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藏药假秦艽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反相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假秦艽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到1个新苯并异呋喃酮类化合物,该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鉴定为5-(3-羟丙基)-2,2-甲基-2H-呋喃[3,4-h]色烯-7(9H)-酮(1)。对该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MIC90为(58. 4±4. 2) mg·L-1,接近对照左氧氟沙星的MIC90(52. 8±4. 6) mg·L-1。  相似文献   

2.
对库拉索芦荟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库拉索芦荟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多取代基萘类化合物,该化合物鉴定为3-羟基-1-(1,7-二羟基-3,6-二甲氧基萘-2-基)-1-丙酮(1)。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MIC90为(48±4)mg·L~(-1),小于左氧氟沙星的MIC90(58±5)mg·L~(-1),具有突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对产自云南呈贡的大马士革玫瑰花蕾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色谱、凝胶和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纯化,从大马士革玫瑰中分离到1个新异黄酮类化合物。通过UV,IR,MS,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为4'-羟基-7-(3-羟基丙酰基)-6-甲氧基-异黄酮。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MIC90为(46±4)mg·L~(-1),接近左氧氟沙星的MIC90[(53±5)mg·L~(-1)],具有突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云南香料烟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发现新活性化合物。方法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香料烟中分离得到2个烷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羟基-7-(2-羟乙基)-8-甲氧基-黄酮(1)和烟草黄酮A(2)。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MIC90值分别为(38±4)和(33±3)μg/m 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香料烟黄酮A。化合物2首次从香料烟中分离到,化合物1和2均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芭蕉根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倩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8):2424-2427
目的:研究芭蕉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在DPPH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指导下对芭蕉根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对高活性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糖苷酶抑制作用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活性筛选。结果:从芭蕉根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2′,3,4′-三羟基黄酮(1),3,3′-bis-hydroxyanigorufone(2),irenolone(3),2,4-dihydroxy-9-(4′-hydroxyphenyl)-phenalenone(4)和3,4-二羟基苯甲醛(5)。化合物1(IC508.61 mg.L-1),3(IC5019.55 mg.L-1)和5(IC501.1 mg.L-1)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2(IC5024.15 mg.L-1)和4(IC502.81 mg.L-1)具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4对SA,MRSA和ESBLs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78,0.313,0.039μg/disc。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5的抗氧化活性已经报道过外,其他化合物的活性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两面针根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根提取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以药理活性测试为导向,综合利用硅胶柱、氧化铝柱、制备TLC和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两面针提取物活性成分,采用NMR和MS谱学数据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茵芋碱(1)、氧化白屈菜红碱(2)、8-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3)、β-谷甾醇(4)、L-芝麻脂素(5)、8-甲氧基-9-羟基白屈菜红碱(6)、4-羟基-Ⅳ-甲基脯氨酸(7)、鹅掌楸碱(8)、勒樘碱(9)、两面针碱(10)、苯甲酸异丁酯(11).抗菌测试表明化合物1、3、6、8和10均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化合物8抑菌效果最强,MIC为31.3 μg/mL,较优于对照药磺胺甲噁唑;进一步测试表明化合物8能显著抑制临床分离的对6大类抗生素均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IC为93.8 μg/mL.结论 基于活性 导向法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碱活性成分,化合物7、9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获得,首次发现化合物8对临床多药耐药性MRSA具有较强杀菌活性,为开发新型超级细菌抗菌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髯丝蛛毛苣苔和吊石苣苔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髯丝蛛毛苣苔和吊石苣苔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以小檗碱为阳性对照,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液体培养法进行活性成分筛选;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高活性部位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髯丝蛛毛苣苔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β-谷甾醇(1),E-3,4-二甲氧基肉桂酸(2),barbinervic acid (3),3β,19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28-O-β-D-glucopyranosyl pomolic acid(5).从吊石苣苔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 5,7-二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6),5,6,4'-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7),5-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8).化合物3,4,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IC50 0.098 g·L-1)抑制SA活性最好;化合物4(IC50 0.130 g·L-1)抑制MRSA活性最好;化合物3(IC50 0.270mg·L-1)抑制ESBLs-SA活性最好.结论 化合物1~5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7,8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紫花地丁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紫花地丁的抗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方法:化学成分的分离采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Sephe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法进行,活性跟踪测定采用纸片扩散试验法进行,最小抑菌浓度采用比浊法进行,最小杀菌浓度采用比浊法并结合平皿培养来完成.结果:从紫花地丁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4个具有抗菌活性的香豆素成分:七叶内酯(1),6,7-二甲氧基香豆素(2),东莨菪内酯(3)和5-甲氧基-7-羟甲基香豆素(4),其中4为新化合物.4个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沙门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其中1的活性最好,对6种供试菌的MIC 0.031 -0.313 g·L-1,MBC 0.313~0.625 g·L-1.结论:紫花地丁对动物病原菌具有较广谱的抗菌活性,香豆素是其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窄叶芍药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并采用1,1-二苯基-2-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DPPH)和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磺酸-6)二铵盐自由基清除法(ABTS)对化合物的体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从窄叶芍药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并鉴定为没食子酸乙酯(1),没食子酸甲酯(2),齐墩果酸(3),丁香酸(4),β-谷甾醇(5);对化合物1~4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阳性药(维生素C,VC)及化合物1和2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达到(35.13±0.28),(44.64±0.37)μmol·L-1,均低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IC50(60.17±0.98)μmol·L-1;阳性药及化合物1和2对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达到(25.13±0.68),(35.76±1.48)μmol·L-1,均低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IC50(38.55±0.78)μmol·L-1。结论:化合物3,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余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
藜芦科植物皱叶重楼目前仅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其化学成分尚未被系统地研究。该研究通过多种柱色谱方法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从皱叶重楼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pariposide G(1)、cerin(2)、豆甾-4-烯-3-酮(3)、β-蜕皮激素(4)、麦冬皂苷C′(5)、甲基原纤细薯蓣皂苷(6)、纤细薯蓣皂苷(7)、重楼皂苷H(8)、parisyunnanoside G(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有化合物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麦冬皂苷C′对白色念珠菌[MIC90=(4.68±0.01)μmol·L^(-1)]和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MIC90=(4.66±0.02)μmol·L^(-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璞玉  康文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10-2912
目的:研究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成分.方法: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筛选;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高活性部位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具斑芒毛苣苔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熊果酸(3),豆甾-5,22(E)-二烯-3β-醇(4)和β-胡萝卜苷(5),3-hydroxy-12-taraxasten-28-oic-acid(6),齐墩果酸(7).化合物1(IC50 25.41 mg·L-1),3(IC50 4.42 mg·L-1),4(IC50 11.50 mg·L-1),6(IC50 14.17 mg·L-1)和7(IC50 2.88mg·L-1)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acarbose(IC50 1 103.01 mg· L-1).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和X-衍射鉴定结构;利用体外DPPH微量抗氧化模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长毛香科科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三(十八酸)甘油酯(1),2,5-二氧环戊酮(2),羊齿烯醇(3),△~(5,22)-豆甾烯醇(4),24-去亚甲胆甾-5,22(E)-二烯-3β-醇(5),α-菠菜甾醇(6),3,4-二羟基苯丙烯酸乙二醇单酯(7),3,4-二羟基苯丙烯酸(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IC_(50)=(37.63±3.45)mg·L~(-1)],6[IC_(50)=(178.92±4.99)mg·L~(-1)]和8[IC_(50)=(44.32±7.02)mg·L~(-1)]体外抑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远高于对照acarbose[IC_(50)=(1 081.27±12.3)mg·L~(-1)];化合物7[IC_(50)=(4.81±0.96)mg·L~(-1)]和8[IC_(50)=(4.16±0.11)mg·L~(-1)]抗氧化活性高于对照BHT[IC_(50)=(35.64±0.36)mg·L~(-1)]和BHA[IC_(50)=(8.74±0.39)mg·L~(-1)];化合物5~8均对小麦赤霉病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和8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明显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沙煲暗罗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及重结晶等方法从沙煲暗罗茎和叶中分离化学成分,并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获得了8个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为isooncodine(1),pendulamine A(2),甾体类化合物为stigmasta-4-ene-3,6-dione(3),β-谷甾醇(4),豆甾醇(5),其他化合物为对苯二酚(6),香草醛(7),十八碳二烯酸(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达到5 mg·L-1;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生物碱类化合物1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和肺癌肿瘤细胞(A-549)具有一定抑制活性,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78.6,49.3 mg·L-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连翘中具有抗菌活性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探讨连翘抗菌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药材,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提取液,抗菌活性跟踪结合各种色谱法,获得活性化合物。与文献报道谱学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药材中分离获得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顺式-1,4-二羟基环己乙酰基)-类叶升麻苷(1),4-O-鼠李糖基-7S,8R-7',8'-赤式-蒜芥茄脂素(2),毛花球花苷A(3),黄花马缨丹苷B(4),石蚕苷B(5),紫茎女贞苷J(6),厚朴苷F(7),松果菊苷(8),异厚叶车前苷(9)。化合物1、6、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33591)生长具有中等强度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8.0、16.0、4.0μg·m L-1。结论:8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1,3~9)和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2)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研究诺丽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从诺丽发酵液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并运用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norimester(1),cyclo(R-Pro-S-Phe)(2),cyclo-(L-Pro-L-Leu)(3),trans-cyclo-(D-tryptophanyl-L-tyrosyl)(4),cyclo(L-Trp-N-methyl-L-Ala-)(5),4-allyl-2-hydroxyphenyl 1-O-β-D-api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6),2-methoxy-4-vinylphenyl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7),(+)-lirioresinol A (8),(±)-syringaresinol (9)和2-formyl-1H-pyrrole-1-butanoic acid(10)。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抗菌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诺丽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为(4. 22±0. 03)μmol·L-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头花蓼内生真菌Gibberella intermedia抗菌活性成分,了解活性成分对临床耐药菌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抗菌活性导向法及现代分离技术对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发酵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并利用现代MS和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法测试单体化合物对临床耐药菌的抗菌作用以筛选出活性成分,并在无抗菌作用的浓度下评估活性成分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了解其逆转耐药菌的作用。结果:从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镰刀菌酸(1),吲哚-3-乙酸(2),对羟基苯乙酸(3),原儿茶酸(4),邻羟基苯乙酸(5)和对羟基苯甲醛(6)。化合物2~6均为从真菌G.intermedia代谢物中首次分离。化合物1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为31.3,125,62.5 mg·L-1。且化合物1具有逆转其耐药性的作用,在其1/8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临床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降低4倍和2倍;在其1/4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耐药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降低了2倍和4倍,且对临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均降低了2倍。结论:镰刀菌酸为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抗耐药菌主要活性成分,并对多重耐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逆转耐药性作用。该研究为治疗多重耐药菌尿路感染和提高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尿路感染中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MPLC以及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山豆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1H,13C-NMR)分析,分别鉴定为3-(4-hydroxyphenyl)-4-(3-methoxy-4-hydroxyphenyl)-3,4-dehydroquinolizidine(1),lanatine A(2),cermizine C(3),senepodine G(4),senepodine H(5),jussiaeiine A(6),jussiaeiine B(7),(+)-5α-hydroxyoxysophocarpine(8),(-)-12β-hydroxyoxysophocarpine(9),(-)-clathrotropine(10),(-)-cytisine(11)和(-)-N-methylcytisine(12),化合物1~7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抗病毒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6~10具有抗柯萨奇病毒B3型(CVB3)活性,IC_(50)介于0.12~6.40,SI(SI=TC_(50)/IC_(50))介于5.6~50.1。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7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的活性,MIC分别为8.0,3.5,6.0 g·L~(-1);化合物1,3,7,12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33591)的活性,MIC分别为18.0,7.5,8.0,12.0 g·L~(-1)。化合物2,6,7具有抑制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的活性,MIC分别为1.0,3.2,0.8 g·L~(-1)。  相似文献   

18.
彭燕  黄日明  郑建仙  周雪峰  杨献文  刘永宏 《中草药》2012,43(10):1913-1915
目的 研究中华疣海星Pentaceaster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重结晶、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对中华疣海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纸片琼脂扩散法对结构确定的化合物进行抗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T/O)活性筛选.结果 从中华疣海星体内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1-O-十六烷酰基-3-O-β-D-呲喃半乳糖基-丙三醇(1)、1-O-十八烷酰基-3-O-β-D-呲喃半乳糖基-丙三醇(2)、3β-羟基-(22E,24R)-麦角甾-7,9,22-三烯(3)、3-吲哚甲酸(4)、胆甾-5-烯-33-硫酸钠(5)、胆甾-7-烯-3β-硫酸钠(6)、尿嘧啶(7)、胸腺嘧啶(8).化合物1、3、4对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5、1.0、0.5 mg/mL;化合物2、3、5、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5、1.0、1.0、1.0 mg/mL.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中华疣海星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五倍子有效部位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五倍子抗细菌和抗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有效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五倍子醇提物的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和水6个有效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5个种属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活性部位对受试菌株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五倍子石油醚、三氯甲烷和乙醇有效部位均无抗细菌和真菌活性,水部位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MIC为733.69 g·L-1,正丁醇部位仅对5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为2.06~32.96 g·L-1,而乙酸乙酯部位对受试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均有强的抗菌活性,MIC分别为2.88~23.07 g·L-1和0.36~27.28 g·L-1。统计分析表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对革兰阳性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对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活性(P<0.01,P<0.05),两者对同种属细菌的抑菌活性强弱相当,对耐药株和敏感株具有相似的抗菌活性。虽五倍子乙酸乙酯部位对白假丝酵母真菌临床分离株的MIC(95.15±96.34)mg·L-1明显高于克霉唑(8.00±8.92)mg·L-1(P<0.01),但克霉唑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率为14.29%(2/14),而乙酸乙酯部位对所有临床分离株均有相似的抗菌活性(MIC为0.36~0.72 g·L-1)。结论:五倍子抗细菌和真菌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  相似文献   

20.
对豆科决明属草本植物柄腺山扁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柄腺山扁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苯并异呋喃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命名为:9-(2-羟乙基)-2,2-二甲基-2H-呋喃[3,4-g]色烯-6(8H)-酮(1)。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MIC_(90)为(45.2±4.2)μg·mL~(-1),接近阳性对照左氧氟沙星的MIC_(90)[(48.5±4.3)μg·mL~(-1)],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