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8.21±13.82)min,术中出血(52.03±15.56)mL。本组病例没有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食道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2.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第2天出现轻度的吞咽困难,发生率3.03%。术后第3,6,9,12个月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经正侧位X线片或CT复查,融合率100%,融合时间(5.03±2.25)个月,没有出现融合器退出、下沉的情况。结论: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还能增加融合率、降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PEEK PREVAIL)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系统治疗的27例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吞咽困难情况;采用JOA评分法和NDI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随访椎间融合情况及有无邻椎退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15个月。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6±1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9±6.9)mL.术后5d吞咽困难发生率7.4%,术后3个月无吞咽困难发生;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呈上升趋势,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有一定程度恢复,椎间融合率为100%.术后6个月随访颈椎MRI仅有1例发生邻椎退变。随访中未发现椎间融合器下沉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自稳型零切迹Peek-Prevail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低,可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科采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5.31±8.69)岁(30~78岁);双节段35例,三节段10例。在术前、术后1,6,12个月分别采用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变化,同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均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140.57±49.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45±31.65)mL.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及N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1,6,12个月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吞咽不适发生率为4.44%;45例患者中优20例,良19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为86.7%.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恢复颈椎曲度及高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疗效,观察假体植入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方法:2008年108~2009年12月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5例,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术后3个月进行Odom评级。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术后l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进一步确定假体位置和置换部位是否存在早期的异位骨化现象。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伤口感染病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颈椎活动大部分接近正常。有1例术后3个月发现假体有轻度位移,但不超过2mm且没有明显的症状。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8分提高到术后的15-2分。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效果良好,能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有无钛板固定对手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钛板固定将其分为A组(椎间融合器+钛板组)44例和B组(单纯椎间融合器组)37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的变化及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均〈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手术前后CCI变化为(2.3±0.8)%,B组为(5.3±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S发生率分别为7%和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单纯置入椎间融合器对手术疗效无影响,但会增加术后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统计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颈椎前路Zero-P固定的24例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融合及内固定情况,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5.2±17.1)min,出血量(41.4±20.3)mL。神经功能改善情况EMS评分:术前(9.04±2.12)分,术后1周(14.25±3.47)分,术后3个月(16.22±2.16)分,术后6个月(16.92±1.55)分,术后12个月(17.15±1.07)分。生活质量状况BI量表:术前(57.28±19.02)分,术后1周(50.51±22.36)分,术后3个月(59.66±17.42)分,术后6个月(80.52±24.05)分,术后12个月(90.20±11.58)分。术后随访,术后1周出现1例中度(根据Bazaz评分)吞咽困难,术后1个月未出现吞咽困难;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率100%,未出现邻椎病情况;随访中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内固定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前路手术的适应症及前路减压与稳定重建术的疗效,对行手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颈椎失稳症及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者17例;颈前路减压加钢板与单纯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术者8例;颈前路减压加Cage内固定者5例;2例“跳跃性”病例不同节段分别行Cage加钢板内固定。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7.43±1.19)分,术后(14.62±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16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8%。1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1例双上肢瘫痪完全无恢复。6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困难,经治疗后恢复,植骨全部融合。认为前路手术的最佳适应症为:累及病变≥2节段;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神经根或脊髓受损,神经系统检查阳性;CT或MRI显示病变来自脊髓前方;经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针法转位术治疗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患者均行颈椎间盘针法转位术,手术给以颈椎间盘减压黏连松解.25例2(或)3个节段突出一次完成,5例4个节段突出二次完成、间隔2d,术后均辅助理疗康复.结果 按JOA标准评定疗效,优(术后改善率80%)16例,良(术后改善率50%79%)3例,改进(术后改善率5%~49%)1例.本组术前评分为(9.37±2.62)分,术后评分为(14.9±2.71)分平均改善率为96.6%.结论 颈椎间盘针法转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3~68岁,中位数45岁。C3~C5狭窄16例,C3~C6狭窄9例。发育型狭窄18例,退行性狭窄7例。病程1~7年,中位数4年。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测定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价颈肩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量表(17分法)评价颈髓功能,采用Odom评级标准评价整体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均增大(5.25°±3.05°,8.02°±3.13°,t=3.169,P=0.003;38.48°±13.60°,56.12°±12.90°,t=4.705,P=0.000),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和ODI均减小[(7.69±0.53)分,(3.14±0.21)分,t=39.906,P=0.000;(21.75±5.48)分,(10.13±2.12)分,t=9.888,P=0.000]。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1.51)分,(14.75±3.32)分,(16.53±3.52)分,(16.78±3.66)分,F=41.00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时,按照Odom评级标准评定,优12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疗效评定为差的1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背部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后疼痛缓解;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脊髓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减轻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髓功能,总体疗效较好,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单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0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评价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8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3分。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100%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钢板螺钉断裂现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放大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12例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0~60岁,中位数40岁;病程3个月至7年,中位数29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轻触觉变化及四肢肌张力增高。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定,≤7分3例、8~12分8例、13~16分1例。均在手术放大镜辅助下经颈前路行椎管减压和椎间融合术。采用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 h,中位数2 h;术中出血50~300 mL,中位数225 mL。术后1例老年女性患者左手肌力由3级降为1级,3个月后恢复至4级。3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给予药物雾化吸入治疗,1周后恢复。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示,所有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部位均已骨性融合。12例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食管损伤、内植物松动或断裂及融合器或人工椎体下沉移位等并发症。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颈椎JOA评分分别为(9.83±2.52)分、(11.50±2.47)分、(13.08±2.23)分、(13.08±2.23)分。结论:手术放大镜辅助下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东莞市中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应用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的7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72例患者术后的伤口愈合、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比。结果:术后,72例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喉返神经受损、食道受损等并发症,且伤口得到良好的恢复;根据术后随访数据显示,对比术前,患者JOA评分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可以使其病症得到有效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病例减压后采用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同时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单节段突出42例,分别为L4~5间隙和L5S1间隙;两节段突出8例,包括L3~4,L4~5间隙和L4~5,L5S1间隙)。术后随访18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法(JOA评分)评估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计算临床好转率(RIS),观察植骨融合和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JOA评分术前(10.05±3.67)分,术后3个月、6个月、18个月分别为(15.78±2.64)分、(19.86±2.77)分、(26.06±2.75)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RIS评估优良率为88%.术后半年,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7.85±1.45)mm恢复到(11.78±1.96)mm(P0.01)。影像学检查融合率为90%.结论:后路腰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能使腰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对于治疗合并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4例,女36例;年龄30~66岁,中位数54岁。病变节段,C_(3~4)3例、C_(4~5)19例、C_(5~6)21例、C_(6~7)27例。术中充分减压后,采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融合者归入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者归入自体髂骨植骨组,每组35例。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标准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患者颈椎情况进行评价,并对2组患者的颈椎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较自体髂骨植骨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49.5±5.1)min,(74.5±5.1)min,t=20.412,P=0.000;(6.9±0.5)d,(13.8±1.0)d,t=34.997,P=0.000;(44.5±3.6)mL,(60.3±5.1)mL,t=14.832,P=0.000]。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融合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前2组患者颈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0.8)分,(9.7±0.3)分,t=0.715,P=0.477]。术后12个月,2组患者颈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16.7±0.5)分,(9.8±0.8)分,t=50.306,P=0.000;(14.0±0.6)分,(9.7±0.3)分,t=37.329,P=0.000],且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高于自体髂骨植骨组[(16.7±0.5)分,(14.0±0.6)分,t=19.529,P=0.000]。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术后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自体髂骨植骨组术后并发颈部切口血肿1例,血肿清除后切口愈合;并发取骨处疼痛3例,未行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后疼痛缓解。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采用PEEK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比自体髂骨植骨更有利于颈椎功能的恢复,且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食管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8年9月确诊为食管型颈椎病的15例患者,行颈椎前路骨赘切除,零切迹颈椎融合器行病变椎间隙融合,详细记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早期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胃镜检查观察食管压迫恢复情况,X线检查判断融合器及固定螺钉位置、椎间融合、骨赘复发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被随访12个月。患者手术时间为65~150min,平均(88.00±23.28)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平均(97.40±31.47)mL;术后早期VAS评分0~5分,平均(2.20±1.37)分;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均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均完全消失,恢复后均未出现复发情况。末次随访时融合器及固定螺钉位置均良好,融合节段均坚固融合;均未发现明显骨赘复发;胃镜检查均发现食管后方压迫解除。结论: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在食管型颈椎病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无并发症且融合率高,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的效果。方法:40例主要病变节段行取骼骨行椎间植骨融合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次要病变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取骼骨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术后JOA评分优25例,良14例,差1例,优良率97.5%。结论:颈前路手术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较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前路重建稳定术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颈性眩晕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本院脊柱外科颈性眩晕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颈前路重建稳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前多存在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和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不明显;术后颈椎手术节段植骨融合良好,生理曲度得到稳定性重建。术后颈性眩晕取得较满意改善,优良率为93.75%.术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6.13±2.15)分,较术前评分(12.78±2.85)明显提高。结论:颈前路重建稳定术对难治性颈性眩晕患者,取得较满意近期临床疗效,颈椎不稳和颈椎间盘退变性突出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颈椎全内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6例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35~58岁,中位数43岁;C5~6椎间盘突出7例、C6~7椎间盘突出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9例合并单侧上肢放射性疼痛,3例合并前臂外侧放射性疼痛、麻木,4例合并单侧手指疼痛、麻木。所有患者均经6个月以上口服药物、按摩、牵引、理疗等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均采用后路颈椎全内镜(Joimax)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定患者的颈肩部疼痛程度和总体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14例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36±0.32)分、(2.65±0.74)分、(1.26±0.24)分,JOA评分分别为(6.29±0.40)分、(12.18±0.81)分、(13.68±0.34)分;2例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经局部理疗、封闭等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采用后路颈椎全内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患者,采集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的评估结果,包括颈肩部和手臂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椎JOA评分及患者术后满意度(Odom’s评分)。结果: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39~70岁,平均(55.46±7.69)岁;出血量20~100 mL,平均(40.00±18.31)mL;手术时间1.28~6.00 h,平均(2.98±1.08)h;住院时间4~29 d,平均(12.29±6.36)d.临床疗效:术前至术后12个月,颈肩和手臂痛VAS评分逐渐降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12个月,症状略有反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6.29±1.20)分,较术前(14.71±2.04)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58.21±0.48)%。末次随访时非常好和好的比例为91.40%(32/35).结论:在术后1年中,有超过91.40%的Hybrid手术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证明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可以让患者明显受益,但术后1年患者颈痛症状略有反复,仍需长期随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9年5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4年6个月(平均8±3.5个月),本组病例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