预测OPCAB的死亡风险中具有重要作用。预测死亡风险显著升高而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与OPCAB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严密的围术期监护和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病例并探究病因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30例,年龄15~83岁,其中男性62例(47.7%),女性68例(52.3%)。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初次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类型、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重症监护时间等。对再次瓣膜手术病例做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再次手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房颤等疾病者114例(87.7%),术后死亡8例(6.2%),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心功能不全(7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和肾功能不全(6例)等。而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瓣膜赘生物、瓣周漏、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大血管病变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39,OR=2.268)和高血压病(P=0.048,OR=7.935)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剔除35例术前心功能严重减低的病例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40,OR=1.682)和风湿性心脏病(P=0.013,OR=4.995)与术后新发心功能不全显著相关,而单因素回归分析仅发现术前肾功能不全(P=0.048,OR=6.727)与术后新发呼吸功能不全显著相关,未行多因素分析。结论 心、肺、肾功能异常是导致再次瓣膜手术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着重评估术前的主要器官功能并予积极保护,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何迎  赵媛 《西部医学》2014,(3):375-377
目的监测心脏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并发症,总结护理经验,探讨基础护理和临床监护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47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IABP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5例,病变在两枝以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8例,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功能不全2例,心脏瓣膜病2例。术前置入球囊4例,术中置入球囊37例,术后监护室内置入球囊6例。结果47例接受IABP的患者中死亡8例,其中心源性休克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3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术后发现并发症9例,其中出血4例,球囊导管中心腔堵塞(监测动脉压力波形管道)3例,下肢动脉缺血2例。但无IABP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病例。结论IABP能明显改善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选择合适的时机应用IABP,能够提高IABP的疗效,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如何通过严密监护,早期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做出处理,是保证IABP达到预期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 172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 172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01例,女471例,平均年龄(12.8±9.5)个月。按手术年代时间段和年龄及病种不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 172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46例,病死率3.92%;其中急诊手术56例,死亡7例,病死率12.5%;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878例患儿中死亡20例,病死率2.28%。婴幼儿的病死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小于1岁的患儿较高。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8例、呼吸衰竭14例、肾功能衰竭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比例较高;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体外循环管理的改进,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可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